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00977.html
我去的目標明確,買褲子。但試衣間排著長隊,店內廣播裡說可以先買回去,不合適可以再回來換或退。根據我去年的經驗,一定還是要當場試穿一下,因為 去年買回去三條褲子有一條由於太緊至今沒穿過幾次,而穿了也就不能退換了。試衣規定一次只能試五件,經過兩輪排隊,我終於選了三條度夏的褲子。在排隊付錢 的時候看了一下吊牌,竟然三條都不是中國生產的,一條越南,一條孟加拉過,一條柬埔寨。想起去年此時我也買了三條褲子,全都是中國生產的。不得不說,服裝 生產轉移恐怕已經悄然開始。
記得差不多十年前大學畢業時,有同學去了毛里求斯的港資服裝廠,有同學去越南的台資面料廠。在當時去那裡工作是因為收入高。而現在,不少從事服裝生產的朋友去老撾出差甚至常駐,他們考慮的不再是能否多賺錢,而是保住飯碗的問題。
回到優衣庫。去年開始,優衣庫就說會將部分服裝生產地進行轉移,沒想到如此之快。照這個速度,我國沿海地區的服裝生產說不定都來不及梯度轉移到中西部就會直接被東南亞國家搶去了。
大家都說中國的工人效率高,就算工資增長也比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國的工人性價比高。這一點確實沒錯,在許多領域都是如此。今年早些時候在巴塞爾採 訪瑞表集團的高管時,我問他是否擔心中國的工資上漲,得到的回答是「問題不大,還好啦」。前幾天去某大牌辦公室開會,品牌的兩位公關一位晚上四點鐘才睡, 另一位起床後打開郵箱發現有70幾封郵件未讀。這樣的工作強度再不夠性價比,恐怕真是找不到更划算的了。
或許,工資還不是最大問題,畢竟服裝的縫製費用只佔到服裝生產成本的很小一部分。面料才是大頭。面料又來自棉麻絲毛這些原材料,化纖則來自石油,所 以原材料到上漲才是關鍵。此外人民幣升值,進口也應該划算,奢侈品就算了,只是沒想到基本款的服裝也需要進口,那咱們這生產大國還能生產什麼靠譜的東西?
最近經常會想,中國是不是東西最貴的地方。掙著白菜的錢,這句調侃的話現在已經應驗。山東田裡一分錢一斤到了上海超市裡變成一塊二一斤的白菜,這當 中一塊一毛九咋就都讓我們消費者掏了?現在咱們的工廠裡提供給工人的怕是連白菜都供不起了。而越南、柬埔寨或者孟加拉國的工人們至少吃得便宜了許多,就算 效率再低至少也還有力氣踩縫紉機。人海戰術不再是咱們專利,山寨創新又沒新花頭,那咱們到底該怎麼辦?
作者簡介:Bedi,觀潮網創始人,著名時尚觀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