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佛山的美的生活電器測試中心,技術人員在電控測試區對產品進行測試。(新華社記者 申宏/圖)
2018年1月13、14日,佛山市政府聯合《財經》雜誌主辦“2018中國制造論壇”,多位經濟學家及佛山本地企業家就佛山制造業的出路問題給出了自己的藥方。
南方周末記者整理部分參會嘉賓的重要觀點,以饗讀者。
中國制造真正發展起來是改革開放之後。美的的成長,就是依靠中國的低成本優勢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成本差異,迅速地從低端制造業發展起來。珠三角是典型的例子。
它的模式本質上是利用中國和發達國家的成本差異進行轉移。區位優勢就是大規模、低成本,只要規模足夠大,就能生存下來。珠三角成千上萬的制造業都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2008年金融危機是轉折點。這個模式的兩個前提都發生了變化。以前通過大規模中國市場發展很快,然後向海外出口。這時管理的粗放式、商業模式靠低成本等所有弱點都會被掩蓋。但是2008年之後,中國的市場開始出現了需求下行,規模的前提沒有了,沒有地方可以增長了。
再者2008年之後各種要素成本,看得見的、隱形成本都在上升,成本已經沒有優勢。這兩個前提發生了變化,不僅是美的面臨挑戰,所有的制造業都面臨這樣的挑戰,就是傳統模式已經失效。
制造業要轉型升級。轉型升級就是要尋找新的模式,尋找新的賺錢的能力,尋找新的能夠生存下去、持續發展的能力。
我們過去是靠成本優勢起來的。如果要保持成本優勢只有兩條路徑可選,要麽是轉移到低成本地區,比如轉移到西部或者東南亞、非洲去,這是一種方法。絕大多數企業是無法轉移的,因為它受到管理能力、資本力量以及業務區域、戰略的限制,怎麽辦?
最根本的是第二種,要建立效率驅動基礎上的新的成本優勢。以前我們是靠要素的低成本,只要管理精細一點都可以做到,但是今天不行。所以要建立在效率驅動基礎上一種新的成本競爭能力。效率驅動是非常立體的、系統的概念,它是貫穿整個端到端,全價值鏈的工具和方法。
如果成本優勢不想保持了,或者要找一個更高的競爭能力,那就要建立差異化能力。首先是產品領先,能夠比競爭對手更快推出新的產品或者服務給消費者。如果大家都有這個東西,你可以比競爭對手提前六個月,這就是產品領先的能力。產品領先能力的背後需要大量的積累。
要有真正技術意義上的差異化,更是厚積薄發,需要15年、20年漫長的積累、投入才能形成技術能力。
再比如商業模式的創新跟以前不同了,可以更快了,以更高效率把產品傳遞給用戶,給用戶帶來一些新的價值。差異化的能力無外乎這些方面。這是在現有的業務當中去轉型。
有些人說現有的業務不幹了,那就到了第三個轉型的路徑,產業間的轉型。比如以前做勞動密集型的,現在轉移到技術密集型,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或者向先進制造業去轉型。
整體上,制造業轉型不外乎這三個方向,但是第一個方向是最容易做到的,第二個方向和第三個方向,要做到比較艱難,需要漫長的積累,更重要的是需要資本。
資本來自於積累,積累來自於成本優勢,也就是現有的業務要有成本競爭力,要有賺錢的能力,才能進入第二個轉型和第三個轉型。
我們的轉型路徑沒有一個跟互聯網+有關,也沒有一個跟當今的各種風口有關。我不是否定互聯網的作用,也不是否定這些趨勢。我認為傳統制造業的轉型根本還是要抓住本質。抓不住本質,沒有賺錢的能力、盈利的能力、現金流產生的能力,永遠也轉不了型。
美的轉型的實踐,首先現有產業一定要建立新的成本優勢,盈利能力非常強,以前兩三個點,現在變成十個點的凈利潤,就有現金流幹別的事,在這個基礎上進入新的市場。以前依靠中國市場,現在不僅僅是中國市場,東方不亮西方亮。
還有進行產業間的轉型,傳統的家電業務可能不足以支持我們的業務發展,我們必須要轉到新的產業上面去。
我們這麽多年的轉型實踐的核心是,美的沒有追逐風口,也沒有緊跟互聯網+,也沒有抓各種時髦的理念。我們所做的就是遵循過去兩三百年世界的商業文明發展教科書上教給我們的基本規律和商業本質。
維尚是做定制家居的。十年前中國的家居行業基本上處於停滯的狀態,產品嚴重過剩,同質化非常嚴重,另外就是價格戰。我們如何沖出重圍?
那時我們用的設備和所有家居企業的設備完全一樣,甚至我們設備的檔次、型號遠遠落後於別人。但是同樣的設備,我們幹了一件和傳統家居廠完全不同的事情:傳統家居廠是工廠生產什麽家居,消費者買什麽家居,是否合適,考驗消費者的想象能力;我們是消費者想要什麽,我們就定制什麽。
一個是B2C,一個是C2B,設備是相同的,甚至我們的設備還不如別人,但這當中軟件、信息系統起了作用。所以做定制家居的企業在過去兩年中紛紛上市。
中國的計算機真正發揮作用是因為大量的軟件出現,尤其是互聯網出現之後,網絡的瀏覽,網絡的應用,軟件在網絡上的傳播等等才起來。我們今天智能制造也好,工業4.0也好,一定要註意,賣再貴、再先進的機器人如果沒有軟件支撐,沒有信息系統來驅動,它是一個植物人,動不起來的。
另一方面,今天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忽視了一個問題,我們被很多網絡軟件、信息系統軟件、管理軟件包圍,當你把這些軟件一層一層往下剝,最後對制造業影響最大的還是工業軟件。我們這麽多年之所以很快速地發展起來,到現在成為上市公司,軟件是幫了我們大忙的。對制造來講,工業軟件是值得引起大家註意的。
講到智能制造和工業4.0,我自己是一個很強烈的個性化定制的倡導者,因為我們嘗到了甜頭,從全屋定制到今天整裝的定制,我們完全是個性化的。在工信部的“中國智能2025”整個體系當中,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是其中很重要的方向。
無論是工業2.0還是3.0,很多機器人代替了人工,批量化的生產,完全無人化生產不就可以了嗎?為什麽還要搞工業4.0,為什麽還要搞個性化的制造呢?
我認為工業4.0很大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大規模的生產完全個性化的產品。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倒逼制造企業、公司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倒逼著個性化的生產,而且是大規模、高效率、低成本的生產。
我們是做板式家具,大概每天生產50萬片完全不同的板件,上百個花色品種,50萬塊板,每塊板長的完全不一樣,有些版看著一樣,但是孔的數量、位置都不同,拉槽的位置也不同,我認為工業4.0應該做這種大規模的個性化生產。
另一方面,當我們的制造達到能夠大規模生產個性化產品的時候,其實它一定會引起銷售端的變化。當企業有能力做這樣的生產的時候,已經沒有任何理由再賣給顧客完全一樣的東西,這是我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
佛山和全國各地很多制造企業還是制造商的思維多,服務的思維並不強烈。如果能夠把握住這樣一個機會,中國也好,佛山也好,我們作為制造大國或者制造強市,我們手頭握有大量的制造數據和顧客的使用數據,這些數據是我們真正的財富。這些數據如果不以一個服務商的身份去充分挖掘它的價值,就太可惜了。
佛山過去35年的輝煌靠的是工業。和珠三角地區其他的城市一樣,佛山市場經濟的第一桶金,從“三來一補”開始。但是佛山沒有沿著代工的路走下去。在1980年代,用“三來一補”學會為市場經濟生產後,佛山人就轉向了自主的知識產權、自主品牌、自主營銷渠道。
佛山就像產業生態體系一樣,經歷了從低端、中端、高端,像人的生長一樣,經歷了三歲、八歲、十五歲,經歷了全過程。
沒有國家的重大項目,沒有國家重大的科技支持,憑草根過去35年創造了佛山的輝煌。因此我們討論佛山案例,最重要的是佛山很中國,佛山能做到,中國其他地方就能做到。因為佛山靠的是市場,靠的是民營,靠的是草根。
從這個角度來看,佛山代表了中國的未來、中國的政府與市場。我們在研究中體會最深的是:佛山善用市場無形的手,政府有形的手,社會和諧的手,協同發力。佛山靠市場、政府、社會相互增進,創造內生性增長的動力。
在過去35年中國改革開放取得最重要進步的是在制造業,而在制造業中間從所有制結構來說,形成了民企占六成以上,外企占一成以上,民企、外企合並占七成以上的混合所有制,是市場機制發揮重要作用的經濟環境。
佛山人憑草根進入到研發強度已經超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現在流量已經超過發達國家,需要的是存量,也就是堅持創新驅動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佛山人的經濟就會從低端到高端,佛山就一定會產生高大上的現代制造和現代服務。
佛山的困境是什麽?佛山已經進入到創新驅動階段,但是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佛山的未來要實現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怎麽使制造業、工業加大創新投入的強度,怎麽提高創新產出,發明專利申請增長的效率,這對佛山未來的轉型很重要。
就粵港澳大灣區來說,香港有廣東所沒有的四所世界一流大學,也就是邁進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學。廣東仍然是工業經濟時代的大學,佛山人要想走向專業經濟創新,就要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用好香港世界一流大學的資源。借船出海是非常重要的。
香港有佛山人最需要的現代服務業,有全球貿易世界級優勢等。怎麽用好香港世界級工業服務和生產性服務,也包括現代服務,對於佛山人的轉型升級也至關重要的。
香港經濟自由度全球第一,有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環境,也有更加自由、開放的投資環境。佛山制造業、工業、草根要想走向世界,走向高端,就要向全球引智,用好香港:用好香港的現代服務,用好香港一流大學,用好香港的國際化、法制化、規範化,“法無授權不可為,法無禁止皆可為”。
佛山草根企業的轉型比登天都難,缺技術、缺人才、缺資金、缺品牌、缺渠道、缺轉型升級的經驗和能力。佛山的企業轉型相當於當年從遊擊隊到正規軍脫胎換骨的轉型。
因此佛山人會面臨著要實現轉型應該怎麽辦。我個人認為佛山要建立起一個跨境的創新體系,用好全國、全球的創新人才、創新資源、創新要素。比如香港科技園為知識產權轉化裝置投了40億港元,佛山人靠自己不起,就可以用好香港科技園知識產權轉化裝置。
粵港澳大灣區提出的目標是對標舊金山,推動科技創新,對標紐約灣區,對標東京灣區,對於佛山來說怎麽定位也至關重要。
佛山模式面臨著從“養孩子”到“領孩子”的轉變,發展內生性增長因素。佛山把德國大眾引入佛山,讓民營企業可以就近觀察德國全球跨國公司如何管理、如何配套、如何創新、如何銷售。下一步我們希望國家在科技創新有一些大的裝置、大的項目、大的攻關領域落戶佛山,幫助佛山企業轉型。
佛山還要改善營商環境,從目前全球78位提高到像日本32位,提高到像香港第5位,提高到像新加坡、新西蘭第1位。有好的投資環境、營商環境、市場環境,未來30年,佛山會展現新30年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