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個王牌製作人吸金三千億

2011-7-4  TCW




第八十三屆最佳影片……得獎的是 《王者之聲》!」二月二十七日,奧斯卡頒獎典禮進入最高潮,領走這份最高榮譽的,不是導演湯姆.霍伯(Tom Hooper),不是男主角柯林.弗斯(Colin Firth),而是沒沒無名的電影製片伊恩.肯寧(Iain Canning)等三人。

從 好萊塢一九一一年設立第一間片廠開始,電影工業這隻組織龐雜的怪獸,投資在每部片的金額平均高達一億美元。一部電影宣告製作,就像是新企業的創立,光靠導 演或明星的光環魅力已不足以計算公司的成敗。因此,製片人運籌帷幄的功能也日益重要,製片人管得越多,一部片「獲利」的機會也就越高。

好萊塢的規格雖然與國片的環境相差很大,但仍有一些金科玉律值得借鏡。

方程式一:三句話就能說完賣點 製片人的工作,大致可分為四方面:第一是創意發想,負責發展電影的故事情節;第二是財務管理,募集資金並規畫支出;第三是交易推手,處理法務上像是經紀、合約的部分;第四則負責每一階段的實務執行。

什麼樣的點子意味著一部好賣的片子?好萊塢的製片人最知道。簡單來說,就是「懸疑、笑點、暴力、希望、溫情、裸露、性愛、快樂大結局」的大熔爐。

就創意面來說,從七○年代起,美國電影業出現了「高概念(high concept)」的製作取向——一部電影要敘事簡明、賣點明顯,才能基本符合「高吸引力」的條件。製片由於合作的對象廣泛,同時掌控資金的運用,對高概念的掌控要比導演等其他角色更為純熟。

一部電影有沒有潛力,觀眾透過海報的驚鴻一瞥,或是九十秒的預告便決定生死。因此商業電影的第一個關卡,便是取決能否用兩、三句話,也就是所謂的「log line」(關鍵句)呈現所有的賣點,吸引投資人掏出老本下注。

一個故事包含的「高概念」越多,表示賣點簡單易懂,口號也越簡潔。例如《ID4:星際終結者》的關鍵句是「世上只有兩個人,能夠在七月四日外星人攻擊地球這一天拯救全世界」,光看這幾句話,我們便知道這是部怎麼樣的電影:會有爆破、戰鬥場面、怪物,也許還帶點血腥。

方 程式二:關鍵場景和賺錢鏡頭 即使投資人對點子滿意,製片人還必須了解影片企畫的定位與包裝。《暮光之城》是要賣給誰?《慾望城市》又是要哪些人進戲院?在財源面上,製片人才能依照這 些條件,右手盤點線上預算(above-the-line),以購買版權、開發劇本、雇用明星導演編劇,左手緊抓線下預算(below-the- line),如實際製作與後製的所有日常開銷,以掌控投資人的風險。

一部電影的「開發」,從點子到資金到位,重責大任幾乎都在製片人身上。然而就算片廠金主按下綠燈(green light)開拍,製片人還必須釘牢拍攝是否緊扣兩個要素:「重點場景」(setpiece)和「賺錢鏡頭」(money-shot)。

「重點場景」是每個影片中最精心營造的場面,往往是一場追逐戰或打鬥,是一段絕不能刪除的關鍵場景。像是希區考克《驚魂記》浴室殺人,便是經典的重要場景,光預告就毛骨悚然。

而「賺錢鏡頭」長度雖短,卻要刻入觀眾腦袋,《七夜怪談》中貞子從電視爬出來的瞬間,恐怕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賺錢鏡頭吧。

其 實好萊塢也並非一開始就以製片人制為依歸,其中也經過漫長的摸索。上個世紀五○年代由於片廠制瓦解,實驗性、前衛性高的導演制也曾主導好萊塢,但電視的風 行,卻一度使得電影工業一蹶不振。直到史蒂芬.史匹柏的《大白鯊》、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的《星際大戰》,才成功的勾勒了以「高概念」主宰的製作取向。

而把製片人制度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是有「賣座鉅片先生(Mr. Blockbuster)」之稱的布魯克海默(Jerry Bruckheimer)。他經手的電影超過五十部,累計為好萊塢帶來至少一百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七百億元)的營收,是史上吸金功力最強的王牌製 片人,而他一貫遵循的,就是「動作」這個高概念。

你是否久久沒有享受心臟發麻、腎上腺素亂竄的快感?只要布魯克海默出品,就是車陣追逐(一定要有翻車鏡頭)、聲光爆破、加上機關槍戰的同義詞,一帖影片在手,保證無聊症狀不藥而癒。

一九四五年,布魯克海默出生在底特律的猶太移民家庭,原本任職廣告業的他放下高薪,來到好萊塢追逐他的電影夢。一九八三年的低成本音樂電影《閃舞》以九十五萬美元的票房打響名聲,之後又以《捍衛戰士》乘勝追擊,一舉將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推向巨星之路。

一 方面他有廣告製作經驗,擅長管理電影的製作流程;另一方面多年在片廠打滾,金主不虞匱乏,更吸引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合作。創意、財源、實務與人脈,成功製片 人的條件由他一手掌握。從《全民公敵》、《世界末日》、《珍珠港》到近年的《神鬼奇航》,每一部都是巨星雲集的超級強片。

方程式三:複製成功「搖錢」模式 布魯克海默擅於複製成功模式,背後工作團隊通常來自同一批人。

他 習慣與廣告出身的導演長期合作,例如以《變形金剛》知名度急遽上升的導演兼製片邁可‧貝(Michael Bay)便是其中之一。動作明星尼可拉斯‧凱吉(Nicholas Cage),從《空中監獄》到近年《國家寶藏》系列,合作超過十年。難得的是,他製作的續集總能在同中求異,持續吸引影迷埋單,像是《神鬼奇航》就開拍到 第五集。

同時轉戰電視小螢幕製作的布魯克海默,不但證明這一套製片「搖錢」模式足以沿用到其他媒體。收視叫座,品質更能叫好,同時受到觀眾與專業的肯定。

光是《CSI犯罪現場》三城市系列,便成為全球收視觀眾最多的電視影集,艾美獎更是拿到手軟。

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曾說,「我拍電影不單單為了賺錢;我賺錢是為了拍更多的電影。」的確,「製片人制」凸顯了資本在電影中的位置,但導演也能將更多的精力投身創作。

電影也許不再是商業、藝術的二分法,而是攜手開創雙贏的機會。

【延伸閱讀】有這些元素,沒大卡司照樣賣到翻!史上最完美電影──得獎的是《玩具總動員二》。

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完美電影,會是什麼模樣?答案是「三○%動作、一七%喜劇、一三%善惡對峙、一二%愛情浪漫、一○%特效、最後才是一○%情節、加上八%音樂佐料。」

這是英國導演,同時也是倫敦大學講師克萊頓(Sue Clayton)分析英國賣座鉅片得到的結論。一九九九年上映的《玩具總動員二》堪稱最符合此一公式的完美電影。

是不是只有砸大錢拍大片才能賣座?其實,抓對元素一樣熱賣。

但如果一部片沒有特效或大明星加持,也沒有富爸爸挹注資金,要賣座就唯有靠「說故事」的功力了。例如《靈動:鬼影實錄》成本只花了一萬五千美元,口耳相傳竟「嚇出」一億美元的票房,靠的就是充滿張力的劇情。

故事的「特殊性」是第一關鍵,最好的故事就是要觀眾「意想不到」。例如希區考克《驚魂記》的主角,隨著故事一步步邁向死亡;或是《靈異第六感》,不論觀眾或主角本人直到最後一幕才發現秘密,當時都是前無古人的操作手法。

其次,情節的推展得要「高潮迭起」,才能讓觀眾的目光鎖定在銀幕上,至少每三十分鐘要呈現一個轉折,讓觀眾的興奮不間斷。

第三則是製造主角的對立。同樣是小兵立大功的《厄夜叢林》,女主角想要追求真相繼續拍攝,男主角則出於恐懼想要喊停。這種對比使觀眾投入更多情感,認同主角的遭遇,讓故事的高潮更具殺傷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