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線上把用戶吸引過來之後,能不能留住是一個核心命題
在新零售的風口背景下,生鮮作為一個消費高頻、增長快速的細分行業,最近再次成為業界關註的焦點。尤其是盒馬鮮生、易果生鮮等企業在線下業務的快速擴展,和伴隨產生的新業態,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破局嘗試。
但不可回避的是,現實中生鮮電商面臨著大範圍的虧損,盈利只有1%,在整個行業的滲透率還不到3%。那麽,新零售對於生鮮電商意味著什麽?生鮮電商在線上線下的瓶頸和突破點在哪里?回到本質,一家生鮮電商企業在風口變換中,該如何確立自己的位置?
近日,野草新消費(ID:yecaoxxf)專訪了每日優鮮(註:2017年完成1億美元C輪融資)COO孫原,看看她對於新零售和生鮮電商的底層思考。
口述 | 孫原
整理 | 張曉軍
1.新零售的本質是什麽?
馬雲說,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只有新零售。
其實,電子商務和新零售都屬於某種定義,在它背後有相應的內涵。而且二者是不可割裂的,不能簡單論斷說,某個事物一定屬於電子商務或者屬於新零售,它們之間並沒有明確的邊界性。
回到本質,在我看來,新零售就是通過後端的大數據、物聯網等手段,把原本因為物理或者空間為而割裂、邊緣化的零售場景,不斷去除,線上線下相融合,提供更加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和服務。
它體現在表象端,可能是人們看到的一些線上線下融合的現象,但這種現象之前並非沒有過,零售的本身就是一個入口多元化的事情,人的消費習慣是多元化的,你的消費場景可能是在線上或線上,只是對於不同人來說,他有一定的消費偏好性。
同樣,對於線上線下企業的融合,也早已有之,當亞馬遜還很小的時候,沃爾馬就想過買它。那時因為線下強勢,線上新興崛起,所以線下想推線上,好多線下大零售巨頭想買線上電商。
現在,線上的發展可能更加有狼性一些,包括它有後端數據等優勢,產生了一種線上想要吞並線下的趨勢。加上線上的增長對於大品牌來說,沒有之前那麽快,所以他們也要找新的突破口,找新的增長點。
在線下店這塊,很多人會把它認為是新的流量入口,我覺得不能用入口這個詞,所謂入口是指高頻的品類能夠為低頻的品類帶來更多流量。線下只是一個流量渠道,它跟線上一定會有交叉,但到底是線下帶動了線上,還是線上帶動了線下,這是相互的。
具體來說,可以把它當成一本賬,你去算線下獲客更便宜,還是線上獲客更便宜?對於不同品類,線上和線下的獲客成本是不一樣的,有些品類線下更便宜,因為你線上已經飽和了。如果它有線下轉線上的趨勢,那麽你去抓線上流量會更經濟。
在零售這個領域,仍然不會像社交、通訊這樣,基本上我是優勝者,那幾乎所有人都在用,成為一個勝利者占據絕大多數用戶的的產業。零售還是會處於一個多元發展的大趨勢中,而且新零售也並不是取代之前,所謂的“新”,它代表的是一種新的先進生產力,在效率上、用戶體驗上比之前的那種模式更為有效而已。
2.線上的增量市場
很多人開始很強調線下流量了,但每日優鮮之前也說過,“前置倉加兩個小時”是有可能接近線下體驗的,也符合生鮮消費的高頻場景。當然,對於一些人來講,這是優於線下體驗的。而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講,可能不是。因為我們不是要做所有人的生意,主要切的更多是偏中產層次的人群。
對於他們來講,時間很寶貴,更願意花到精神消費場景上,比如看電影、聽歌、做瑜伽等,而不願意去線下逛門店,它反而可能成為一種生活負擔。如果我們在不降低他的購買效率,幫他省去繁瑣挑選的情境下,依舊能夠一個多小時送達,滿足他日常的消費需求。那對於這群人來講,會是一個體驗更好的場景。
雖然現在很多人還是在線下購買生鮮,電商的滲透率比較低,但我相信整個事情是往前發展的,我們選擇和跟時間做朋友。
因為生鮮電商不像很多純互聯網產品,線上還存在著巨大的增量市場。人到什麽時候開始買線上呢?出了學校、工作、結婚、生孩子是很重要的時間節點,對於八零後、九零後的新生代來講,他們從開始買生鮮就沒有習慣過線下。比如說我屬於八零末了,是在結婚開始後才產生較多的生鮮購買需求,面對這種需求,我沒怎麽逛過超市,發現有更好的辦法,直接在線上購買就解決了。
從一開始買生鮮就在線上的人,如果需求被很好的滿足,這就不存在改變購物習慣心理的問題,它會成為一個增量,而且這群人的數量會越來越大,因為永遠存在著年輕人越來多,老人在變少這樣的叠代過程。
我們用戶的另外一部分,是這一批人帶動了他的媽媽、親戚、朋友線上化。因為任何一個新的事物,它都有領導者、跟隨者和被帶動者,你只要抓到最初這種創新的、嘗試模式的驅動人是誰?他就會帶動後面的一批人,去做改變。
如果說現在線上擴展有什麽問題?我認為不局限在生鮮,擴展到社區級零售消費,最後的壁壘和瓶頸還是要歸因到商品、服務和價格。具體來說,就是物流鏈、商品鏈、信息鏈,這三條鏈都要做得很紮實。
在商品鏈上要能夠深耕上遊產業資源,找到最好的產業園、工廠,選出用戶最喜歡的商品。另外一條線是物流鏈,你的物流是不是能夠既快又好,成本還低,擁有一整套完善的物流體系。在信息鏈上,它是支撐你的商品行不行、能不能做好,以及抓到用戶體驗的根本。
所以我覺得,做的好不好最後都是體現在這些事上。而且生鮮是一個複購的生意,我相信大家在獲客上都不會太難,生鮮的sector跟3C的sector還不一樣,獲取一個客戶也就二三十元,相對來說成本較低。如果開店的話,得將成百上千萬砸下去。
相比一年線上的客流量,你會發現生鮮的線上流量並不貴,但是你在線上把他吸引過來之後,能不能留住是一個核心的命題。留存和複購靠的你具備優質的商品、服務和價格,這樣才能夠讓他持續地在你這里消費。
3.線下可能是一種被迫的選擇
可以看到,現在一些生鮮企業在同時推進線上線下業務,但我認為並不是每家企業都需要這樣做。大家起步不一樣,線下的店面加線上的話,一定程度上來講,也是他們被迫的選擇。
從經濟成本上來看,這筆賬可能是算不過來的,因為線下零售業的成本和線上成本結構完全不一樣。線下成本是30%左右的毛利,25%左右的房租加人工,所以最終也就剩下大概5%的凈利潤,這是線下的成本結構,它是不太可變的。
這樣的成本結構如果要做線上,即使它全都是增量,比如說在一個純粹增量用戶的情況下,企業所面臨的問題是線上每增加購買一單,產生的毛利還不夠支撐後端的效率。
這是在純增量用戶的情況來看,那假設有一個用戶本來是去線下購買,自己走過去拎生鮮,不用付配送費,也沒有流量成本,但他在線下場景被導到了線上,用線上方式去購買了,它不僅沒有帶來增量用戶,反而轉移了存量用戶。那你在這個用戶上不僅沒賺還賠了。
當然,不可否認,做生鮮的體驗中心這種形式,是可以擴大增量的。但現在更多的線下店是承擔著交易場景的角色,跟體驗中心的概念還很不一樣。生鮮店怎麽樣做體驗是一個值得思考的事情,在歐洲的一些生鮮超市,里面有文化和場景,具備體驗服務能力。而在當下國內,還沒有任何一個店面可以給你帶來很好生鮮消費體驗,我相信大都是功能性大於體驗。
體驗式消費是不可重複、值得回憶的,但現在你去逛超市既不是不可替代,也不是值得回憶,它其實沒有創造出太多體驗的價值。在生鮮這個品類,所有人都想去創造一種體驗式消費,但就目前的現狀來講,還沒有人能做到,還沒有一個讓你感覺眼前一亮的東西。這是一件尚未被印證的事情,國內很多零售商更是在做一種嘗試,都在摸索的過程當中。
體驗做的不夠到位,整合卻是零售行業近來常發生的事情。我覺得商超這塊的線下服務場景,肯定會面臨一場革命,不僅僅是商超,可能也包括社區的各種小店面。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零售業在中國的發展都是比較粗暴式的,這些店面從本質上來講,基本做的都是本地化、區域性的事情,進行流量的占坑,占完之後,並沒有緊跟著做後續商品流、信息流和物流鏈路的優化,他們前端的流量變得很脆弱,只是一個渠道,後面少了大一截。
這就意味著,這里面一定會產生一些演變,最終會變成什麽樣?我覺得,它將會是一個多元化的業態,一部分被線上或者新零售收割,一部分可能會自我創新,存留下來,一部分則被直接淘汰。
整合是大家關註的一個焦點,也期待從中走出一些行業領導者。但是整合在本質上是你情我願的事,而且整合的一大難點在於,它需要被整合者也有同樣的動力,去做改革和創新的事情。所以,最終留下來的不一定是所有人。
4.垂直還是平臺?
零售發展到後期,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做平臺,一種是選擇做垂直產業鏈。
像是手機系統,有一類模型叫OS,我不整合別人,只做自己的垂直類應用。有一類模型叫安卓,什麽都不是我的,我是一個開放平臺,吸收和整合所有人。那誰是工具?它們倆肯定是共同存在的,因為它們各有優劣。
OS連手機都是垂直的,它做到了貿工技一條線,貿工技的概念類似於蘋果公司所做的,因為做垂直,它沈澱出來的是忠實用戶、品牌和品質,占領的是中上層人群。但相比來說,並非所有人都要用OS,安卓也有用戶市場,因為安卓的優勢是它的開放性,容易做整合。它的劣勢在於品質不一,人群也會偏基層一點等。
這件事情印證到零售業是一個意思,有些人想做OS體系,希望給用戶提供好的體驗,他在多快好省這四個零售關鍵字里面,最強調的是好,那麽他做出來就是垂直的。
每日優鮮要做的事情就是OS這套體系。整合別人的時候肯定有不可控的,比如說我整合了夫妻老婆店,那它犧牲的就是效益和品質,因為貨是夫妻老婆店購的,我提供的是後端系統知識,效益可以從中提高,但也意味著用戶拿到的貨有好有壞,不一定是完全一致的體驗。
想通過一個平臺控制線下所有事情幾乎不可能,因為畢竟它的流量來源不是100%在線上,一旦有50%以上的流量來自於線下,那麽店家就有自主權,他只是一點點依賴於你,不是完全依賴。或者說,有時候對於零售來講,是完全不依賴這樣的一種體系。而我相信,做OS本質上是做好的事,你是從源頭一直到終端在把控產品的質量。
對於每日優鮮來講,差異點或者機會點可能接近於垂直產業鏈。我們的擴展結構是“T”字型的,先是橫,簡單來說,就是圍繞吃這件事情做社區零售,它會稍微地連帶一點高頻日用品,但不會給自己設邊界,用戶想要什麽給他什麽。然後是做豎,這代表了你的壁壘,你要去生根,擁有自己的產業資源和產業脈絡。
5.新物種更多是在試水
盒馬鮮生、超級物種等企業現在所做的事情,是生鮮電商無法繞開的一個話題。開店這件事情,我相信會有一些新的店面形式代替舊的店面形式,但這個新的店面形式是什麽?在這件事情上,目前誰都沒法回答,因為他們也不知道。
可以說,他們真的是在原有體系上做改良的人,做改良這件事情能不能成功,回到清末民初時,可能也無法確定。
目前生鮮電商的線下店模式還處於嘗試階段,還沒有說這個東西已經驗證成功了。畢竟第一他們現在沒有盈利,第二他的拓展性也沒有被證實。他們的人流和客流情況,跟精品超市差不多,還是location決定everything,你的位置好人就多一點,位置差人就少一點。所以面對這件事情,我覺得目前還沒有看到線下的發展趨勢在哪里?
當然,這背後有巨頭的戰略布局。但巨頭戰略布局可以有很多,它有實力和體量去布局。它能在線下店模式這件事情上堅持多久,不一定。而且我覺得,巨頭有實力和膽量去試錯一家企業,它從來不排擠錯誤,在它過去歷史過程當中,試錯了太多事情,成功的可能有一小半,很多東西也都嘗試失敗了。
回到具體的情境,巨頭可能也不知道什麽是對的,它只知道它的線上流量進入到了一個瓶頸區,必須得突破線下的增長,才能保證整個集團不斷地增長,這是一條很重要的線。
所以,巨頭的局雖然布了很多,但它其實也很明確了自己不做,因為它知道自己不擅長做這種強運營和強制性的事,就都交給別人去做,投了一大堆,孵化了一大堆。但至於最後誰會贏,它運用了一些杠桿,用杠桿的資源去賭這些玩家,並盡可能地支持大家能夠盡量往前跑。
* 本文系野草新消費原創,作者張曉軍。加入消費升級VIP群,請加野草君微信(crui12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