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成為重要議題。這次會議對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不但有了時間表:今年要確保;也有了具體標準:三個不低於;還有了檢驗方式:通過“第三方”檢查。
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多項政策措施,以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尤其是,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小微企業貸款戶數不低於上年同期戶數、小微企業申貸獲得率不低於上年同期水平的“三個不低於”,在一定程度上將有助於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李克強總理在上述會議上6次提及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並要求確保今年實現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的目標,這說明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仍然是困擾發展的重要瓶頸。
當前,我國有7000 萬戶小微企業,貢獻了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50%以上的稅收、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65%左右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成品開發。推動小微企業發展、壯大,對於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造成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因素很多,但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金融體制方面。目前的金融體制使金融機構更傾向於為國有企業、大型企業提供支持,雖有政策扶持,但小微企業融資仍難以獲得平等待遇,這就是所謂的“玻璃門”“彈簧門”。
有觀點認為,大的金融機構不願意持續支持小微企業是天經地義的,因為它們自己首先是企業,需要商業化市場化,自然要規避風險,融資對象首選必然是大型企業,小微企業應該得到大中銀行之外的一些小型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支持。
這種觀點當然有它的道理,在金融機構中,大型銀行和中小型銀行的確存在分工需要。但也應該看到,我國的金融機構,特別包括五大銀行在內的大型金融機構除了按照市場化運作,獲取利潤,自我發展之外,還承擔著更多的社會職能,比如保證金融穩定、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保證充分的就業等。為小微企業降低融資成本,應該是大型金融機構的應有之義。
目前,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已經都設立了普惠金融事業部。但李克強總理說:“現在關鍵是要發揮應有的作用。”這句話的指向比較明確,各大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的作用發揮還有待進一步到位。除了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之外,各大銀行在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方面還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做。
去年,五大銀行利潤總額為9639.05 億元。作為國有控股的大型金融機構取得這麽高的利潤,有條件也應該嘗試通過制度設計,在幫助小微企業融資方面承擔更多責任、承擔更多風險,甚至“補貼”小微企業。
任何企業的成長都有個過程,現在的小微企業,將孵化出很多未來的“巨無霸”。支持和幫助小微企業融資,實際上是給整個金融界培育和營造正向循環生態圈。
前述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由中央財政發起、聯合有意願的金融機構共同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首期募資不低於600 億元,采取股權投資、再擔保等形式支持各省(區、市)開展融資擔保業務,帶動各方資金扶持小微企業、“三農”和創業創新。
根據初步測算,今後3 年該項基金累計可支持相關擔保貸款5000 億元左右,約占現有全國融資擔保業務的四分之一。
這當然是個好消息,也是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的具體舉措,但還可以進一步深化。比如,不是“聯合有意願的金融機構”,而是通過頂層設計使得大型金融機構“反哺”小型金融機構、反哺小微企業降低融資成本,上升為一種制度。
總之,大型金融機構處於市場的優勢地位,占用了更多的優質資源,也更應該在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承擔更多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