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會”期間,“廣電獨家”記者對政協新聞出版界別進行采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童剛,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長閻曉明,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科技司副司長、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慶軍接受了記者采訪,回答了當下廣電及網絡媒體發展中的諸多熱點問題,如:電影市場推動與監管、主流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等。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童剛:保障產業健康發展,努力建設電影強國
問:春節檔票房不錯,能夠看出總局去年在規範電影市場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今年總局在這方面還會做哪些工作?
答:首先,中國電影市場要有優秀影片來支撐,要盡可能地做到多類型、多品種和多樣化。比如今年春節檔的類型就很豐富,《紅海行動》這樣的軍事題材影片在《戰狼2》受到觀眾追捧之後,再次創造佳績,憑借口碑實現了逆襲和長線放映,說明主旋律、正能量的影片拍好了,觀眾一定會“用腳來投票”。
其次,圍繞規範市場這個重頭工作,我們繼去年提出“電影市場規範年”的目標後,進一步將今年確定為“市場規範加強年”,加大力度巡查,在規範市場、提高放映質量等方面出實招,在進一步保護制片方權益和科學合理的市場分配機制的同時,也更加充分地保障觀眾的觀影熱情和觀影利益。
像今年的春節檔,幾家制片方聯合提出19.9元的最低限價、且單部影片的補貼票數不得超過50萬張,這一舉措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效果。據不完全統計,春節初一至初六票房高達57.37億元,吸引了1.44億人次觀影,兩大指標同比分別增長69.53%和61.48%。
我們相信,在中國電影市場會將這一舉措常態化,只有觀眾和產業鏈各環節的權益都得到充分保障,才能實現電影市場更加科學、健康、穩定的發展。
問:市場對去年560億元的票房很振奮,您如何看待這樣的高票房現象?未來中國電影還有哪些可以發展的空間?
答:中國電影市場票房高、產業發展好,一定是因為電影與人民群眾的需求更加緊密。我們不僅在創作中要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產業培育、市場服務等方面也要將“以人民為中心”落到實處。
今年因為春節檔的不俗表現,僅2月份的票房就超過100億元,創造了全球電影市場上單月票房的新紀錄,迎來了一個開門紅。回顧中國電影市場化改革之初,2002年、2003年前後,中國電影市場的全年票房也就10億左右,到去年的559億,15年的時間里,中國電影票房每年以30%的速度在增長,市場容量從約占北美市場的1%增長到80%,中國電影贏得了國際同行的尊重,在世界影壇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因為市場的壯大和開放力度的不斷增強,與美國電影對話的能力與信心也越來越足,美國電影也在適應形勢不斷調整對華策略。因為面對如此巨大且仍保持增長的中國電影市場,他們不可能熟視無睹,無動於衷,更不願意置身其外。
我想,在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下,中國與美國兩個最大的電影國度一定還有更加廣闊的對話、交流與合作的空間。如果逐步把中國發展成世界電影的制作中心,我認為,傳播中國文化的手段將會極大的豐富,有很多不需要我們直白去講大道理,潛移默化的東西是最好的。
我的建議是,一是要努力培育電影市場,為多出人民滿意的優秀作品創造條件。二是加快電影走出去的步伐。好電影產生的社會效應、經濟效應比我們能夠想象的空間還要巨大,相信會有更多體現中國精神和中國氣派的優秀影片不斷湧現,把中國從電影大國變為電影強國。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長閻曉明:主流媒體內部的小循環局限了它融入到社會的大循環中
問:您認為現在主流媒體的融合存在哪些問題,著力點在哪里?
答:當下的媒體融合面臨三個背景:第一,互聯網進入長尾階段;第二,5G可能會產生顛覆性的改變;第三,媒體融合逐步成熟。在這三個背景下,主流媒體怎麽應對?媒體融合經歷過一個亂花漸欲迷人眼的階段,媒體融合必須從概念的喧囂轉入實際的操作。
互聯網時代的創作是一種社會的大循環,主流媒體在很長時間內面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是內部的小循環局限了它融入到社會的大循環中,要充分用好互聯網這個融合的基礎設施。
當前,一是要解決版權問題,主流媒體的內容生產是要付出成本的,知識是需要保護的,而現在的互聯網不突出內容的作者和應有的權利,主流媒體免費為所有的互聯網企業打工。其次,必須要有自己的平臺,或者說必須要讓自己的內容和其他平臺產生契約式的合作模式。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科技司副司長、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慶軍:如果把中間環節去掉,那麽主流媒體占領主流終端、主流陣地,就是一句空話
問:您認為現在主流媒體的融合存在哪些問題,著力點在哪里?
答:黨和政府提出主流媒體應占據主流輿論場,從技術角度來說中間有一個環節需要加強重視。過去主流輿論通過主流傳播渠道,肯定占領主流陣地。陣地其實是終端的概念,收音機也叫無線電,無線電就是傳遞的方式——也就是說,方式和終端是密切結合的。我們今天有很強大的主流媒體,但是如何抵達到用戶、觀眾、聽眾,是個問題。
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現在的互聯網有點像集裝箱運輸,各種視頻、文字、聲音統合為集裝箱,也就是互聯網上的數據包。但是,由於你沒有貨運公司,沒有運輸公司,那麽你的集裝箱送到碼頭或者快遞公司,什麽時候運、運到哪兒、發送地是哪兒、中轉地是哪兒、收多少錢、時間是多少,你控制不了。
這非常像我們互聯網上的信息傳播。理論上來說,報紙、雜誌或廣電機構辦一個網站,跟集裝箱一樣,中轉了十次和中轉了一次效果是不一樣的。如果把中間環節去掉,那麽主流媒體占領主流終端、主流陣地,就是一句空話。尤其是現在媒體的表達形式和傳遞手段密不可分的時候,更需要把傳輸方式、內容、終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具體來說,現在在移動終端看一集電視內容要花很多錢(流量費),如果廣電總局能夠在電視頻道發送手機能夠接收的信號,比如能看央視一套,能點播《舌尖上的中國》,那麽用戶再看這些節目的話就可以不收費,不產生流量費、通訊費。而且,我們的信號可以送到三大運營商的手機上,技術上可以達到,4G、5G也給我們提供了便利。只不過由於現在分業監管的問題不能做這件事,國家政策一旦允許做這件事情,三大運營商的手機不用花費任何流量費都能看到電視發送的手機信號,這樣主流媒體占領主流陣地就更容易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