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遲到的銀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01/164402.shtml

遲到的銀聯
界面 界面

遲到的銀聯

銀聯的“二次創業”與市場化轉型是否能夠真正撼動中國移動支付格局?

來源 | 界面(ID:wowjiemian)

文 | 苗藝偉

2017年盛夏,營銷方面一向以“高冷”著稱的蘋果公司,攜手銀聯在中國開始了一場為期一周使用“Apple Pay+銀聯”便可享受5折優惠的近場支付營銷。而在僅僅一個月前,中國銀聯還聯合近10萬商戶主推二維碼支付,推出“62銀聯雲閃付全民盛惠”。

銀聯以兩輪高達數億元的營銷補貼和著重推出的“銀聯雲閃付”旗下兩種主流支付方式,高調宣布加入移動支付大戰。

然而此時,距離中國移動支付二維碼實際應用已超三年,距離央行官方承認二維碼支付地位也已近一年。市場對銀聯充滿質疑聲音,這位卡基支付時代的巨無霸在這場激烈的互聯網移動支付大戰中是否已經“姍姍來遲”,從而“錯失良機”?

艱難突圍

“相較於中國第三方支付機構狂奔突進的創新,銀聯一方在支付安全與效率的選擇中,天秤的砝碼過多加給了安全,而把效率放在了次要位置。”一位支付行業資深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在政策層面,銀聯的創新應用受到了監管機構的嚴格約束,反觀第三方支付機構,無疑是對中國原有支付體系的顛覆性創新,享受了長達數年的監管空白和政策紅利。”

放眼當下,銀聯面對的競爭壓力著實不小。

在支付方式上,中國的二維碼支付已經占據線下高頻小額支付的主流,銀聯主推的NFC支付則使用寥寥;在競爭對手方面,支付寶和騰訊系(財付通,主要包括微信支付和QQ錢包)在國內第三方移動支付的市場份額分別為53.7%和39.51%,合計占領了93%的市場,而銀聯的市場份額卻不足1%(易觀智庫今年1季度數據)。

在雙寡頭統領的穩定局面下,中國銀聯聯合超過40家商業銀行及京東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機構,推出了優惠力度頗大的“62”年中大促銷,強勢殺入戰局。

32.webp

以銀聯62年中促銷為例,銀聯方面披露的數據顯示,“62”活動期間,銀聯二維碼新增用戶環比增長402%。從交易筆數看承載了此次活動銀聯二維碼交易筆數的四分之三,包括Apple Pay、Huawei Pay等各類手機Pay在內的NFC支付,日均交易筆數同比去年“62”活動增長308%。

值得註意的是,銀聯並未披露相關比例的絕對基數。銀聯方面人士向界面新聞表示,雖然銀聯方面的增長比例頗高,但以市場份額的絕對值來看,仍然遠遠無法與兩巨頭相抗衡。

不過,銀聯打響的這兩場自衛反擊戰並不可小覷,或許只是帷幕的剛剛開啟,其背後是這位支付行業老大哥痛定思痛的“二次創業”雄心。

二次創業

今年3月31日,銀聯總裁時文朝發布了2017年經營目標。銀聯表示,由於電子支付業務的緩慢增長,2017年銀聯的利潤增長目標由43%下調到20%,也為自身改革留出空間。

“總之,這個階段的競爭是市場份額的競爭,一切策略的綢繆都要圍繞著份額而開展。要“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時文朝今年3月在成立銀聯十五周年的內部發文中也曾立下軍令狀,這與三個月之後的聯合強勢突圍行動正相契合。

不過一位銀聯內部人士則向界面新聞表示,至今為止,銀聯並未提出明確而具體的市場份額目標。

十多年的特許經營權消失殆盡,移動市場的競爭白熱化與質疑之聲,讓銀聯在內外壓力下,開始了一場自上而下的反思與改革。

“為什麽資金實力、系統強度、風控能力上都是最佳水準的傳統金融機構,卻不能在移動互聯時代占得先機?”時文朝在內部發文中向全體銀聯人發問。

“原因在最後一百米上。”

時文朝在郵件里反思寫道:“當我們的視角從發卡、收單推進到真正的終端即持卡人、商戶時,可以發現海量且高度離散的受眾,正使我們的客戶面臨著終端需求複雜而多變、機構之間協調成本高企、資源分散而力度薄弱,各機構關註和考核的重點不一,很難力出一孔和利出一孔,整個合作鏈找不到觸及用戶痛點的抓手,從而帶來或用戶離棄或被旁路的風險。”

由此,銀聯內部全面進入“二次創業”。

“未來支付載體是否大可由單一的銀聯卡向規則認可的發行主體發行的、具有品牌標識、可以在網絡中使用的支付載體方向創新?”時文朝提出,銀聯下一步將謀求從“支付方式”到“支付品牌”的定位。他把銀聯新階段的市場競爭定位為“趕超者”,並提出,未來銀聯將以整體網絡為目標,進行全產品全系統的資源配置。

專為移動互聯網塑造的統一品牌“銀聯雲閃付”無疑是這一構想的落地成果之一。銀聯在近年來不斷為“雲閃付”品牌進行增添改進。目前,“銀聯雲閃付”已經囊括三種基於“四方模式”下的支付方式——智能手機PAY(屬於NFC近場支付的一種)、可穿戴設備支付以及二維碼支付。

四方 VS 三方

值得註意的是,銀聯所推出的支付產品雖然在終端上與支付寶、微信類似(支付寶曾在2014年左右推出NFC近場聲波支付),但在商業模式上有著根本性的差異。

傳統支付方式的核心是“四方模式”,參與方包括卡組織(如銀聯)、發卡機構(一般為商業銀行)、商戶和收單機構四類參與主體。在四方模式中,SamsungPay、ApplePay則是將銀行卡“裝入”手機,刷手機的時候,刷的還是銀行卡,背後清算方式與實體卡無異。

33.webp

支付行業“四方模式”

在“四方模式”中,資金直接從發卡銀行轉入收單銀行,不經過卡組織,資金流和支付信息流分離。作為卡組織的銀聯,專門承擔清算職能以及與之相關的標準制定、市場秩序維護,商業銀行負責發卡和支付,收單機構負責特約商戶的開拓與管理、授權請求、帳單結算等活動,其利益主要來源於特約商戶交易手續費的分成、服務費。

“三方模式”則是對原有“四方模式”的顛覆,時文朝稱之為“過頂傳球”。在“三方模式”中,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公司通過虛擬賬戶,成為一種“錢包”。用戶通過銀行賬戶向虛擬賬戶充值,然後再通過虛擬賬戶交易,銀行丟失了交易信息,淪為資金通道,而第三方支付機構則承擔了支付和“本不應具備的”清算職能,監管機構也擔憂三方模式中沈澱資金存在的風險。

34.webp

支付行業“三方模式”

兩種模式的擁護者在近年來紛紛站隊。

“四方模式”一方,與銀聯攜手的包括部分商業銀行、京東(京東閃付)、VISA等傳統支付機構,以及新興的Apple Pay等。另一方,支付寶、微信支付則成為“三方模式”最成功的代表。

業內看來,“三方模式”之所以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占領市場,在於其產業鏈短,不涉及銀聯、手機和銀行的角色也已工具化,用戶、商戶、支付公司三方合作便可完成整個交易,生態圈簡單。而四方模式方案則需要多方——銀聯、銀行、用戶、商戶,甚至手機廠商的配合,生態圈複雜。

但兩種模式並非不可調和。今年7月,銀聯與京東聯合推出的“京東閃付”產品便走在探索融合兩種支付模式的前列。

7月19日,京東金融宣布聯合北京銀聯推出NFC支付新品——京東閃付,除在京東商城等線上消費之外,用戶在銀聯近1000萬臺線下“雲閃付”POS機上都可以使用京東閃付,銀聯把京東和美團的賬戶,變成了基於銀行卡賬戶的聚合支付賬戶。

不同於“三方模式”,這一次,銀聯和京東把第三方模式所使用截斷資金流和信息流的“Staged Wallet”(滯留式錢包)變成了“Passthrough Wallet”(穿透式錢包),創新推出“電子賬戶雲閃付”。

銀聯北京分公司負責人表示,電子賬戶雲閃付模式中,支付機構及其賬戶只是“渠道”,定位於為銀行獲客、引流的渠道,是通過接入銀聯網絡,實現可控、可信、可見、可用的渠道。

該模式一方面沒有像其他“滯留式錢包”類應用那樣截斷了銀行、卡組織對商戶、持卡人的信息交流,資金依然“從銀行進、從銀行出”,銀行的基礎地位沒有被弱化;其次,既實現了銀行間接與互聯網機構“聯姻”實現線上批量獲客,也做大做強了電子銀行的無卡快捷支付通道,也為“三方模式”和“四方模式”融合提供了可行方案。

通過與京東這樣具有較強客戶運營能力、靈活營銷激勵機制的互聯網機構合作,銀聯正試圖改變其支付產品黏性不高、客戶不活躍、場景構建能力不足等難題。

而隨著京東這位重量級選手對銀聯“四方模式”,以及NFC支付、銀聯二維碼的認可,京東電商等場景正成為銀聯擴展的新應用場景和提高活躍度的重要來源。

京東的加入或只是一個開始,隨著銀聯不斷開放生態模式,越來越多合作夥伴加入銀聯支付“平臺”將成為銀聯支付產品的競爭力又一來源。時文朝曾表示,“成立一個以支付為中心的“異業聯盟”遂成為眾多機構可能選擇的發展方案,這似乎也是個趨勢。”

二維碼 VS NFC

不僅在商業模式上有“四方”與“三方”的模式之爭,從NFC支付占得先機,到二維碼支付後來居上,業內在支付終端上也一直存在重大分歧。

銀聯是NFC支付一方最大的擁躉。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支付,全稱為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相比於二維碼,它的誕生時間更早,是銀聯曾大力主推的支付方式。

在銀聯看來,跟其他支付終端方式相比,NFC的受理網絡無需聯網支付,可避免因手機沒有信號而無法支付的尷尬,此外,NFC模式進一步省去了手機解鎖、打開App、點擊掃碼等多個繁瑣環節;更重要的是,通過NFC的銀聯支付標記(Token)替代銀行卡號進行交易驗證的技術,可降低卡號在信息存儲、傳輸等環節中發生泄漏的可能性,也更加安全。

銀聯

不過,NFC技術仍未完全成熟,較高的支付失敗率、用戶培養難度和成本,也讓部分暫時新鮮感的用戶逐漸放棄。並且在經歷一波三折之後,銀聯也錯過了中國NFC發展最好的時間窗口,即使是後來與蘋果、三星相繼推出的ApplePay和SamsungPay,均敗給了時間,目前來看效果並不令人滿意。

而誕生於銀聯實驗室的二維碼支付技術,卻隨著智能手機的興起,在支付寶和微信兩大巨頭對用戶習慣的培養之下,三年時間里就後來居上成為中國最主流的支付方式。

2017年,在市場競爭的裹挾中,銀聯被動加入“二維碼”之戰。雖然姍姍來遲,但銀聯董事長葛華勇表示,相較於市場上其他二維碼,“銀聯二維碼一是符合全球通用標準;二是安全性更高;三是服務更完備。”

據葛華勇介紹,“在交易發起方面,首批支持雲閃付二維碼的商業銀行已經超過了40家,以京東、美團、大眾美團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也已向銀聯二維碼開放入口;在交易受理方面,60多家機構已經支持銀聯標準二維碼,約有266萬商戶技術開通銀聯標準二維碼業務。”

然而,“由於銀聯的盟友——40家商業銀行各家銀行的App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在二維碼使用上給用戶造成的困擾也不小。”一位銀聯中層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總之,雖然目前近場支付市場仍然沒有被絕大多數人接受,但是,銀聯對四方模式,以及NFC近場支付的前景相當自信。未來,銀聯仍然將執著堅守四方模式和NFC支付等為主要終端支付方式,二維碼支付主要是順應市場現狀進行補充的支付方式。”上述人士表示。

另外,今年3月31日上線的網聯也對銀聯帶來一定沖擊,雙方存在著競爭與合作的雙重關系。未來,支付清算選擇銀聯還是網聯,誰能提供更優惠的費率、誰更便捷?都成為機構接入清算時考慮的重要條件。

四方模式還是三方模式?二維碼支付還是近場支付?選擇銀聯還是網聯?看重支付安全還是支付效率?擺在銀聯這位支付行業“老大哥”面前的這些挑戰,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而是需要魄力、創新甚至是掌握平衡的智慧舞步。

銀聯的“二次創業”與市場化轉型是否能夠真正撼動中國移動支付格局?時間將給出答案。

銀聯 支付行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5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