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农村市场是庞大而有潜力的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03644.html

一财经日报:从台湾到大陆农村,从1999年到2009年,你以“为弱势者建便宜房子”而知名。这十年里,你大概建造了多少房屋?

谢英俊:差不多有2000多户房屋。

日报:年轻建筑师通常都希望建立个人风格。但你为何会选择“为农民盖房子”这个领域?

谢英俊:其实我们在中国农村所盖的房子的总量是城市的4倍。中国农民在近30年内盖了两次房子。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盖了第一次,最近几年又盖了第二次。这是一个在一定时间节点上就会集中爆发一次的大建设,所以,农村市场是很庞大、很有潜力的。

日报:你为农民、为受灾群众建造房屋,被很多媒体称为“人道主义建筑师”,你对这个称谓怎么看?

谢英俊:我首先是一个专业者,这只是我的工作而已。就我看来,道德就像是空气一样,弥漫在很多地方,有些基本的道理,不需要特别去强调。我要强调的是一个专业的作为。只有以专业作为基础,很多东西才能够实现。

日报:从建筑上来说,为农民造房子带来的最大改观是什么?

谢英俊:首先是造价低;其次,这类房屋具备节能、环保、合理和抗震的功能。我们不是单纯画图纸,从设计、构造到劳动力的组织上,我们都有涉及。

日报:你具体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低价环保呢?

谢英俊:房屋要实现低价,有一个办法就是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但批量生产与因地制宜是很难协调的矛盾。我们探索的轻钢结构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它可以填充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地方做一些微调。其次,我们所用的材料都是环保的。

另 外,还有一条很重要的是“协力造屋”的理念,我们发动农民自己造房子,帮他们节省人工费用。可以说,在建造过程中,我们只是为农民做一部分工作而已。当完 成设计之后,我们让他们自己搭建轻钢结构的架子、自己补上各种材料:木头、泥土或者麦秸等等。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全程指导,直到他们能够熟练操作 为止。

日报:你在四川地震灾区和西藏纳木错分别为受灾群众和藏民盖房子,他们的生活有着自己的习俗和观念。作为一个外来者,要介入他们的生活,可能会面对一些沟通、信任方面的挑战,你怎么处理?

谢 英俊:我建造房屋的钱来源于农民和政府,说到底,农民是房子的主人。我们不可能强加给他们任何东西,只是了解他们的需要,然后努力适应他们。现在,农民也 要过现代化的生活,很多新的技术和材料也要经过革新。但是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并不熟悉。必须有我们的专业作为。建立信任,不是光靠语言,最重要的是行 动。有时候,就通过建造房屋给他们看,用事实告诉他们这样的房子是划得来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