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三問貴州“天保工程”:如何從綠水青山中掘金

在基層采訪時,記者聽到最多的話有兩句:一句是“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另一句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大家都有共識,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但對於第二句話,不少人有些困惑和急迫,怎麽才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5月15日至18日,第一財經記者在貴州多地走村寨、訪農戶、穿林海,進果園、茶園、企業,實地探訪天然林保護工程(下稱“天保工程”),這一百姓口中的“救林工程”、“救命工程”19年來的實施成效。

“綠水青山”正在貴州多地變現為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第一批茶農或茶產業鏈上的從業人員,都已經甩掉了貧困的帽子;一批批刺梨、枇杷、臍橙種植或銷售大戶正在帶動更多的貧困家庭邁向小康。在如今的貴州特別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要想找到一片荒山禿嶺已十分困難。這里層林盡染,滿目蒼翠。

“貴州省實施天保工程19年,天然林得到有效保護,森林資源持續增長,民生也得到改善。貴州的有些做法是首創的,值得全國各地借鑒。”18日上午,國家林業局天然林保護辦公室信息處處長劉躍輝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

貴州省黎平縣上少寨一派青山綠水的景象。攝影/章軻

一問:農民富了嗎?

從貴陽機場出發,開車一個小時左右就到達黔南州龍里縣。在去往谷腳鎮茶香村的山路上,記者沿途看到兩邊的山上開滿了粉紅色的小花。

“這些都是刺梨花。”黔南州林業局副局長向其紅對記者們說。

“好花紅、好花紅,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長在刺梨樹,哪朵向陽哪朵紅。”這首布依族民歌《好花紅》歌詞中唱的好花,就是刺梨花。

刺梨被稱為“三王之果”,維生素C、維生素P等含量非常高。向其紅介紹,龍里縣野生刺梨資源豐富,是當地的傳統種植業。近幾年,黔南州通過退耕還林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建設等項目,大規模發展刺梨產業。全州刺梨種植面積達60萬畝,占貴州省刺梨種植面積的一半以上。

“刺梨產業已經成為黔南踐行‘生態美、百姓富’發展理念的首選生態扶貧產業。”貴州省林業廳巡視員楊洪俊說。

貴州省貴定縣刺梨種植基地山上豎立的“狠抓剌梨產業扶貧”的標語。攝影/章軻

龍里縣茶香村過去是貴州省級貧困村,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天保工程實施後,貴州省農學院的專家在茶香村開展刺梨品種選育試驗。此後,茶香村成為貴州省刺梨良種穗條和苗木的供應基地。僅此一項,全村年收入就有800多萬元。

每年一到刺梨采收的季節,茶香村爛塘組村民李明權一家就開始忙碌起來。除了賣刺梨果,還自己加工刺梨幹、刺梨酒,還開起了農家樂,再加上賣苗的收入,每年能有20多萬元進賬。而這樣的收入水平,在茶香村比比皆是。

站在刺梨基地旁,龍里縣茶香有機刺梨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燕啟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原來在廣東等地打工,後來到貴陽做水果批發生意,偶然發現刺梨果脯產業這一商機,便毅然回鄉創業,搞刺梨果脯加工。

2010年,燕啟富接管了龍里縣茶香有機刺梨專業合作社,會員由最開始的17人發展到目前的63人,種植面積也由最初的12.9畝擴大到了目前的63畝。通過刺梨種植、刺梨果脯加工、培育刺梨種苗等,將刺梨產業規模越做越大,帶動了周邊14個鄉鎮農戶種植刺梨。

“去年分紅時,社員人均12.3萬元,多的拿到60萬元。我們這里早就脫貧,奔小康了。”燕啟富說。

貴州省龍里縣刺梨產業商會會長、龍里縣茶香有機刺梨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燕啟富向記者介紹刺梨生長情況。攝影/章軻

黔南州荔波縣距縣城10公里的大山里,有一個叫“八爛”的村莊。《貴州日報》曾經報道,這里“因為山多耕地少,以前村子很窮,路爛、房爛、穿得爛、吃得爛……順理成章,便被叫成了‘八爛’。”

16日,第一財經記者趕到這里時看到,水泥路已經從縣城一直通到各家各戶,村民們住上了白墻灰瓦的三層或四層樓房,村里村外樹木茂盛。在村民肖連坤家的門前,掛著“荔波縣弘信土枇杷專業合作社”的牌子。

肖連坤被當地人稱作“枇杷大王”。他告訴記者,以前是建築工程的包工頭,前些年,他看到八爛村新寨組一片肥沃的土地沒人開發,便產生了承包土地種植水果的念頭,創辦了300畝新品種培育基地。

2009年,肖連坤發起成立了荔波縣弘信土枇杷專業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社員”的運作模式種植枇杷,合作社統一技術、統一肥料、統一品牌、統一銷售。2016年社員戶均收入在5萬元以上。

目前,合作社建有10000多平方米的水果集散地、1000多平方米辦公樓,配套各種辦公設備,固定資產約500萬元。合作社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帶動周邊群眾發展枇杷產業,社員達到327人。

“合作社計劃到2020年社員增至600人以上,枇杷種植面積擴大到3萬余畝,建立統一苗木供種基地,帶動發展種植枇杷的農戶2000戶以上,力爭使荔波縣的枇杷種植面積達到3萬畝以上。”肖連坤說。

貴州省荔波縣朝陽鎮八爛村種植蜜柚、枇杷、板栗、油桃等經濟果林1.5萬畝,受益群眾超過2000人。攝影/章軻

黔南州林業局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黔南州年均新增刺梨種植14萬畝,2017年預計投產面積達30萬畝,刺梨鮮果產量達20萬噸,實現刺梨綜合產值20億元,全州規模以上刺梨加工企業達13家,刺梨鮮果加工能力已達30萬噸。黔南州正在6個縣(市)建設7個林產品加工園區,4家涉林企業完成上市掛牌。

“我們的目標是確保到2020年全州林業產值達到350億元以上、農民人均擁有2畝以上優質高效特色經果林、農民人均來自林業的收入達到2000元以上。”15日,黔南州副州長黎燕萍對記者說。

二問:生態改善了嗎?

貴州省的天保工程自1998年開展試點,2000年實施,已實施了19年。貴州省天保中心主任黃以黔介紹,工程實施範圍包括長江流域涉及的8個市州共70縣(市、區)的行政區域,國土面積13.3萬平方公里,占全省17.6萬平方公里的四分之三。

貴州省天保工程一期投資31.47億元。到2016年底,二期工程已投入48.71億元(含地方配套)。工程累計減少商品材消耗509萬立方米,有效管護森林面積8469萬畝,完成公益林建設1371.7萬畝,建設種苗基地68個。

“貴州號稱‘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在喀斯特地貌上造林,難度相當大。”黎燕萍說。

劉躍輝介紹,貴州省在實施天保工程之前,已經遇到了“兩危困境”(森林資源危機和經濟危困)。成材的樹木基本上砍完了,連中幼林都開始砍,還賣不上好價錢。

資料來源:貴州省天保工程中期評估報告(2017年)

有當地林業官員介紹,貴州一些地方自古以來就有燒薪材的傳統,目前仍有一些村寨砍伐薪材。17日,第一財經記者在黎平縣上少寨看到,許多家門前都堆放著成捆的薪材。82歲的村民吳章奇說,家里分了10多畝山林,撿拾的薪材夠燒一年的。

貴州省天保一期工程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關閉了以天然林為原料的木材加工廠;天保工程二期繼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聘請護林員實施森林管護6910萬畝,完成公益林建設140萬畝,實施國有中幼林撫育96.6萬畝,每年為6000名林業企業、國有林場及自然保護區職工繳納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五項社會保險,對796名林業公安等人員補助政策性工作經費。

在黎平縣天保工程二期現場,生態護林員吳瑞告訴記者,他的管護範圍是仙人巖至紅軍橋,面積5822畝。“每天都會巡護,基本上三天巡查一遍。”吳瑞一家是當地的貧困戶,每月800元的護林工資,加上空余時的打工收入,他說,“家庭條件已經有很大改善了。”

在黎平縣一處林地旁,記者看到了掛著另一種胸牌的工作人員:林管員。黃以黔介紹,“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護林員巡護的好壞,還是要有人監督。”林管員楊尚平負責中湖片區,他主要檢查督促護林員履行職責情況,督促林木所有者或經營者落實森林保護責任,還負責協助執法機構調查各種毀林案件和制止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

“這是貴州省的首創。”劉躍輝說。

天保二期工程護林人員情況表。資料來源:貴州省天保工程中期評估報告(2017年)

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貴州省天然林保護工程管理中心去年9月完成的《貴州省天然林保護工程(二期)中期評價報告(2011~2015)》稱,拿2015年貴州省林地變更數據與“貴州省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實施方案”采用的2011年調查數據相比較,結果顯示,天保工程區有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積分別增加499.35萬畝和369.45萬畝,疏林地和宜林地面積分別減少78萬畝和613.05萬畝,未成林造林地和其它用地面積分別減少147.45萬畝和33.3萬畝;森林覆蓋率(加灌木林)從2011年的45.02%增加到2015年的51.27%,凈增6.25個百分點,年均增長1.25個百分點,增幅達13.88%。

計算結果顯示,貴州天保工程區年固碳3355.18萬噸,釋放氧氣8982.35萬噸;涵養水源1821091.9萬立方米,價值為2185310.3萬元;森林年固土量為9467.64萬噸,折合價值557238.56萬元。

三問:發展與保護如何平衡?

“貴州省目前仍是全國貧困面寬、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全省貧困發生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8.2個百分點,區域性整體貧困攻堅難度較大。”今年5月2日,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發布的《貴州社會發展報告(2017)》稱。

國家林業局一項調查顯示,我國60%的貧困人口分布在山區。山區是林業生態建設的主戰場,也是我國貧困人口的聚集區。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表示,在貧困地區大力發展林業,利用森林資源發展綠色富民產業,可以吸納貧困人口就業增收,增加林產品有效供給,改善生態狀況,促進生態保護與脫貧增收協調發展。

劉躍輝告訴記者,自“八七扶貧攻堅”開始,按照國務院扶貧辦部署,國家林業局主抓黔桂九萬大山地區19個縣的定點扶貧。2015年8月,定點扶貧對象調整為貴州荔波縣、獨山縣,廣西羅城縣、龍勝縣等4個縣。

統計數據顯示,2001-2015年的15年間,黔桂九萬大山地區19個縣GDP由115億元增加到729億元,林業產值由10億元增加到24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277元增加到6113元,森林覆蓋率由59%增加到69.4%。到2015年底,4個定點縣的貧困人口由2010年的57.6萬人減少到18.6萬人。

貴州省貴定縣街頭的“決勝扶貧攻堅,同步全國小康”的標語。攝影/章軻

第一財經記者從黔南州林業局了解到,2016年,黔南州通過設立生態護林員,幫助0.72萬戶2.8萬余人精準脫貧;通過林業生態產業發展,到2018年可帶動約5萬戶貧困戶20余萬人脫貧;通過生態補償資金兌現,助推6.8萬戶24.5萬貧困人口脫貧。

在黔南州,僅2016年貧困人口從林業獲得的扶持項目資金就達3億余元,占林業總投資的40%;獨山、荔波兩個國家林業局定點幫扶縣獲得國家開發銀行貸款扶貧資金16.03億元。林業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貢獻率達40%左右。

“但脫貧任務仍十分艱巨。”黎燕萍說,到2016年底,黔南州還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3.9萬人,他們大多居住在深山區、石山區,貧困面廣、程度深,是多年扶貧攻堅未啃下的硬骨頭。

黎燕萍說,另一個因素是林業產業還不發達,區域特色優勢還未顯現。她說,由於大量山區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的主要是老人和兒童,森林防火人員缺乏。按照人均管護1500畝的標準,黔南州需要1.6萬護林員,而目前僅有各類護林員8503人。

黃以黔也對記者表示,多年來,生態建設工程項目投資一直是補助形式,加上地方財政困難,單位面積投資長期偏低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工程項目資金只夠造林費用。如退耕還林工程結合產業打造助推精準脫貧,種苗和造林費只有300元/畝,種植優質經果林僅夠種苗費,缺乏後期撫育管護資金。

貴州省貴定縣雲霧鎮茶農陳群芬一家正在山上采茶。攝影/章軻

17日晚,第一財經記者在黎平縣高屯花果山油茶示範基地采訪時,油茶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紹勇就反映,由於缺乏發展資金,油茶加工能力上不去,生態旅遊也很難形成規模。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李樹銘在“2017天保記者行”出發前對記者表示,“正積極爭取提高天然林管護、造林、森林撫育補貼標準,完善中央財政林業補貼政策。探索建立林業財政補貼動態調整和分級補償機制。”

李樹銘表示,林業部門已提前研究天保工程二期結束後的相關政策,為長遠保護天然林夯實基礎,探索建立“天上看、網上管、地上查”立體管護模式,與森林資源監督機構共同建立聯合監督機制。

相關:

天然林保護工程

我國天然林面積占有林地面積64%,蓄積占森林蓄積83%,全面提高天然林質量,是提高森林質量的關鍵。

1998年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試點後,2000年,國務院批準《長江上遊、黃河上中遊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方案》、《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天保工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也稱為“天保工程一期”,規劃年限為10年,實施範圍包括17個省(區、市)的734個縣和163個森工局。這是我國全面加強生態保護建設的標誌性工程,也是林業發展從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轉變的歷史性舉措。

2010年,為鞏固工程一期實施成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促進林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務院第138次常務會議決定,2011年~2020年,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在延續一期範圍的基礎上,二期工程增加了丹江口庫區的11個縣(市、區)(其中湖北7個、河南4個)。

這19年,國家投入2000多億元,采取“停、減、管、造”和政策扶持、財政補助、減免債務等措施,天保工程區累計完成公益林建設任務2.75億畝,中幼齡林撫育任務1億畝,17.32億畝天然林得以休養生息;這19年,95.6萬富余職工得到妥善安置,67萬人員長期穩定就業。

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2009~2013年)和第七次(2003~2008年)數據相比,天然林面積增加了3225萬畝;天然林蓄積增加了8.94億立方米。其中,天保工程區天然林面積增加2835萬畝,蓄積增加5.46億立方米,分別占天然林面積和蓄積增加總量的88%和61%。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1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