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這是6月20日在美國紐約拍攝的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網站。(新華社記者 王迎/圖)
三次闖關未成之後,中國A股市場終於被MSCI(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接納。北京時間6月21日淩晨四點半,MSCI宣布了這一消息。
MSCI稱,將開始演算多只ACWI全球指數系列中包含A股的暫行指數,這些指數旨在為全球投資者在其揀選的特定時間段實施納入A股,提供操作指引。即日起,推出MSCI中國A股國際大盤暫行指數,8月份會進一步推出全球及各區域的包含A股的暫行指數,其中包括MSCI中國暫行指數及MSCI新興市場暫行指數,而初始納入指數的A股股票則有222只。
MSCI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股票指數供應商,全球前100大資產管理者中,97%是其客戶,超過10萬億美元的資產以其為基準。雖然A股是否被MSCI接納是該公司自身的商業行為,但對於A股的國際化進程有著重要意義。
根據MSCI官網上的新聞公告,納入A股的決定在MSCI所咨詢的國際機構投資者中得到了廣泛支持,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內地與香港互聯互通機制取得積極進展,同時中國交易所也放寬了對涉及A股的全球金融產品進行預先審批的限制。
6月21日早晨,中國證監會回應了這一消息。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在答記者問中稱,A股納入MSCI指數,是順應國際投資者需求的必然之舉,體現了國際投資者對我國經濟發展穩中向好的前景和金融市場穩健性的信心。
被納入MSCI指數對於A股的國際化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根據MSCI公告,計劃初始納入MSCI指數的大盤A股共有222只,而基於5%的納入因子,這些A股僅占MSCI新興市場指數0.73%的權重,這與早期的納入計劃有不少縮水。
2016年6月份,MSCI第三次對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進行審議並延緩時曾提出三個問題:QFII制度月度資本贖回限制存在潛在的流動性風險,防範大規模自願停牌的交易所新規執行情況,以及交易所對金融產品的預審批制度。
在原計劃方案中,擬納入的A股數量有448只。但為了規避前兩個問題,2017年3月份對448只A股進行“瘦身”,減少到169只,只包括“互聯互通”標的內的大市值股票,剔除原計劃中非“互聯互通”標的內的中小市值股票,不再納入A+H上市的MSCI中國指數成份股,同時還將停牌天數超過50天的股票排除在外。
第三個問題是此次“入摩”最大的阻礙。交易所預審批制度規定,所有基於成分中包含中國A股的指數金融產品(包括ETF)在上市交易前,即便在海外上市都須得到滬深交易所批準。若中國A股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但中國交易所不批準MSCI向現有MSCI新興市場指數掛鉤產品給予授權,該類產品將會受到交易中斷的潛在威脅。
最終的審議結果又從169只增加到222只,其中新增加73只,剔除20只,凈增加53只。
MSCI在公告中表示,國際機構投資者對互聯互通機制的進一步補充表示歡迎,並將其視為相比現行QEII和RQFII更具彈性的投資渠道。在停盤數量上雖然依然處於異常高位,但已有相對減少。投資者也鼓勵中國當局和交易所采取進一步措施來解決停牌問題。
此外,許多機構投資者還建議MSCI考慮納入在內地和香港兩地上市的公司所對應的大盤A股(其H股是當前MSCI中國指數的成分股)。有鑒於此,MSCI修改了其原有的建議,決定納入能通過滬股通或深股通交易,且不因停牌而被排除在外的所有大盤A股。
而針對第三個問題,MSCI在公告中稱,中國交易所已經放寬了對涉及A股的全球金融產品進行預先審批的限制。
在被納入的222只A股股票中,按申萬行業分類來看,金融板塊市值和數量占比最高;食品飲料數量不多,但貴州茅臺等白酒股的影響使其市值占比僅次於金融板塊。
除上述行業外,醫藥生物、公用事業、房地產、建築裝飾、汽車、交通運輸、化工、有色行業的股票數量均超過10只;而休閑服務、通信、紡服、建材、電氣設備、家電數量在3只及以下;28個申萬一級行業中,只有輕工行業沒有股票被納入。
事實上,A股“入摩”在過去三年並不順利。2013年6月12日,MSCI首度宣布將考慮將中國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的計劃,中國證監會也積極推動這一事宜。但此後三年時間,A股納入MSCI的計劃,三次被拒。
2015年6月那次被拒,MSCI給出的三個問題是,QFII和RQFII的額度分配問題、資金流動限制問題和實際收益權分配問題。國際投資者指出,大的機構應該獲得更多的額度,希望國家外匯管理局放開單個QFII額度的限制。同時,希望當需求上升時,能夠確保申請到更多的額度,額度分配也應該更加流程化、透明且可預測。
2016年2月份,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外匯管理規定》,明確規定不再對單個QFII設置統一的額度上限,而是根據資管規模作為獲取基金額度的依據。該規定對上述問題做了積極應對。
由於此次被納入的A股數量和權重較小,其能對A股的資金引流帶來怎樣的影響,也是各界關註的話題。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所所長董登新教授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A股市場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權重僅為0.73%,這是一個“濃縮版或者打折版”,只是象征性地將A股納入了MSCI指數中。
董登新稱,之前通過滬港通及深港通機制對境外投資者開放的A股標的已多達1475只。但明年6月其中僅有222只A股進入MSCI指數,這對A股市場不會帶來明顯的增量資金。
國泰基金認為,A股納入初期涉及到的數量不多,比例不高且在明年年中才開始配置,從短期來看,資金流入規模不會太大。但是從長期來看,海外投資者對A股參與度會進一步提升,市場機構化的趨勢有望加速,對投資者結構會產生深遠影響。
在當天舉行的記者會上,MSCI首席執行官Henry Fernandez也表示,A股權重低於他的預期,下一步決定將包括是否納入中國的中盤股。MSCI預計最初流入的部分股票價值在170億-180億美元之間,未來中國A股全部納入後,納入的股票價值將達到3400億美元。
不過,回顧中國臺灣和韓國被MSCI接納的經驗,從222只A股被接納到全部A股被接納,還會有很長的距離。
中國臺灣在1996年9月“入摩”,初始納入比例為50%,2000年6月擴大至65%,當年12月又增至80%,但直至全部被納入要到2005年5月,總共耗時九年。韓國則在1992年1月就開始被其接納,初始納入比例為20%,1996年9月擴大至50%,又兩年後才被全部納入,共耗時六年。
而為了謹慎起見,對於這批初步納入指數的A股,WSCI也將會分兩步實施,以緩沖滬股通和深股通當前尚存的每日額度限制。
第一步預定在2018年5月半年度指數評審時實施;第二步在2018年8月季度指數評審時實施。倘若在此預定的納入日期之前滬股通和深股通的每日額度被取消或者大幅度提高,MSCI不排除將此納入計劃修改為一次性實施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