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進,就沈淪,不下水,就永遠學不會遊泳。
來源 | 世相微語(ID:shixiangwy)
文 |
互聯網界的教父級人物,初創企業孵化器 Y Combinator 的創始人 Paul Graham ,在著名的《黑客與畫家》一書中,分享了一個觀點:
如果你想要變得富有,你要如何做到呢?我想你最好的籌碼是自己創業或加入一家創業型公司。
2014年年初,我還在一家外企工作,每天一門心思的敲代碼、搭架構、做評審、走流程,偶爾會出差幾天,忙碌但不在 on fire 狀態。那時,隨意瀏覽一個科技類網站,都能感受到移動互聯網浪潮正席卷而來。
移動互聯網改造、重塑各行各業的苗頭已經初顯,如何才能融入其中?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程序員,一直以來只帶過研發團隊,毫無企業經營管理經驗,對外部世界也知之甚少,資金就更不用說了。單憑一己之力去迎外面的風口,結局顯然是給別人墊腳的( ¯(∞)¯ )。
所以,靠譜一點,還是找一個創業團隊,加入他們。
先是在熟人圈里找了一下,雖然認識的人不多,基本以同學同事為主。不過還是有同道中人,只是他們和我一樣,大多都是閉門造車的程序員,最終也沒能出一個靠譜的商業idea。
而後在51job、獵聘網、拉勾網等各大招聘網站搜羅了一通,這顯然是找錯了路,折騰了一周,無功而返。如果是求職創業公司,招聘網站是靠譜的,但想找創業合夥人,還是另找渠道吧。
不過最近,聽之前的一位同事說,通過Boss直聘找到了技術合夥人。所以這事沒有絕對的,很多時候還是需要多嘗試,多條腿一起走。
之後又參加了幾個線下的技術沙龍,還去CSDN、ITPUB等技術論壇,還有知乎、緣創派等網站咨詢、搜羅了一番,雖然最終未果,但至少了解了互聯網創業的一個大致脈絡。
中途遇到過一位銷售總監出身的高管(號稱管過幾百人的銷售隊伍),準備做一款專為卡車司機服務的手機APP:包括一鍵發布送貨需求、一鍵接單、自動派單等功能。通過線上稍作交流之後,在線下星巴克又碰了面。對方不愧銷售出身,能說會道,從人脈資源(認識很多貨運公司的老總),到點評小米(給我詳解了雷軍的七字真訣:專註、極致、口碑、快),從公司布局(杭州研發中心,他老家-寧波營銷中心),到上市規劃(三年時間掛牌新三板),侃侃而談,聽的我當時內心是洶湧澎湃。
末了,他問了一下我當時在公司的薪資情況,我就如實回答了。他沈思了一下,誠懇的說:合夥人的薪酬待遇,薪資就象征性的5K,另外再有 1%~2% 的期權,三年期行權。我問了一下公司註冊資本:200萬。我劈里啪啦算了一下,折算回來,還不如我當時兩個月的收入。
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忽悠”?
後來,在一家創業咖啡館外面的走廊上,無意中看到了一張張白板,上面貼著各種創業項目和團隊的介紹,還留了聯系方式。於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聯系了兩家。
一家是做跨境電商的,這也是當年的一大創業熱門。無論傳統零售還是電商巨頭,都紛紛布局跨境進口電商。我聯系的那家,走的是所謂的C2C模式,即買手(海外代購者)入駐平臺開店,客戶通過平臺店鋪購買,這就類似個人代購的平臺化運作。考慮到有淘寶、天貓、京東這幾座大山,個人當時不怎麽看好,所以聊了一次就沒繼續了。
另一家是做健身APP的,可以記錄運動量,以及飲食控制的提醒,還會錄制(或下載)一些視頻教程,供學員模仿練習。電話上聊過一次之後,覺得蠻靠譜,對方也覺得蠻合拍,於是第二天又約了星巴克繼續深聊。
他們當時也就兩人,一位是杭州一家傳統健身器材制造商的老板,據他描述,員工有三百多號人,產品遠銷東南亞等地。另外一位是技術出身,年齡稍長,一直從事手機端的研發,從塞班到安卓,再到蘋果,據說都會,聽上去很厲害的角色。健身確實是未來很有前景的一個行業,當時市場也還處在藍海。
於是我們仨一拍即合,打算先兼職整一個MVP(最小化可用產品原型)出來。
分工也很明確,我後端,順帶公司官網;另一位技術負責安卓+IOS;那位老板負責產品設計。
連環踩坑拉開序幕。
作為一名Java的熟練工,搭建這樣的一個服務端顯然不是難事。我花了兩周的晚上和周末,基於SSM(Spring、SpringMVC和Mybatis)、Kafka、Dubbo等框架,一個高性能、可伸縮、可擴展的分布式服務就搭建完畢了。前端的JS挺久沒接觸,倒是有些生疏了。不過不逼自己一把,咋能知道自己潛力有多大呢 o(^▽^)o 。吭呲吭呲又折騰了一把JS,當時用的還是AngularJS框架。
兩周之後,我們碰面討論項目進展,另外兩位的情況...簡直令我大跌眼鏡。
那位負責APP的,說是在等產品設計稿,而且這兩周其他項目正忙,也沒時間。另一位老板就更無語了,拿了兩款別人家的APP,在上面搗騰了幾下:就按照這個功能開發就好了...瞬間情緒低落到了極點。
正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可這事與我想象的,也相去甚遠了點吧。
項目還得繼續,怎麽說也是我兩周的心血,總不能半途而廢。商議了一下,我們決定接下去兩周先開發一個安卓版本的APP(DEMO),簡單約定了與服務端的API接口。我繼續完善服務端,實現接口。那位老板,產品設計是不能指望了,他就負責去做市場調研、投融資、公司註冊等事務。
但現實總是會出乎我的意料。兩天之後,那負責APP的哥們跟我說:他最近實在抽不出時間,要麽教我開發安卓APP?Java程序員轉Android開發也容易。而且當時采用的是混合應用(Hybrid APP)開發模式,UI交互更多的是基於H5,開發簡單快速。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這次算是有了深刻的體會。
自己不想付出,只等著別人投入。毫無疑問,我一口回絕了。於是那哥們立馬心生一計,要麽找外包?
當時我就職的公司就有不少外包人員入駐,對外包這個行業,不能說了如指掌,也至少心里有底。外包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人員情況也是魚龍混雜,項目外包不是不可行,而是踩坑的幾率甚高。能有多少精英程序員會選擇去外包公司工作呢?這和培訓機構培養出精英程序員的幾率大致持平。
前兩天看到一篇《量產型炮灰程序員》的文章,對培訓班批判的挺徹底。雖然文章有嘩眾取寵之嫌,有些觀點我個人不敢茍同,但確實也戳中了部分培訓機構的痛點。
但項目總得推進下去,我們三人討論了一番,無奈最終還是決定找一家APP的外包公司試試。簡單做了評估,1.2萬價格,兩周時間(安卓DEMO),敲定了一家外包公司。
順便提一句,如果是現在,可以選擇眾包模式,通過碼市、雲沃客等平臺來發布開發需求,也許更靠譜吧。
於是負責APP的哥們和我,花了兩天時間研究了幾個競品,依葫蘆畫瓢,再結合點自己所謂獨到的設計,草草做了需求設計稿就交給外包團隊開發了。後續由負責APP的哥們跟進。
之後與外包團隊之間的各種討論(扯皮)就不多廢話了,兩周之後交付的DEMO半成品,簡直不忍直視。作為踩過坑的過來人,我只想奉勸一句:
核心的,免不了需求變動的,自己都沒考慮周全的,別指望外包團隊能幫你搞定。否則等待你的只是推倒重來,延誤產品上線的時機。
吃一塹長一智,那哥們痛定思痛,可能也是過意不去,終於決定親自動手了。
原本想基於外包團隊交付的產品做叠代升級,可沒想到那哥們代碼品味頗高,嫌那外包技術人員寫的代碼過於醜陋、不夠優雅(原話),自己另起爐竈開發了全新的APP,那外包的APP就這樣被束之高閣了。時間差不多又過了兩周,安卓APP的DEMO版終於面世了。
第一次有了一點團隊的感覺,坎坷也好,踩坑也罷,產品DEMO總算是出來了。團隊差不多已經有了兩個月的磨合,彼此之間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是時候放下情懷,談談錢的問題了。
涉世未深的程序員,這個時點最容易踩坑。
那位制造商的老板作為出資人,自然是大股東。我們兩位技術合夥人未出資,技術入股,各占6%股份,第一年薪資折1/3。在汝拉小鎮餐廳,一派歡快祥和的氣氛下,就這樣口頭敲定了。除了薪酬股權,當晚我們還暢談了企業未來的願景、規劃、市場格局等等,大家暢所欲言,相談甚歡。但,一切看似坦誠相待,實則暗藏玄機。
過了兩天,我們又聚了一次,那制造商老板介紹了另一個人,說是也會一起出資入股。當時我正忙著安卓1.0版本的後端研發,沒太在意股份的事情,也沒細問出資情況。
又過了一些時日,那制造商老板通知我說企業註冊完成了,讓我盡快辦理離職手續,正式入職新公司。於是,我順手在類似企查查的一家網站,查了一下企業註冊信息。
不查不知道,一查就發現問題。股東信息一欄只有他們三位的名字,唯獨少了我。我立馬微信詢問了那位老板,他解釋說:我的那部分是期權,由他代持,分三年期行權。而且由於後面多了一人出資,占比30%,再加上10%的員工期權池,所以我的比例不是起初約定的6%,而是稀釋後的3.6%(6%*0.6)。
這個時候,除了感嘆一下人心險惡,或者城市套路深,真不知道還能做點什麽。當初出於信任,都只是一些口頭承諾。這個時候誰也說不清,當初說的是原始股還是期權,比例怎麽稀釋更沒談到。我想,對方一開始也應該不會挖空心思設圈套,只是在切身的利益面前,人性總是禁不住考驗的。
即使有點心有不甘,最終還是走到了一個不歡而散的結局。我的第一次合夥創業就這樣草草收場。後面聽說那項目也黃了。
前幾日還剛看到了一篇資訊:街電科技發生人事動蕩,軟硬件高層全體離職,原因是被大股東坑了,承諾股權不兌現,現有股權被稀釋成廁紙。之後又是上演創投圈慣常的劇情反轉再反轉,一如去年馮大輝與丁香園的期權互撕事件。
套路太深,孰是孰非,我也不去評價了。只是我們也需要思考一下,如何避免此類事件在自己身上發生?
有人說,口說無憑,一開始就應該簽署一份完善的股權分配協議,或期權授予協議。協議固然重要,但協議條款如此之多,包括激勵方案、行權安排、退出機制、回購方案等等,很少有程序員,能把協議條款考慮的很充分,更不會請個律師幫忙審核一下。
所以時至今日,我依然覺得找一家有潛力的公司,找一個可信任的合夥人,才是上上策。創業初期,信任無價,純粹反而是最珍貴的。
自己創業,或投身創業團隊,本身就是一場冒險之旅,也是對自己最好的風險投資。擺正心態,正視內心,不必過多苛責,成了我運,不成我命。遇到坑,繞開走便是了。
最後,Just do it,別想那麽多,沖動是魔鬼,沖動也是天使。不上進,就沈淪,不下水,就永遠學不會遊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