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20億票房,這是壓抑太久的電影觀眾對稀缺產品的最直接反映。
來源 | 創業家(ID:chuangyejia)
文 | 牛油果
一周20億票房,這是被壓抑太久的電影觀眾對稀缺產品產生的最直接反映。本文系創業家&i黑馬【周末影談】欄目文章。
迄今為止,《戰狼2》打破票房的速度已遠遠高於觀眾的反應速度。當你在朋友圈第一次刷到它的時候,票房很可能是三四個億,現在再刷,已經穩穩破20億了。
這是什麽概念?
以最快速度破7、8、9億票房記錄就不說了,現在人們猜測的是,它能否打破《美人魚》33億的票房紀錄。而它帶來的最重要意義,是國產大片在經歷長達一年多的低迷後,終於重新點燃了觀眾的熱情,使大家爭相進影院一睹戰狼風采,對市場起到了非常好的提振作用。而這次的燃燒,是如此迅速直接,毫不含糊。
一周20億票房,這是被壓抑太久的電影觀眾對稀缺產品產生的最直接反映。
《戰狼2》之稀缺,主要在兩方面。一是題材,縱觀市面上其它電影,無一不是玄幻、IP、翻拍、改編,動作大片只此一部。觀眾可選擇的太少。二是質量,吳京籌備6年,給觀眾帶來了意料不到的高質量動作片。影片有多處精彩打鬥場景,光這幾個場景,都讓人感覺“值回票價”。
《戰狼2》出現的時機也很好。試想如果是前幾年,觀眾還大多沈浸在大IP、小鮮肉、流量明星的新奇感中,這部動作電影即使也還可以成功,也得和其它影片分羹票房。《戰狼2》的出現,恰恰是市場對IP電影感到無限厭倦,觀眾被小鮮肉、流量明星折騰得極為疲憊的時候。這無疑也是時機的成功。
但最根本的,是吳京做動作片專業精神的成功。在打鬥場面是主創花最大力氣投入、所占內容比例最大的情況下,“主旋律”其實只是電影繼續演下去的線索罷了。但也是這根線索,賦予了影片多一層色彩,讓更多人走進了影院,感受吳京坐著坦克,振臂揮舞國旗前進的樣子。畢竟,以前都只能在美隊、摔跤爸爸中看看別人升星條旗、印度旗。
為什麽是吳京?
在戰狼系列電影問世前,吳京不算受人關註的演員,媒體對他的評價多是“不溫不火”。在吳京參加《開講啦》節目時,有影迷甚至直接發問,你剛才說的開始和堅持(你)都有了,但是機會光臨了嗎?
吳京並沒有直接回應,而是講了一番雞湯,大意是,機會來自於平時的積累和勇氣。
這不是一個好回答的問題,用成功學的標準來衡量,觀眾所說屬實。吳京參加節目是宣傳《戰狼1》,那部電影票房是5.4億,在2015年的電影市場下,這個成績只能排到二十多名。當年的票房冠軍是同為動作片的《速度與激情7》,票房達24億,第二名是《捉妖記》,也破23億。連公認的爛片《惡棍天使》都有6億多票房。
今天的吳京,可能依然回答不好影迷的那個提問,因為他的確實現了成功,但這機會不是等來的,是自己找來的。
這次成功讓媒體及大眾刷新了對他的認知。看過《戰狼1》的觀眾對他的定位可能是“一個還不錯的動作片導演及演員”,沒看過的人印象大多會停留在一些功夫片上面,吳京近兩年在一些明星雲集的動作片中演過配角,《殺破狼》中演主角,給人印象較深的還有早期電視劇《太極宗師》、《小李飛刀》,還有他最早演的電影《功夫小子闖情關》。《殺破狼》後,他鮮有功夫、動作型代表作。
最近幾天,在各大自媒體自發自願的幫助下,普通觀眾也基本對吳京有了一些了解,包括他如何拍出《戰狼2》,影片開頭的水下鏡頭是怎麽拍出來的,他參加特種兵訓練的過程是怎樣的,打鬥場面是否真實等等。媒體也開始頻頻觀察票房,為每一次的新紀錄歡呼不已,吳京的過往被挖了出來,十四歲雙腿癱瘓,憑借努力重新行走,拍《戰狼1》拿房子作抵押,老婆深明大義給予支持。吳京可謂一“戰”成名。
然而,深藏在他內心,讓他堅持拍戰狼系列,並最終取得成功的核心原因是什麽?
吳京在《開講啦》說過的一句話,很能表明他的動機:我要創造一個屬於我的時代。
這是什麽意思?
在人們印象中,功夫動作片演員數出來的就這麽幾位:李小龍、成龍、李連傑、甄子丹。吳京排在他們後面。從這個角度,很好理解“我的時代”這句話。
吳京從小習武,來自武術世家。在《可凡傾聽》中,主持人問他習武是否是自己意願,他苦笑了一下,怎麽會是自己意願,還那麽小,也有不好好學習,挨打逃課被父親揍的經歷。後來情況發生了轉變,他拿了好幾個全國武術冠軍。這證明了他的天賦。
此後漫長的人生中,他都牢牢地抓住了自己在武術上優勢。並憑此進入了影視圈。
挫折和磨難也是早早開始的。《可凡傾聽》中他向主持人講述,自己14歲真的癱瘓過,後在醫生和護士的鼓勵下,才下床邁出了第一步,半小時後,忍著痛邁出第二步。他解救了自己,重回武術學校。
吳京的人生規劃並非一開始有個清晰的目標,而是一步步規劃、達成的。年輕的時候他甚至還開店賣過衣服,闖入電影圈也純粹誤打誤撞,後來發現香港電影不景氣,又回國內當導演。他告訴可凡,當年被師傅吳彬喊去香港拍電影的時候,並不知道要去幹什麽,只是背著一個包就出發了。
“張鑫炎見到你對你說了什麽?有沒有覺得看到了當年的李連傑?”(創業家&i黑馬註:張鑫炎是《少林寺》的導演)
“我不知道他是誰。”
連劇本都沒看過,他懵懵懂懂地拍完了人生第一部電影,搭檔是鐘麗緹,演的是他倆的愛情故事。
後來慢慢做到內地男主角,但由於不甘平淡,只身去了香港拍電影。
《殺破狼》中的殺手阿傑是他到香港後拿到的第一個角色,只幾場打戲,幾句臺詞。和甄子丹近身對打,打壞了四根棍子。
豆瓣上的高人氣短評基本被吳京包攬了。“吳京在球場那場殺人的戲,頭皮發麻。”“反複看吳京在球場手刃對手的這場動作戲。”“吳京是亮點。”
這也是網友後來評價吳京的表演“亦正亦邪”中“邪”的主要出處。
十年後《殺破狼》拍續集,導演葉偉信選了當年的配角吳京做男主角。
但吳京後來總結,自己去香港的那會兒,市場已經不景氣了。2005年堪稱香港電影市場低谷,港片上映數量只有57部。吳京慢慢意識到功夫武打片不景氣了,香港電影人也紛紛在找出路,去好萊塢或內地。在《開講啦》他也透露,袁和平當時也問過他要不要去好萊塢,他沒有去。
“2008年是我的迷茫期。”吳京在《可凡傾聽》中講到。
他最後決定,拍屬於自己的電影,又從香港返回內地。
香港沒有帶給他當初找尋的“機會”,但在這里,吳京傳承到了香港人拍電影的專業精神。最重要的兩位師傅是張鑫炎和袁和平。
“如果說張鑫炎導演教會我的是尊重電影、遵守職業道德,袁和平導演教我的則是尊重自己的專業。”吳京告訴主持人可凡。
真聽,真打,真感覺。吳京堅信不疑。
而回到內地的他,也開始思考如何創作,研究市場會喜歡哪種類型的武打片。
看到功夫武俠片近年來的頹勢,他放棄了這一領域,“《英雄》之後,沒有特別好的。”吳京總結到。
從《戰狼2》中我們也可以清晰看到,吳京最後的選擇集合了這些元素:個人英雄主義,好萊塢劇情結構、演員配置及臺詞風格,愛國主旋律,非洲冒險拍攝,高配置、重工業的槍戰場面。
整部電影可以說是非常標準的動作類型片,打鬥場面毫不含糊,角色配置齊全,有美女、搞笑、惡人擔當,也有非常清晰的打鬥理由:撤僑。
知乎上有許多軍人前來碼字,表達自己的觀影感受。其中點贊最多的一位自稱退伍軍人的網友寫道:(這兩個細節)就算是軍人也有一大部分是不會做的,因為這是特戰訓練的科目。
這恐怕正是吳京特意要去特種部隊鍛煉兩年的原因。
吳京告訴可凡,在拍開場那場水下打鬥場面時,自己“差點死了”。
劇情片的專業主義是把故事講好,動作片的專業主義是把打鬥場面拍好。《戰狼2》是吳京所相信的專業主義的一次勝利。這對今天的中國電影市場來講意義非凡。
國產片下一步?
如上所述,2015年是國產片的瘋狂之年。但這並非證明這些電影品質有多好,而只是隨著電影屏幕越來越多,票價降低,影片供不應求。當大範圍的新觀眾進入觀影市場,必然有許多的觀眾因選片經驗不足,被宣傳、IP等所誤導,客觀上給某些影片的票房出了一份力。
而當觀眾逐漸被質量很差的影片所傷,在選擇電影時也會更加小心謹慎,對影片的要求會逐漸高起來。從2016年底一直延續至今的市場低迷已證明,質量低劣、不合格的影片已逐漸失去了市場號召力。取而代之的,是龐大數量的觀眾對電影專業主義的渴求,對專業電影人、高質量影片的渴求。
國產影片接下來是否全面進入“比拼質量”的市場成熟時代?
希望“真聽、真打”的《戰狼2》開了個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