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草根逆襲,的確將是一件越來越難的事。
來源 | 華商韜略(ID:hstl8888)
文 | 畢亞軍
洗牌時刻
今年以來的房地產市場,一些要素表現看上去是悖離的。
隨著宏觀調控的持續深入,大多數城市的房價回歸平穩,有的地方甚至顯著下跌,房屋成交面積也是大幅下滑。
渝派地產龍頭金科集團常務副總方明富就透露,今年上半年,金科長期監測的多個重點城市中,大多數的成交面積都同比大幅下滑。
與之對應的卻是,行業的全國霸主和區域大佬都在加速進攻。恒大、碧桂園繼續高歌猛進,融創一口氣接下萬達13座文旅城的大盤,包括金科等過去低調的企業也都拼命拿地。
而且,大多數全國或區域頭部企業的業績都在大幅提高。恒大為代表的一線大龍頭,金科這樣的二線標桿,業績都是高速的成長。
▲ 市場整體低迷下,龍頭企業業績紛紛高漲
根據半年報顯示,今年前6個月,恒大實現合約銷售金額2440.9億元,按權益銷售額口徑統計則達到2291.6億元,歸屬於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更是增長超過8倍,至188.3億元。
卓異的業績也讓恒大的股價一路上漲,一年內從5塊多上翻至30元附近,許家印更一度以391億美元的身價成了中國新首富。
正加速奔向全國市場的金科,成績也是相當不錯。據其經營財報顯示, 2017年上半年,金科股份實現銷售金額同比增長106%,其中地產板塊實現簽約銷售金額同比增長高達113%。
為什麽整體環境不夠好,大佬們還要提速進攻,而且業績一路飆升?答案是,市場正在加速洗牌,行業正加速集中與分化。
已經傳說了很久的,沒有競爭力的地產公司要倒下一大批的死亡倒計時,已經開始了。
弱小者倒下的背後,大佬們則加速收割市場。
龍頭顯威
恒大高成長的背後,一直有人在為其擔心。
擔心的核心邏輯是,房地產高成長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許老板負那麽大的債,買那麽多土地和項目,不怕燙手嗎?
這看上去是有道理的,這兩年,房地產投資和銷售的增長都已顯著放緩。但到了許老板這里,恒大燙手的邏輯不成立。
許老板的邏輯,說通俗一點就是,張三李四隨便蓋個房子就掙錢的時代的確是已經過去了,但真正有實力的企業好戲才剛剛開始。
“盡管目前房地產市場的供應量非常大,人均居住面積也已經不小了,但中國是14億人口的國家,住房的總需求量還是很大的。”而且,許老板心里還有一張更大的底牌——
“市場會越來越向大企業集中,這將對龍頭房企帶來利好。即便市場總量會下降,我們也依然可以很好的成長。”
說白一點就好比,過去是1000家公司爭奪100億的市場,最大的那幾個公司,每家也不過分到3億、5億。而未來是100個公司,甚至更少的公司享有市場,即便市場總量降到80億,領先者依然有望吃到10億、20億的蛋糕。
數據顯示,盡管恒大2016年的銷售額已經達到3700多億,但在整個市場中的占比也依然只有3%左右。這意味著,恒大每向市場多要一個百分點,就會新增超過千億的大業績。
而在美國,以2016年計,排名第一的地產商,其市場占有率則在5%以上。
因此,許家印強調:“增長的空間還很大。房地產業對恒大來說永遠是朝陽產業。”
也正是有這樣的眼光、判斷和底氣,許家印才目標堅定,一路狂奔。
也因為看好許老板的這一邏輯,華商韜略去年就曾大膽預言,如果房地產市場不出現系統性風險,恒大是中國最被低估的地產公司。
當時,恒大的股價才5塊多,一年多過去,它的股價這樣了。
股價上漲的背後,正是許家印的判斷在被市場印證:市場正越來越向大企業集中。
恒大過去以高負債為代價換來的龐大土地儲備,已變成它不斷向市場多要一點的資本,也為其降低負債提供了紮實的支撐。
不光是恒大,包括融創孫宏斌一口氣接下萬達那麽大的盤,瞄準的也是這個大趨勢。
要麽拼了,擠進頭部陣營;要麽被恒大們越甩越遠。一心想要成就霸業,名垂青史的孫宏斌沒有其他選擇,只能咬牙往頭部拼。
群雄逐鹿
要麽更大更強,要麽與舞臺漸漸告別。
在行業分化,洗牌加速的分水嶺上,雄心勃勃的孫宏斌沒有其他選擇,和他一樣有所雄心的全國大佬和地方大佬們,同樣沒有其他選擇。
於是,去年以來,老百姓為房價急,這些地產大佬們則紛紛為自己的未來著急。
越發激烈的競爭下,有人選擇收盤上岸,典型如重慶知名地產企業中渝地產。
該公司曾經開發了重慶90年代最大的商品房項目,也是重慶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住宅社區,比金科、龍湖更早在重慶地產界打響招牌,但這些年,金科、龍湖快速崛起,全國大型開發商紛紛前進重慶,中渝卻日漸勢微了。
最終,本已分心的中渝老板選擇跟好朋友許家印合作,將自己在重慶的項目統統轉讓給了恒大。外界以為,這是兩人對房市持不同判斷才有的選擇,更大的原因恐怕是,兩人都認為未來是大者恒大,而中渝已看不到做大的美好前景,於是:成全恒大,也獲利了結自己。
更多人則加油沖刺,沖不進一線,那就沖成二線龍頭,沖不進前五,那就向前20,前10進軍。同在重慶的金科正是沖刺的典型。
成立於1998年的金科,是重慶市民心中最好的房地產商之一。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它一直紮根重慶,也只在重慶“穩中求進”、“精益求精”。
但這幾年,情況大變了,今年更是大變了。
今年6月,金科股份發布了《公司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7~2020)》,提出要在2017-2020年期間,力爭實現簽約銷售金額分別約500億元、800億元、1100億元、1500億元,並力爭在2020年沖擊2000億元的目標。
宏偉目標的背後,是金科從“穩中求進”到“進中求穩”,甚至“快中求穩”的提速和轉型。
易居旗下克而瑞聯合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共同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國房地產企業TOP200》排行榜顯示,過去不顯山不露水的金科,2017年上半年的房屋銷售面積已攀升到全國房企的第11位,達427.1萬平方米。
更加彰顯其雄心的是迅猛增加的土地儲備。到2017年上半年,金科土地儲備可建面積已達1997萬平方米,報告期內土地投資約204億元,新獲項目22個,其中17個位於一二線城市,新增計容建築面積約422萬平方米。
有關機構的統計數據則顯示,金科今年6月的新增土地面積已沖刺到全國房企的第7。
金科不是個案。
金科之外,一大批早就越過百億級的地產商也都吹響了拼命跑的號角。
如果說去年地產市場的競爭主旋律是全國性大巨頭的大比拼,未來,則將更多響起區域性龍頭企業你追我趕,甚至人仰馬翻的聲音。
如何打贏
一線巨頭們的較量,其招法和路數已基本大白於天下。在這些大巨頭的威力之下,類似金科這樣的二線企業將如何應戰並爭取打贏?
在中國房地產報近日舉辦的“將中國房地產改革進行到底”高峰會議上,金科集團常務副總裁方明富給出了金科的答案。
首先是在戰略層面優化區域布局,也就是方明富強調的:謀道。
不再以城市為標準,而是以城市群的新眼光,聚焦最有潛力的市場,集中力量辦大事,已是金科全國市場布局的新思維。
方明富說,伴隨城市化進程的深入,城市的邏輯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已不能再按一、二、三、四線城市,這種單座城市地位的方式來分化市場,而應以都市圈為基本單元的城市群來分化!”因為,“資金、人才、政策等核心資源、正由核心城市轉變為城市群!”
由此,金科確立了“三圈一帶”的戰略布局。“三圈”包括:京津冀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一帶則指長江流域經濟帶。
到8月,金科今年已在“三圈一帶”投入近300億用於新增土地,獲得規劃可建面積約600萬平方米,在全國房企排名13位。
“三圈一帶”的大道下,金科以“三位一體”來“優術”。三位是指,企業定位、市場占位、服務對位。一體則指,用戶本體。
意思是,企業定位,市場占位,服務對位,都緊密結合用戶來進行,就如同互聯網公司所強調的,一切以用戶為本的用戶思維。
方明富說,這個“三位一體”將引領金科在高品質房子,高質量物業之外,打造基於對用戶理解和洞察的嶄新核心競爭力。
過去20年,金科先後創造了王府、廊橋、天籟城、天湖、陽光小鎮等12大產品體系,先後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原創中國洋房”、“空中院館”、“別墅級洋房”四項國家專利,贏得“花園洋房之父”等業界美譽。
現在,為了繼續讓消費者把口袋掏給自己,他們決定在房子之外做更多的事情。
“千禧一代”“網絡原住民”“Z世代”,這些人會需要怎樣的產品和服務?馬拉松熱潮、健身房熱潮、休閑養生……這些日益變幻的需求,又該如何更好去滿足,這些都已是金科不斷提問,也不斷尋找答案的新議題。
總之一句話,未來市場的競爭,將遠遠不只是蓋更好的房子,提供更好物業,而是從各個方面爭奪消費者的個性化、差異化競爭。
個性化、差異化,也被金科這種長期深耕品質並貼近用戶的企業視為制勝的關鍵。
在此之下,金科已明確提出新的戰略定位——從開發商向服務商轉變:從傳統單一的地產開發商向“多元的美好生活服務商”轉變,從賣房子轉到提供生活方式,從傳統物業管理轉到全方位服務,從開發商轉到開發商+服務商。
抱團作戰也被金科作為打大仗的新方式。目前,其合作名單上已有碧桂園、金輝、旭輝、新城控股、中南建設、美的地產等知名企業。
這種抱團的打法,在未來更趨激烈的比拼中,恐怕也會是一個新常態。
大者恒大
統計顯示,大佬紛紛快跑之下,龍頭房企的市占率今年以來已經開始跳躍式增長。
其中,Top5、Top6-10和Top21-50的市占率分別上升了6.4個點、1.4個點和0.8個點。
最為驚人的是Top5,其市占率已上升至19%,大者恒大的趨勢可謂盡顯無疑。
告別粗放式發展上半場的中國房地產,顯然已走到即將打響下半場決賽的中場戰事中。在這中場的戰事里,大佬們爭奪的不光是眼前的勝利,更是能否擁抱和決勝未來的出線權。
想要繼續戰鬥的人,要麽與狼共舞,拿到跟那些雄心勃勃的人競爭的籌碼,要麽被吞食、擠壓,狼吃肉,自己吃土,甚至土都沒得吃。
要麽主動更大更強,要麽被更大更強吞並,要麽在強者無意的角落,安安心心地小而美,別再描繪什麽大藍圖,放飛什麽大夢想。
這不光是房地產行業的事,也是依然還粗放式、小而散的行業共同的大趨勢。井水不犯河水,百花齊放的空間已經很小,狹路相逢已成常態,你不進攻別人,別人也會進攻你。
從這個意義上說,很多頭部企業市占率低的行業,也都將迎來類似房地產行業這樣的,大佬們磨刀霍霍的中場戰事。
白酒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統計顯示,2015年,以銷量計,白酒業Top10的總銷量為115萬噸,市場占有率僅9.5%,以營業收入計,Top10的總量為930億,市場占有率為17%,貴州茅臺也才5.59%。
華商韜略此前報道的郎酒集團董事長汪俊林,就在談到不少白酒知名品牌今年業績紛紛大漲時表示:“很多人說白酒行業正在複蘇,我不這樣看,我覺得是品牌集中。很多中小企業倒下了,消費就集中到品牌企業來了。”
也正因此,郎酒今年對標茅臺,以“中國兩大醬香白酒之一”的新定位,重拳打造青花郎。“否則郎酒也會被淘汰。如果這次集中做得好,我們就能走到行業的前列。”
甚至,整個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過渡期,都將是大佬們爭奪大者恒大的中場戰事。
所謂的草根逆襲,的確將是一件越來越難的事。過了這個中場到地位格局更加穩固的下半場,純正的草根逆襲則將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