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傳統優勢行業為煙草、電力和有色金屬。貴州省新興行業雖然增長迅速,但占比較低。重慶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方面表現非常突出。
(21世紀經濟報道/圖)
2017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排名前四的省份都在西部,分別為西藏(10.8%)、重慶(10.5%)、貴州(10.4%)、雲南(9.5%)。
其中,西藏、重慶、貴州已經連續數個統計月份的經濟增速排名全國前三。雲南省則從2016年經濟增速全國第7,躍升至2017年上半年的全國第4。更重要的是,2016年上半年,雲南省尚以6.6%的GDP增速,排名全國倒數第三位。
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最快的區域為什麽集中在西部,上述地區經濟增長方式各有何特點,將是本文重點研究的對象。
(21世紀經濟報道/圖)
雲南何以實現逆襲?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發現,雲南經濟增速發生變化,主要得益於工業和固定資產投資上的變化。
上半年,雲南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9%,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6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8.4個百分點,比全國高3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第5位;固定資產投資方面,上半年雲南非農固定資產投資額達到7444.92億元,同比增長16.0%,增速比全國高7.4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第4位,占同期雲南省GDP的比例達到115.4%,這同時說明雲南省投資拉動型的經濟結構依然明顯。
因此,盡管雲南經濟增速在上半年取得較大突破,但21世紀研究院分析師在對雲南省工業經濟數據進行梳理後發現,在經濟發展新常態形勢下,由於傳統行業增速放緩,雲南要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新舊動能轉換亟待提速。
雲南省傳統優勢行業為煙草、電力和有色金屬。但在國家提出減少生產計劃的情況下,2017年煙草經濟繼續增長或難以實現。
同時,受交通、市場資源要素聚集能力等限制,目前雲南省土地、融資、物流、行政等四大成本仍然較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產業投資動力。其突出表現是,上半年雲南省的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攀升;公路物流成本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目前雲南經濟存在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低、創新資源匱乏、科研水平不高、缺乏高端人才等現狀,而全國第一批28個、第二批92個雙創基地中,雲南省僅昆明高新區申報成功。
貴州省同樣存在上述情況,以2016年數據為例,貴州省新興行業雖然突飛猛進但占比不高,目前還不能彌補傳統產業增速回落造成的缺口。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雲南、貴州兩省經濟新動能培育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比如,貴州電子信息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僅為2.3%,遠遠低於煤炭、煙草等傳統行業。電子信息產業對工業經濟的貢獻率僅為9.6%,拉動工業增長0.9個百分點。
來自貴州省統計局的調研報告顯示,貴州省電商企業起步晚,競爭力不強,輕工產品沒有外省企業豐富,導致消費外流,對傳統商業模式的沖擊較大。
同時,隨著多條高鐵線路的開通,盡管極大方便了貴州與周邊省市的聯系,但也使得一部分居民消費流失到外省市,如家具、家裝類等,因此貴州省零售業的發展還有待開發。
盡管重慶經濟總量已經排名全國前列,但就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而言,依然高於大部分一線城市。
如2016年,重慶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占GDP比重高達98.87%,即使是在2017年上半年,這一比重下降至75.7%,但也高於同期的北京市49.4個百分點。
就此,21世紀研究院分析師認為,這表明重慶經濟的增長方式仍以投資驅動為主。
而在重慶市的固定資產投資投向上,房地產和基建投資占較大比重。2017年上半年重慶市房地產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25.84%,而同期全國平均為18%。2017年上半年重慶基建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29.69%,全國為21.17%。
但21世紀研究院在對比貴州和雲南後也發現,重慶的經濟增長方式走出了一條“不同於西部,有別於東部”的路徑,兼顧了增速和發展質量。
以重慶、貴州和雲南的主要工業產品比較,可以發現,重慶工業目前已經形成了以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為特色的產業結構。
在重慶規模以上工業產品中,主要是汽車、微型計算機設備、手機、集成電路、液晶顯示屏,傳統工業產業僅有鋼材、鋁材和水泥。
雲南的工業產品則主要以礦產、煙草制品、茶、水泥為主,2016年的汽車產量為15.15萬輛,不及重慶315萬輛產量的5%。
貴州情況與雲南相似,皆以煙酒茶以及礦產資源開采加工業為主。不過,貴州大數據產業在近年來發展迅速,雖然絕對值規模仍較小,不過將來有望成為貴州新舊產業的轉換龍頭。
在西部地區,四川省和陜西省的工業結構與重慶類似,2017年上半年,四川省和陜西省的GDP增速均為8.2%。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方面表現突出。重慶高新技術產品連續幾年高速增長,2012-2016年分別為936億元、1565億元、1909.08億元、1745.48億元和1657.15億元。
重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增長,主要來自當地筆電產業的貢獻。盡管2015年以來因全球需求下滑帶來了重慶市高新產品出口增速的深度調整,但重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金額的增速,一直高於全國同期水平。
如2016年底,在全國增速下降7.8%的情況下,重慶僅下滑5.1%。更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以來,重慶市的上述指標已出現回升,在有數據可查的2017年4月,重慶高新產品出口增速已經轉為0.66%的正增長,而同期全國仍有-5.67%的負增長。
2017年上半年,重慶市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速100%,遠超全國17.1%的平均水平。
綜合西部主要省份的上半年宏觀數據表現,以服務業、科技型產業為支撐的經濟發展新模式,是西部省份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平穩向好發展的可行路徑。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