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風口改道直播回落 沒有行業標準的短視頻該如何破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30/163886.shtml

風口改道直播回落 沒有行業標準的短視頻該如何破局?
短視頻觀察者 短視頻觀察者

風口改道直播回落 沒有行業標準的短視頻該如何破局?

2017年,風口變了:直播回落,短視頻上行。

近日,王思聰旗下香蕉體育完成3000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香蕉體育從PGC體育娛樂直播節目《香蕉球》起步,一方面根據大型賽事做直播真人秀節目,另一方面也直播自己辦的賽事。

就在同一天,據文化部官網消息,文化部部署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對50家主要網絡表演經營單位進行集中執法檢查,虎牙直播、YY直播、龍珠直播、火貓直播、秒拍等30家內容違規的網絡表演平臺被依法查處。

更早之前,估值70億映客一半股權賣身市值72億元公關公司宣亞國際,火山直播合並到火山小視頻,陌陌直播一姐“這個少女不太冷”宣布離開。直播行業正在經歷冰火兩重天。

與之對應的是,短視頻領域風生水起。先是快手成功融資,隨後抖音走紅、天佑千萬跳槽火山,接著微博推出了story功能。今日頭條短視頻業務還成立獨立品牌,更名“西瓜視頻”。

2017年,風口變了:直播回落,短視頻上行。

可以看到的一個趨勢是,直播平臺紛紛轉向短視頻風口,成為短視頻的配角。

這下子,短視頻賽道瞬間變得更擁擠了,直播平臺、PGC短視頻、UGC小視頻……競爭升級的背後問題也快速暴露,那麽,在用戶增長放緩、流量越來越貴的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短視頻該如何破局?

直播退幕 戰場轉移

2017年,直播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市場:秀場類直播賺得盆滿缽滿,綜合直播叫好不叫座。行業仍可以賺錢,仍有主播爭相進入,但是也有明星公司賣身/關停。

這一年,直播有四個明顯的變化:

0

從巔峰到谷底,直播行業僅用了一年時間。最鼎盛時,直播平臺達到200家,用戶規模高達3.25億,直播APP日活躍用戶數達到2400萬。

這段時間,直播平臺也做過改變,比如,映客從去年年底就稱要做短視頻,但一直沒有多少成果出現。

某種程度上,直播與短視頻的用戶是重合的,都是想用更多的碎片化時間傾向於消費視頻類的內容,雖然兩者的內容特性和門檻不同,可以肯定的是,短視頻比直播更有前景。

1

反過來講,短視頻平臺開始具備直播這樣的基礎功能,最先加入的是UGC小視頻平臺。比如美拍先做成短視頻社區後,再推出直播功能,快手也有直播功能,只是被隱藏了起來。陌陌、小咖秀、火山小視頻基本都有直播入口,而西瓜視頻、秒拍則暫時沒有加入直播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直播,短視頻探索了更加成熟的變現模式,這恰恰是平臺和創作者最關心。藍蓮花研究機構發布的短視頻發展報告顯示:“中國4年後廣告規模將達到600億元,是現在的10倍,短視頻的貢獻率會從目前的13%攀升至63%,在所有渠道中增長最快。”

盡管和直播一樣,短視頻這個新風口的爭鬥中,初型創業公司不斷關閉,就連騰訊微視也宣布倒下,但是,短視頻戰場的競爭卻並沒有落幕的意思。反而隨著直播的並入,令短視頻這個看似紅海的市場,更加坐穩了流量入口的位置。

競賽升級 市場更細分

沒有人會懷疑,短視頻會是未來占據流量的關鍵位置,它從內容領域的一個“變量”,成為一種“確定性趨勢”。

這種趨勢帶來的變化是:短視頻賽道變得擁擠,並且帶來競爭升級。

BAT先後入局,而且放出了更大的補貼政策,爭搶PGC原創短視頻創作者。補貼是最直接的方式,在給予創作者直接收益、激勵創作的同時,還能夠刺激用戶轉移。

但是兩年時間里,短視頻的賽道已經清晰,PGC短視頻創作者的補貼也已接近尾聲,PGC短視頻領域開始逐漸追求精細化和差異化,尤其是在有限的流量池中,更需要對內容精細化的運營和篩選。美妝、美食、生活方式等垂直領域的創作者集中發力,其他垂直品類也開始逐步出現短視頻內容創作者。

這期間,優秀PGC創作者脫穎而出,今日頭條、微博等平臺崛起。美食類有“日日煮”、“日食記”領銜,美妝類有“小紅唇”、“美課美妝”等皆來勢兇猛,這種垂直性趨勢在未來註定會更為強烈。

在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用戶增長整體趨緩、流量越來越貴的當下,短視頻流量卻仍能快速增長,在某種意義上,也跟其平民化氣質相關,它是“信息獲取+碎片化閱讀+娛樂消遣+社交關系”的綜合體,短視頻勢必要成為普通用戶展示自己的產品。

於是,短視頻分出了更細分的市場,大家把目光開始瞄準比PGC短視頻時長更短的UGC小視頻,創作者的爭奪大戰也開始向UGC小視頻轉移。

今日頭條孵化的火山小視頻以10億補貼殺入小視頻市場,更早之前,4月微博上線具備短視頻功能的微博故事,加碼UGC,陌陌也宣布進軍UGC“短視頻社交”,騰訊關停了微視,卻轉身3.5億美元領投UGC小視頻老大快手。

定義之爭  下半場如何勝出?

競爭升級的背後,問題也迅速暴露。

首當其沖的便是短視頻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結構性過剩。2016年短視頻爆發期間,很多內容生產者並未做好充足的前期準備,以及詳細的市場分析,導致這一領域跟風現象普遍。優質內容永遠都是少數,生產好內容同樣需要成本,擁有資源的頭部創作者才會受到更好地推薦。

更令人著急的是,至今為止,行業沒有準確的定義和標準。

因此,短視頻和小視頻還出了定義之爭:快手給出的標準是57秒,今日頭條則認為4分鐘是主流市場,秒拍給出了視頻在6秒到4分鐘不界定的說法。

對於平臺來說,他們的初衷無疑想通過搶奪定義權來建立護城河,但反過來講,市場區分度不夠,對行業顯然是不利的。尤其是分清楚界限,對於創作者而言,意義不言而喻。

一個行業標準就是一份內容生產指南。比如圖文行業,就好比我們理解為一篇通稿在1000字左右,內容要講述清楚5w1h,結構最好是倒金字塔結構;深度稿件一般在3000字左右,內容要有犀利的觀點;特寫可以在6000字以上,要有更多的細節和寫作手法。

就像視知創始人馬昌博所言,在紮進創業浪潮後,內容生產者卻在平臺、用戶和自我定義中迷失了。他們並不知道,真正的短視頻,應該有多短。

我們調研了頭部短視頻和小視頻平臺的情況,似乎可以窺探一些規律:

3

可以發現,如果從時長和生產方式劃分,時長1分鐘以內的更多是UGC小視頻,定義在4分鐘以上更多是PGC短視頻。內容形式有采訪、脫口秀、微綜藝、對話、迷你劇、音樂MV、紀錄片等,不同的節目,生產方式也不一樣。

很顯然,PGC短視頻和UGC小視頻的打法是不一樣的。相對於UGC來說,PGC創作者更加專業,創作內容更加穩定,這樣的內容是可以工業化的,也是更需要行業標準的。

3

因此,對於PGC內容生產者,勝出關鍵還是看誰能掌握更多的產品技能、運營策略以及商業化變現能力。“對不同內容要針對重點平臺重點運營,一檔5-10分鐘的節目更適合視頻網站,符合用戶觀看長視頻的習慣;一檔健身視頻則更適合微信、微博,鼓勵用戶傳播。”何仙姑夫的創始人劉飛曾說。

這些因素好比是一個莫比烏斯環:產品想要內容,內容需要運營,運營要看渠道,渠道需要用戶,用戶要看內容。

在這個鏈條中,無疑內容還是最核心的一環。誰能夠持續生產出更多優質短視頻內容,誰就能走得更遠。對於優質內容的搶占,也成了這些平臺最大的價值皈依。

而反過來講,平臺能夠吸引優質內容的砝碼是他們具有幫助團隊變現的能力。可以預見,2017年,短視頻領域將會迎來一次大洗牌,那些沒有商業化轉化能力的內容團隊將會被淘汰出局。誰又知道,在O2O、P2P之後,今年短視頻領域是不是也會迎來一波死亡潮呢?

短視頻 今日頭條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4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