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制造,我們反思過很多。這一次,在創新、研發、山寨,關於產品和品牌種種之外,我們反思一下如何抵達用戶。
來源 | 商業模式觀察家(ID:moshiguancha)
文 |
4月14日之前,朱誌軍挺喜歡用網易嚴選的。
直到這位創業者發現,網易嚴選上一款毛巾與自己的品牌最生活相似度極高。這款阿瓦提毛巾,還在顯著位置標出了“G20專供同款”字樣。
一個月後,朱誌軍在寫給網易嚴選的公開信中提到,最生活才是G20專供毛巾,並指出網易嚴選存在抄襲嫌疑。
這封叫做《致丁磊:能給創業者一條活路嗎?》的公開信,很快得到網易嚴選的回應。但並不是朱誌軍期待的方式。
網易先是用《我有一個創業者的故事,你想聽嗎?》一文,把雙發拉入“互相扒皮”階段。接著,又在同門師兄網易雲音樂上,發布單曲,《網易嚴選退錢了》。歌詞直言不諱地提到“毛巾碰瓷事件”和“網易嚴選毛巾還要降價”。這首歌的曲子,是鄧麗君《夜來香》同款。
那條同款毛巾,仍然在網易嚴選首頁的顯眼位置。
毛巾哥與網易嚴選之間的真情“告白”。
1
同款,是個含糊的字眼,既是也不是。
除了“同款”,網易嚴選上還有一些商品標明“MUJI制造商”“新秀麗制造商”“Coach制造商”。這些制造商的商品價格,基本不到原品牌的一半。
Coach生產商的商品中,最貴的一款牛皮商務公文包售價為499元。即使是在美國奧特萊斯賣場,這個價格也只能買到Coach最小款錢包。
有媒體曾報道,MUJI/無印良品母公司株式會社良品計畫(以下簡稱無印良品)在網易嚴選上,隨機購買了以“MUJI制造商”名義銷售的商品,並向合作工廠實施了“是否曾生產了該產品”的問卷調查。最終,除1家工廠外,均回複“並未生產過該產品”。
這僅有的1家工廠,也並不知道,自己的產品將會以“MUJI制造商“的名義銷售。銷售中的商品,也並沒有按照無印良品的方式進行設計、生產。
如今,“MUJI制造商”的產品,仍然在網易嚴選上,緊挨著“G20專供同款毛巾”。
這個因為烏鎮互聯網大會上,丁磊的大咖晚宴而出名的電商平臺,一直都在面對外界關於“山寨”“抄襲”的質疑。網易嚴選則一直強調,自己是“ODM(原始設計制造商)模式的電商”。用網易CEO丁磊的話說,OEM是品牌設計完了,制造商生產。ODM就是制造商去設計生產,然後網易嚴選進行銷售。”
網易嚴選首頁各種大牌的制造商的產品,價格不到原品牌的一半。
2
一年以前,在阿里巴巴投資者大會上,馬雲也提到過OEM。
“大品牌通常用很多OEM,中國有全世界最多的OEM,他們沒有渠道,但忽然他們發現可以通過互聯網賣產品。生產正品和仿品可能就是同一個工廠,他們的產品不見得比正品差,同時有更好的價格,他們面對的不是知識產權問題,他們面對的是新的商業模式問題。”
馬雲這段話,曾被指責是為假貨橫行的淘寶辯解。但馬雲點出了問題的另一面:人們一直在心疼的“中國制造”,比起品牌,更缺的是渠道。
做個冠名、砸個廣告,請個代言,幾個月下來,品牌多少能有幾分樣子,好歹也能聽到一個響聲。但做渠道,一年半載可能都沒有動靜。品牌是為了促進動銷,但如果連渠道的貨架都擺不上去,產品要如何動銷?
過去100年,渠道就是話語權;未來20年,這個情況也不會有大的改變。今天的渠道有兩種:傳統渠道和互聯網渠道。
傳統渠道就是KA、shopping mall、夫妻店、各級城市經銷商、批發市場……互聯網渠道就是淘寶、天貓、京東、網易嚴選等電商平臺,朋友圈也在成為一種渠道。
MUJI把店開在shopping mall,他的制造商只能把產品放在網易嚴選。
這是渠道能力決定的。
制造商在供應鏈上再強勢,都無法將這種力量延續到渠道中。格力在供應鏈上有絕對的控制權,可當年在國美還是要受氣。受了氣,格力出走國美,自建渠道。直到今年2月,格力和國美才握手言和,重新站在一起。
這是兩種不同邊界的能力。
那條G20毛巾的生產商孚日集團,不僅同時是網易嚴選和最生活的制造商,也是國內最大毛巾生產商,2006年A股上市,2009年的代言人就已經是林誌玲。但今天在京東上買一條孚日毛巾,你仍然得等上好幾天,眼看著毛巾從山東濰坊慢慢送到你手里。
如果孚日選擇把毛巾放進京東分布全國的倉庫,用京東的物流體系,商品可以實現隔日達,無需讓用戶再等上三五日。
這也是渠道能力決定的。
三者毛巾對比,由於網易嚴選毛巾處於預售階段,故選用同款浴巾產品替代。
3
網易之所以敢說“嚴選”,正是因為手里有網易郵箱、網易雲音樂、網易新聞……這若幹強流量產品。
過去,有門店的地方就是渠道;
如今,有流量的地方就是渠道;
未來,有數據的地方才是渠道。
數據將成為第一生產力。
馬上要到的6.18對京東來說,是一場苦戰。經營7年,動靜總是比不過雙十一。去年雙十一,天貓銷售額是1207億元,似乎天花板馬上就要到了。
但今年雙十一,這個紀錄還是極有可能被打破。今年勢必是“線上渠道+線下渠道”的表演,阿里在新零售上花費如此這般精力,就是想把技術註入到傳統渠道。
過去品牌商靠價格控制渠道,以後通過技術控制渠道,用數據管理渠道。(點擊回顧《你家樓下的夫妻店,可是阿里巴巴都眼饞的地方》)
低效的渠道,會被高效率的渠道替換。
如今阿里,最大的利器就是數據。阿里的對手,應該是和他有差不多數據的公司,比如騰訊。大部分人的手機里,一定有兩個App:淘寶(或者天貓)和微信,唯二占領移動端的App。電商基因和社交基因之爭,最後都會成為數字戰爭。
除了騰訊,還有小米。
小米努力打造小米之家,恨不能讓你的家里全都是小米硬件,既是在做入口,也是在做渠道。當所有產品都能真正做到智能,冰箱會提醒你該買雞蛋了,洗衣機會提醒你洗衣粉快用完了,空調會提醒你該更換電池了,產品即渠道本身。
小米的野心,是直接把渠道投放在你最近的地方。
網易雲音樂擁有足夠的流量,在現階段,成為了網易嚴選的渠道之一。
4
渠道從人力戰變成了技術戰,制造商想要建渠道,似乎越來越難。
不僅是建新渠道難,已經有渠道、有品牌的制造商都在面臨困境。共享單車已經進入軍備競賽階段,對上遊自行車制造商來說,面對源源不絕的訂單,往往不知道該哭該笑。他們本該是廝殺在前線的人,如今卻在幕後為將軍釘馬掌。
2016年,飛鴿自行車為ofo提供超過80萬輛自行車,占到總產能的1/3。飛鴿6條生產線中,撥出1條專門用於ofo生產。2017年鳳凰將為ofo提供500萬輛自行車,是2016年鳳凰全年290萬量產量約兩倍。另一家ofo代工廠富士達,將單獨為ofo成立體系完善的共享單車加工基地,確保每年至少1000萬輛的生產能力。
制造商不停加碼,以贏得訂單。與之相似的場景是,電商初期各家拼命殺低價格。價格戰的代價,是制造商不得不通過降低產品質量,才能壓縮成本,到最後產品頻頻出現問題。
不管是為了訂單做加法,還是為了價格做減法,都是因為制造商對用戶的陌生。遠離用戶的制造商們,往往只能把銷量、價格當做遠方的燈塔。
面向這個燈塔,制造商每每想要走近用戶,就會選擇增加生產線、擴充品類、降低成本、壓低價格……
可制造商們生產的產品,明明就在用戶的手里,反倒成了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只需十幾年時間,物聯網就會真實地出現在我們身邊。萬物互聯給了制造商這樣一個機會,通過智能化的產品,熟悉用戶、了解用戶、連接用戶。就像小米將自己的渠道,直接植入到人們家里。
對中國制造而言,最難的是如何走出盤活的思路,把重心走向“盤人”。
在盤貨的思路里,工藝、設計、成本、生產線……是優化的核心,企業的利潤來自進銷差。
在“盤人”的思路里,用戶需求全反過來,推動著生產商優化供應鏈,調整產品結構。這不是一句“用戶思維”就能解決的。試問言必稱用戶的企業家們,手機里到底存了多少用戶的號碼,加了幾個用戶的微信。
貼近用戶,不是坐在辦公室換位思考來的。
他們明明已經有了最接近用戶的媒介——產品,用戶手里的產品,但卻要聽網易嚴選這樣的品牌商,對他們說,“用戶需要這個。”
產品即渠道,渠道卻不能成為產品。產品成為渠道時,制造商不僅可以通過渠道賣貨,還可以掌握用數據了解用戶,優化自己的產品。
最生活和網易嚴選拿著訂單再找孚日集團時,孚日可以告訴他們,“現在的用戶已經不用這種毛巾了,來,我來給你們一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