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類似泓鋒的可換股債-中國金融租賃(2312)


招股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1015/LTN20021015076_C.htm


這 隻股前稱金豐21,是21章的產物,在股市低潮的2002年,以1元發行1億股上市,2007在數日內炒上幾倍,之後又1拆10又1送1,之後又1送 3,1股變成80股,作為散貨手段,以進軍海陸空作及引入龔耀輝,為散貨題材,並一度炒上20仙的水平(即拆送股前的16元),即是較上市價升了15倍。

王海翔先生也講述過該公司歷史: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677

其後,股市開始向下,股價合了兩次,均為5合1,即25合為1股,由頭計起,即上市後1股,變成3.2股,其後試過跌到6仙8,該時市值只2,000萬大元,其後股市轉好,股票慢慢上升至現水平。

東名稱 作出披露的原因 買入/賣出或涉及的股份數目 每股的平均價 持有權益的股份數目(請參閱上述*註解) 佔巳發行股本之百分比(%) 有關事件的日期 (日/月/年)
梁文傑 101(L)
25,000,000(L)
HKD 0.166 25,000,000(L)
7.42(L)
07/05/2009
蔡哲仁 104(L)
45,000,000(L)
HKD 0.166 9,828,000(L)
2.91(L)
07/05/2009
梁文傑 102(L)
25,000,000(L)
  0(L)
0.00(L)
05/05/2009
管亮 101(L)
25,000,000(L)
  25,000,000(L)
7.42(L)
05/05/2009
蔡哲仁 104(L)
6,000,000(L)
HKD 0.184 54,828,000(L)
16.27(L)
21/04/2009
何卓勤 117(L)
    20,000,000(L)
5.93(L)
19/12/2008
陳志鴻 136(L)
    7,084,000(L)
2.10(L)
19/12/2008
陳嘉玲 117(L)
    20,000,000(L)
5.93(L)
19/12/2008
蔡哲仁 117(L)
    62,228,000(L)
18.45(L)
19/12/2008
鄧文麗 117(L)
    20,000,000(L)
5.93(L)
19/12/2008
陳志鴻 123(L)
40,000,000(L)
HKD 0.035 45,000,000(L)
2.67(L)
10/12/2008
何卓勤 101(L)
100,000,000(L)
HKD 0.003 100,000,000(L)
5.93(L)
20/10/2008
陳嘉玲 101(L)
100,000,000(L)
HKD 0.003 100,000,000(L)
5.93(L)
20/10/2008
鄧麗敏 101(L)
100,000,000(L)
HKD 0.003 100,000,000(L)
5.93(L)
20/10/2008
陳志鴻 121(L)
85,000,000(L)
HKD 0.025 85,000,000(L)
5.04(L)
24/09/2008
蔡哲仁 104(L)
85,000,000(L)
HKD 0.025 311,140,000(L)
18.45(L)
24/09/2008
蔡哲仁 104(L)
9,500,000(L)
HKD 0.023 396,140,000(L)
23.49(L)
23/09/2008
傳山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102(L)
1,700,000(L)
HKD 0.088 83,280,000(L)
4.94(L)
08/07/2008
傳山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117(L)
7,720,000(L)
HKD 0.084 84,980,000(L)
5.04(L)
07/07/2008
傳山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101(L)
92,700,000(L)
HKD 0.101 92,700,000(L)
5.50(L)
03/07/2008
蔡哲仁 103(L)
2,000,000(L)
HKD 0.150 405,640,000(L)
24.05(L)
03/06/2008
蔡哲仁 103(L)
3,000,000(L)
HKD 0.254 389,140,000(L)
23.07(L)
01/02/2008

從股權披露可見,舊人蔡先生退出,新人管先生進入,梁先生有疑似轉倉的行動。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15/LTN20090615389_C.pdf


今日,公司宣佈發行4批不多於4,125萬的可換股票據,年息2%,換股價為2.75仙或資產淨值的110%,以較高者為準,以現時股價20.3仙,折讓86.45%。


若並無任何發行高價新股的行動,最多可換15億新股,為現時股本的444.65%及擴大後股本的81.65%。


由此可見,這是一項洗殼的行動,目的是以低價讓新主進入,亦為未來有收購作準備,以用光這筆集資款項,亦可以加快入主的進程,減少炒作的時間。


另 外,此批可換股債券的潛在利益超過258,250,000元[(20.3仙-2.75仙) x 15億],令其不用炒得太高就可以賺錢,所以雖然明天可能會大升,但應該是曇花一現,其後可以慢慢壓低股價,並放大量,引人購入,之後作出收購,輕輕炒一 把,加上鼓手的推動,令其成功退出。


因為我近來不太精神,應該猜得不準,加上近來投資成績不前,維持在40%-50%的回報水平,有些更要打靶,真是痛苦,所以不要過於相信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5

伊利高增長的可持續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v2x.html

伊利年報略高於預期,其實單年超預期或略低於預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發展的可持續性。伊利與蒙牛已經成為雙寡頭,行業競爭也有所趨緩,投資伊利獲得穩定收益是大概率事件,只是能否獲得超額收益則還需觀察。

    2011年佔據主營收入3/4的液態乳毛利率依然不穩,比2010年下降2.27個百分點,高毛利的奶粉業務佔比15%左右,對利潤增長貢獻有限,未來隨 著基數變大作用會增強,但經歷爆發性增長後增速也會比現階段低。經過大幅下降後費用率繼續向下空間有限,未來盈利增長主要通過銷量的增長以及毛利的提升 (高毛利產品佔比增加和通脹趨緩原材料價格趨降對其有利)。幾個關注點:

1、為保證增發順利進行,今年業績應該也有保障,關鍵是未來幾年的增速。

2、增發後新資產的資產回報率是否足夠高,過去數年新增資產對總體ROE形成較大拖累(規模擴張加快,費用增速提高,資產利用效率提升需要時間)。

3、費用率反彈的概率較低,但廣告支出可能反彈。是否因為增發而刻意減少廣告支出降低費用率,增發完成後廣告費用重新增加(奧運會也會形成較大影響)。

4、液態乳競爭是否進一步趨緩,毛利率保持穩定乃至獲得持續提升。

5、伊利基本屬於重資產型企業,重點關注其ROE變化。


 

潛龍戲水

1、關於2011年3季度伊利的費用率下降。3季度伊利營銷費用率確實下降的有些離譜。這兩年伊利單季度的銷售費用率如下:
 
1Q20102Q20103Q20104Q20101Q20112Q20113Q201125.67#.36 .24#.18%.61!.93.60%。
但可以看到,3季度,伊利的毛利率也是離奇的下降:
1Q20102Q20103Q20104Q2010
1Q20112Q20113Q201132.151.40'.950.001.891.25'.85%
考慮到今年原奶價格並沒有上漲,而伊利的產品升級還是繼續,毛利率下降不可理解。唯一可以解釋的是會計處理發生變化,即將原來計入銷售費用的部分計入到成 本中,所以毛利率和銷售費用率同時大幅度下降。如在銷售促銷過程中有的促銷贈品,過去可能是做銷售費用,而3季度直接減記成本。這種處理在其他上市公司中 都有見到,並不新鮮。
如果事實如此,伊利3季度的費用率下降就不那麼「過分」了。這當然,即使這樣,以「毛利率-銷售費用率」這一指標看,3季度也是上升的,但這可能更多的是來源於產業競爭環境的好轉,這就是梁總最後所論述的。

2、關於產業競爭緩和問題。伊利蒙牛現在是典型的雙寡頭競爭格局,新的進入者在近年內基本不可能見到。但雙寡頭並不一定就是穩定的競爭格局,如移動和聯通 當年你死我活,華為和中興也是水火不容,雙方大打價格戰。但也有比較穩定的,如格力美的,三一中聯。伊利蒙牛的過去競爭顯然上前一種,但為什麼目前看未來 的雙寡頭競爭態勢可能進入後一種比較良性的狀態呢?個人以為這取決於雙方競爭態度。如果雙寡頭有一方總想滅了另一方,另一方又拚命想挑戰老大的地位,那麼 競爭一定是血流成河。而如果雙方都發現誰也滅不了誰了,而且利潤率又都很低了,則競爭度就會大大緩和,雙方都會採用價格戰以外的其他差異化競爭策略。雙寡 頭的利潤率就都會上升。這種分析是一種典型的博弈論分析方法,在各個產業競爭經常看到。
個人以為,伊利蒙牛目前就處於這種狀態。經過多年的你死我活的鬥爭,雙方都殺的筋疲力盡,都認識到誰也滅不了誰,所以價格戰明顯少了,都在進行產品升級。所以這時對於投資者而言就是一個比較好的投資時機了。

 

寒林軒齋

伊利毛利率高於蒙牛4-5個百分點,但是盈利能力卻差得太多:2010年同樣300億的營業收入,伊利的利潤是7.77億,蒙牛的利潤是13.5億。出現這樣的結果,原來在於伊利的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大大高於蒙牛。
 
   伊利的銷售費用歷來高得出奇,即使有了下降,仍然高達23.7%,而蒙牛去年年報的數字是17.9%。 真是想不通,同樣是賣牛奶的,蒙牛怎麼那麼會賣,伊利就賣得這麼辛苦。無法理解!!如果反過來理解,那不是正好說明伊利的銷售費用有很大的下降空間嗎,也 就是業績有很大的釋放空間。銷售費用的水分很大,有很大的操作空間。伊利在行權前可以大肆揮霍銷售費用,既可以建立品牌形象,又可以做低利潤,打壓股價, 以便降低行權成本,還可以借此搞點灰色收入;行權後,銷售費用可以大幅降低,此時品牌建設也差不多了,權也行了,正好可以順水推舟釋放利潤。這就是管理層 的如意算盤。
 
     伊利的公司治理一直飽受詬病,事實上也確實夠爛。伊利高達70億的銷售費用、高達15億的管理費用,這裡面絕對有一部分成為了管理層的灰色收入,我相信舉報門絕對不是空穴來風,起碼部分是事實,只不過在這種事情在天朝多去了,結果往往都是不了了之。
 
     伊利的管理層到現在依然沒有行權,我認為伊利釋放業績的動力仍然不足,2011年中報少少釋放只是為了增發。
 
     我的結論是:伊利長期成長空間巨大,介入時機要看管理層的行權。

 

西雨牛仔

伊利關注了很久了,也買過持有了一段時間 又賣了。把他十年的各個財務指標放在一起看沒什麼亮點,有時會給我一種他在週期性行業的錯覺,總歸競爭太激烈了,波動也不小。高管的治理一直存在問題,有很多不好的聲音,不過與張裕相比的話,要好一些,雖然不是一個行業。

 

劉祖悅

從國內外消費產業的演變趨勢看,都有從自由競爭到寡頭壟斷競爭的規律。目前,國內乳業雙寡頭壟斷格局確實已經形成,難有新的挑戰者。梁兄觀點的核心在於目 前的伊利是否值得投資,或者說應該在哪個階段投資,這個問題見仁見智。至少從目前來看,伊利未來的確定性是非常高的,但何時進入高毛利率、高ROE的階 段,是難以確定的,但逐步提高趨勢已經形成。如果伊利真到了那個階段,估值和股價也不是目前的水平。目前我對伊利的長期還是非常看好,中國乳製品行業未來 也就是伊利和蒙牛的天下,已經難以出現新的挑戰者。隨著競爭激烈程度的下降、中高端產品的不斷推出等,伊利、蒙牛的利潤率會恢復到合理水平。長期來說,伊 利的市值達到1000億元的概率很大。伊利也有一些不足,但沒有影響到伊利的長期投資價值。

 

dzx0208

佔有了市場,並不等於擁有了客戶的支持。我在超市買牛奶,看的不是牌子,而是生產日期。而且我會刻意的迴避總是買同一品牌的牛奶。蒙牛伊利,我不認為會有 很大的差別。乳製品市場裡,目前為止還不存在像東阿阿膠,同仁堂一樣叫的響的品牌。蒙牛伊利想要做成讓人信賴的百年老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沒有客戶的信 賴,也不會有超額利潤及穩定的發展。

 

laoba100萬

我就喜歡這種容易形成幾家壟斷的行業公司,消費者沒什麼選擇餘地。其他的像服裝、化妝品等品牌多如牛毛,購買它們的股票後,作為消費者又很想支持它們的產品,但每次各方面比較下來後,總是有其他公司的產品更適合自己購買,這種選來選去反而浪費時間很糾結。

 

zhihui

1.最近媒體都在說奶業行業標準已經降到比80年代還要低了。
 
  行業標準是否在中國可以低到無極限?這樣會導致企業倒閉嗎?
 
  價值投資是否可以投資一些作惡的企業?因為還是可以賺到錢?
 
 2.現在奶業的負面新聞不少,應該有部分人不願意消費常態奶了。但那些沒有條件的縣城,還是以消費這兩家企業的牛奶為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73

關於盈科大衍地產(0432)的可換股債券的補充

上個禮拜寫出前一篇文章之後,回覆比較多,發現自己有錯,立刻改回那些數字,謝謝這位讀者的幫忙。但留意到有一位讀者詢問,「想問下2014年度可換股票據的換股價為$3.6。如果到期而432的股價在認購之下,果672,222,222股是否不會實現呢? 」
今日就回覆這個問題。

翻閱回電訊盈科(8,1186,前得信佳、盈科數碼動力)當年注入資產的通函,這批可換股債券贖回價是以票面值的120%計算,即是當年的24.2億可換股債券,到期時即需29.04億贖回,但誰不料這堆可換股債券過了9年尚未兌換,雖然以2011年底的現金水平28.55億相信足夠支付這項需要,但是因為回購Elliott的股份,導致現金大減,所以無力應付這項回購支出,故在回購的時候,順勢推出一項新的可換股債券,以使舊的可換股債券到期時可續期5年,至2019年,這批新可換股票據贖回價為票面值。概約細則如下:


至於在股數及每股淨值計算方面,假設並無重大重估,筆者會以兩種假設來計算,分別是(i)最低可換股價1.64元及(ii) 20交易日內的平均價格2.8865元的140%,即4.0131元,另帳面值經調整可換股債券贖回價值及帳面值之估計相差。

1. 假設(i): 新可換股票據換股價1.64元

(1) 扣除盈科中心資產值


(2) 股本數


(3) 出售假設及折讓


2. 假設(ii): 20交易日內的平均價格2.8865元的140%,即4.0131元。

(1) 扣除盈科中心資產值


(2) 股本數


(3) 出售假設及折讓


可以見到,如以現時假設該批可換股債券延展至2019年後,其折讓也維持在約溢價10%至折讓30%以上,視乎情況而定,這公司是否大折讓呢,可認真的想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44

從業者自述, 一件真正的可穿戴設備是如何煉成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225.html

【導讀】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關於可穿戴式設備和大數據結合在未來改善用戶的健康狀況,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反饋,同時有很多朋友提出怎樣在市場破上冰,因為一個好的概念變成產品到最後變成商品,太多的壁壘要去突破,即使看到了未來的方向,也有可能死在黎明前。

現實是在大量的硬件領域的創業者,看到可穿戴式市場的火熱,積極投身到這個領域中,並希望產品一投放,便引起一片喝彩聲,投資人追捧的同時伴隨著用戶的爭相購買。但市場的反饋往往反饋非常冷淡,所以創業者必須面對的挑戰:在一個全新的領域,怎麼讓市場去接受我們,怎麼聚焦一點來突破,讓大眾去接受並且樂意去主動傳播?

今天我就來談談,如何從最開始的市場分析、需求分析、產品設計到市場傳播去談如何把一個好的概念商品化的過程。

穿戴式設備的市場在哪裡

首先我們在去年獲得了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時間生物學實驗室的授權,實驗室從上個世紀60年代,就在全球範圍內和各國醫學實驗室和醫院合作採集相關人群各種體徵值(血壓、血糖、血氧、激素、心率、體溫、呼吸頻率、BMI指數等)在不同年齡性別人群的變化規律,並建立的不同人群的基準值和異常波動與中長期疾病風險的對應關係。我們非常興奮,因為隨著可穿戴式設備、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技術逐漸成熟,讓普通人提前發現疾病徵兆預防「未病」的時代來臨了。

對於可穿戴式設備來說,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在國內外早前就有遠程體徵監測設備,當時產品的誕生背景主要是針對顯著病徵狀況的病人在家的實時監護,當病人體徵異常時由醫院專業人員進行相應的判斷並響應。但是這類設備適應人群範圍小,同時需要有專業機構的人力支持,無法滿足大規模人群並發數據的分析,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可穿戴式設備走傳統的模式是無法滿足大規模人群的使用。

而從傳統的醫療服務模式的角度,當我們身體感受異常時去醫院檢查,數據結果出來後醫生根據檢測的數據做出相應的判斷,然後根據情況給出相應的治療建議。但是當我們有體徵感受時,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介入期。而對於可穿戴式設備來說,如果作為醫療服務模式的中一個設備環節,必然面臨兩大難題:1、醫護人員沒有足夠的時間對可穿戴式設備產生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2、設備檢測精度的誤差帶來的誤報和漏報導致傳統醫療服務體系的排斥。

因此我們必須清楚的意識到,傳統醫療服務體系和穿戴式設備滿足的是兩種不同的市場需求。可穿戴式設備雖然在檢測精度上存在誤差,但是可以連續的獲取使用這體徵數據,連續的數據往往是對身體狀況的持續反應,這樣我們就能及時發現體徵的異常變化情況,在病症形成之前進行預警。因為面對的是不同的用戶需求,自然要採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可穿戴式設備的價值在於數據的連續性來解決用戶檢測的隨機性和檢測誤差的干擾,分析是建立在使用者規律的建立以及和同性別年齡人群基準值的對比來發現健康狀況的異常。

如何選擇切入點

從基礎理論和邏輯上都很清晰,如何形成產品?解決什麼樣人群的問題呢?這就成為我們面對的最大的挑戰。雖然我們的合作實驗室能對多種體徵數據進行分析,但是從哪裡入手,我們選擇了幾個標準來幫我們判斷選擇:

1、 此類體徵數據採集相對容易。

2、 採集的數據可以作為主數據獨立分析出中長期的健康狀況風險

3、 面對的需求人群足夠多,並且現在的工具和服務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

綜上所述,我們選擇了從血壓和心率的數據入手,上述3個特點得到較好的滿足。根據衛生部的報告,中國有2.6億高血壓患者,相當於35歲以上人群每3人中有一人有高血壓症狀,而病情知曉率只有30%,還有70%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經患病。這些高血壓患者如果不及時發現和治療,就會得各種伴生性疾病:中風、老年痴呆、冠心病、腎病,而其中中風和冠心病引發的猝死情況佔猝死人群90%以上的比例。

因為體徵測量相對複雜,對一個創業團隊來說,重新去設計一款全新硬件產品並不現實,在沒有對市場和價格進行相關的測試,貿然投入上百萬的資金開發一款新的產品,也是對資金的不負責,於是我們對現有的血壓計進行改造,增加數據傳輸模塊,只有減少用戶的參與環節,數據才能更豐富,可分析價值才會越高。

誰在消費可穿戴設備

在完成了設備方向的選型後,我們進行FGI(Focus Group Interview用戶焦點小組訪談)。這是很多創業者會忽略的一步,雖然我們大致預判的消費者的需求,但是產品一個微小的設計在現實中就會造成用戶體驗上的千差萬別,在下文中我們會特別舉例來說明: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過,數據的密度決定可穿戴式設備的價值,所以我們想到的第一步就是解決數據傳輸問題。目前可以選擇的數據傳輸模塊大概有幾種:藍牙、wifi、GPRS或3G。wifi是我們第一個否定的,因為老年人多半不能自己操作。在藍牙和GPRS兩種方案中,我們最開始選定的是藍牙方案。因為我們做過市場上產品價格的詳細調查,選用藍牙模塊的增加成本能控制40元人民幣以內,相比300元左右的主流測量儀還算合理。但在跟老年人交流時,我們發現老年人回家後手機並不隨身攜帶,而是放到一個固定位置,這就使得用藍牙傳輸數據因為手機位置的不確定而無法實現,同時老年人並不習慣雙設備協同工作,所以公司最終選擇了GPRS的方案,成本雖然高出了許多,但是遵循了原則,讓老年人是用更方便是保證數據密度的基礎。

公司做的另一項判斷,則是在設備的選擇上,從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出發保證老年人更高頻率的使用。在傳統的家庭式血壓計設備,老年人會偏愛台式設備,字體超大清晰,測量位置一般選擇上臂式的測量帶,因為數據更準確,但是上臂式測量帶在冬天使用非常不方便,隔著衣服帶來的誤差可能會更高,會非常明顯的降低使用頻率。最後我們確定了兩個版本,一個是台式的機體配腕帶,雖然精度比上臂式降低,但是高於傳統的腕式設備,並且字體超大超清晰;另一個是腕式設備,方便用戶隨身攜帶隨時檢測,還能和用戶交互,提示下一次的檢測時間,如果每天設置的服藥提醒,設備在檢測完血壓後還會提示用戶要按時服用藥物。

上面還僅僅只是開始,除了硬件,我們還做了大量的app開發的需求分析。其實前面就提到的類似設備國內很多廠家在做,但是為什麼國內看不到有銷售呢?因為這些產品多是銷往海外,這意味著不同市場存在的極大消費需求差異。在海外,老年人一直保有自我檢測的習慣,而且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私人醫生,他們的檢測數據都有醫生來分析,所以他們只需要改變傳統的單機血壓儀記錄和數據共享的弱點即可。在中國老年人使用血壓儀往往就是簡單的看一下數字,累積的大量數據無人幫助分析,所以只是單純提供數據傳輸和網絡存儲功能的設備無人買單。

同時這個市場的消費主體在發生變化,原來的市場是老年人去藥店自購的需求,而近3-5年已經被年輕人通過電商渠道給父母購買的需求遠遠超過。在這裡面有個大背景,那就是子女同父母分開居住的情況每年都在上升,並且父母的健康情況和生活質量直接影響到子女的工作、生活秩序和經濟狀況。所以子女們都希望給父母購買這類設備希望他們能及時發現身體的問題。

當子女在做產品選擇是,只能通過選名牌的產品:歐姆龍、松下之類的來表示自己的孝心,至於設備送給父母之後,他們有沒有測量,測量的數據多少,數據是否提示了身體的風險,他們一概不知。所以我們的app和設備定位是給子女購買給父母的需求的。他們通過手機app可以知道每天父母是不是按時檢查,檢查的結果如何,而且單純的檢測數字不能代表的問題,我們會結合父母檢測的全部數字來分析變化規律是否異常進行病症的風險提示,這樣就讓子女真正能做到對父母健康的一手掌握,避免父母生病帶來的措手不及。而市場上所有的與此類設備相關的app都是定位在用戶自檢和自我數據展示的需求上,這和中國現實社會的需求是完全脫離的,脫離了消費者的需求就不可能打開市場

你真的理解使用者麼?

在深入瞭解老年人在現有血壓計使用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我們發現老年人有如下的幾個共同特點:

1、在身體沒有體徵感受時,很容易忽視身體的健康,等到有體徵感受時才去醫院檢查,但是已經不是最佳時機;2、服藥也斷斷續續,身體難受時服用,難受症狀消失後就停止服用。針對這兩個問題,我們也在app中做了單獨的設計,首先我們根據美國合作實驗室提供的分析模型,對所有的分析彙總成一個健康風險指數,用戶每次登陸會看到自己的健康風險指數和同齡同性別人群的平均風險指數,並且能明確自己健康風險在同齡人群的中的排位,這樣的設置極大的提高了用戶的對自己的健康狀況的判斷能力,並因此會產生規律化生活習慣的行為。並且在app中我們也可以讓子女為父母設置服藥的提醒,到時間可以通過手機app、短信和檢測終端進行綜合提醒,而服藥的時間選擇也是根據用戶檢測血壓波動規律選擇的最佳用藥時間,讓藥效大幅度提高。子女控制好父母的身體檢測數據和按時按量服藥兩個環節,父母身體突然出現意外的情況就會大大減少。

整個調查中最有意思的環節往往和大家的想像不太一樣,那就是老年人對待設備的態度。在最開始我們跟老年人在做設備分享的時候,老年人會挑剔各種問題,可能是字體的問題,可能是設備檢測精度問題。但是當我們提到他們的子女每天會通過這個設備持續瞭解他們的身體狀況,這個數據會有美國頂級的醫學實驗室在幫助分析,任何異常都會提前提示,這時子女就會用電話的短信的方式和他們聯絡。這個功能讓他們覺得很溫暖,因為作為父母大概只有兩點能讓他們自豪了,一個是子女的成就,一個是子女對他們的關心。這也是他們在朋友圈裡聚會必須拿出來炫耀的事情。在我們的調查裡,子女不和父母時平均每個月打兩次電話,每次電話10分鐘左右。通過這個設備將極大提高他們電話溝通的頻率,而這是中老年人最看重的一點。

上文囉嗦了這麼多,實際想說明的就是一個概念變成一個產品有很多路要走。首先要判斷大環境是否改變,這個改變的過程中創造了什麼樣的需求,在本文中,醫療服務成本高企,子女負擔越來越重,所以需要一種能在醫院外及時發現身體異常的產品和服務;其次購買渠道和主體發生了變化,從老年人自購的需求轉向子女購買的需求,深層次含義就是能有效提前發現和預防產品和服務需求快速增長,所以產品著力為子女解決及時發現健康異常的狀況。而對使用人群的心理研究,讓產品不但提高了使用價值,也解決了口碑相傳的障礙。

我們不能否認連續體徵數據分析這個新技術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它是整個「發現-處置-評估」閉環服務的核心環節,既解決了家庭式設備檢測誤差的問題,也能對身體異常狀況提前預警。但是這個價值是無法在消費者一開始就能體驗到的,而讓消費者產生購買需求,一定是從每個細節去琢磨消費者的需求,唯有這樣才有機會讓消費者願意去嘗試。在我們產品研發期間,我們也瞭解了很多硬件功能接近的產品,發現他們只是完成了硬件功能的疊加和羅列,從產品設計和使用體驗上根本沒有想清楚誰付費、誰使用和解決什麼需求以及使用習慣等細節問題,這樣的產品推向市場自然沒有用戶會青睞,那麼下一步怎麼做?繼續投入增加更多功能嗎?想一想英特爾著名的摩爾定律,ARM關於計算能力和功耗的判斷吧,這些著名的論斷決定了產品的方向和未來,大家如果不想清楚可穿戴式設備的發展方向,盲目的做產品前面就會是一堵接一堵的南牆。

在這個創業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會問是什麼吸引了我去進入到這個陌生的領域。我說這是因為源自我自己的需求,在2011年的冬天,我和妻子去澳大利亞自駕游了一個月,回國後我姐告知,那段期間我母親因為突然降溫心臟病發住院,我姐陪的床,因為不嚴重所以沒有打電話告訴我。但是我一直都在後怕,我父親過世的早,我母親一個人獨立承擔我上大學,我工作後她一直堅持自己居住不願意成為我和我姐的負擔,所以她的健康狀況是我最大的擔心。當去年我現在的合夥人從美國給我打來電話,所以可以通過連續體徵變動規律分析來做疾病預警,我就毫不猶豫接受一起去做,並且在每個細節都去認真推敲。因為我有一個創業夢,這個夢想就是將來讓每個人都佩戴上各種體徵傳感器,任何健康的變化都能被及時發現和處置,讓每一個人都儘可能遠離慢性病的困擾,生活的更有質量。治「未病」會比提供良好的醫療服務更有社會價值和意義,我相信那一天離我們並不遙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47

姜建清:助力基礎設施建設 有利於金融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7-30/1026667.html

7月30日,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姜建清在“2016年互聯網金融外灘峰會”上表示,目前我國投資尤其民間投資下行過快,通過助力基礎設施建設,有利於金融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______1_.thumb_head

每經記者 朱丹丹

7月30日,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姜建清在“2016年互聯網金融外灘峰會”上表示,目前我國投資尤其民間投資下行過快,通過助力基礎設施建設,有利於金融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數據顯示,1~6月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僅增2.8%,低於1~5月的增速3.9%,這就意味著,6月民間固定資產出現負增長,為多年來首次。

姜建清還進一步表示,基礎設施具有帶動效應,加強基礎設施投資將是國內經濟穩定的重要推手,基礎設施投資可以給經濟帶來供給和需求效應,同時改善民生提高福利等。

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GI)最新發布的報告,目前全球每年投資基建2.5萬億美元。

其實,一直以來金融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引領作用。

對此,姜建清表示,金融在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信貸資金支持,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到2015年末,我國21家主要銀行業的金融機構的基礎設施行業貸款余額,19.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4%。

不過,他還進一步分析指出,當前中國基礎設施存在大量缺口,需要政府提供有效支持,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等。

姜建清亦表示,金融基礎設施方面,要加強金融機構合作,信息交流,風險共擔,建立包容的金融體系;加強金融產品的創新,鼓勵投貸聯動,鼓勵民間資本、養老基金信托資管等機構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等。

姜建清還坦言,基礎設施具有複雜性,面臨經濟,匯率波動,政策差異等風險,所以要註意統籌好法律,投融資方案,建設運營等方面問題。

  • 每日經濟新聞
  • 張喜威
  • 每經記者 朱丹丹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網友評論0
Default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每經網立場

Sumbit

最新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866

    多省去產能保障再就業難職工:距退休不足5年的可內退

    對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再就業困難的職工,經本人申請、企業同意並簽訂內部退養協議後,可以辦理內部退養。

    10月31日,廣東省人社廳官網發布《關於全省國有企業出清重組“僵屍企業”職工安置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了這一規定。

    第一財經記者經過梳理發現,除了剛剛出臺文件的廣東,還有陜西、河北、遼寧、江蘇、山東、四川等多個省份推出化解過剩產能職工安置的相關措施。

    其中,均規定了“距退休不足5年再就業難可內退”,以及設置公益性崗位進行托底安置的內容。在促進轉崗就業創業方面,各省則是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政策細化,轉崗培訓補助、崗位補助、社會保險補助、穩崗補貼標準等補貼的數額不盡相同。

    比如,江蘇規定,對其他用人單位吸納分流職工,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並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對企業繳費部分給予最長不超過3年的全額社會保險補貼;河北則是給予企業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

    河北還規定,累計繳納失業保險費5年以上的失業人員,在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根據其繳費年限,可給予不超過6個月的職業介紹補貼,標準為本人月失業保險金的50%;自主創業的,可一次性領取剩余期限的失業保險金。

    廣東對有創業意願的職工或失業人員,可按規定最高給予1000元/人培訓補貼。同時,對符合穩崗補貼條件的企業給予該企業及其職工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總額的50%的穩崗補貼。山東的穩崗補貼標準則為不高於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總額的70%。

    此外,遼寧要求加強就業失業監測,建立企業一次性裁員200人以上和國有規模以上企業一次性裁員超過職工總數10%以上情況的報告制度。遼寧省人社廳還與各市政府就城鎮新增就業和城鎮登記失業率等簽訂目標責任狀,列入省對各市黨政領導班子工作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華南城市研究會副秘書長萬慶濤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對於由於去產能造成的下崗職工,國家應該出資予以安置,讓這些職工有一個可以預期的未來。“各地針對職工安置出臺的文件將避免過去國企改革出現的後遺癥,有利於國企改革的順利進行,進而有利於社會穩定,也就是能夠很好的把國企職工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結合起來”。

    今年以來,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中央政府化解產能過剩、清理“僵屍企業”的力度越來越大。而化解過剩產能將造成一部分職工被分流安置,據統計,僅鋼鐵和煤炭兩個行業,就涉及到180萬職工的分流安置。

    今年年初,工信部副部長馮飛透露,中央政府決定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資金規模是兩年1000億元,用於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屍企業”過程中的職工安置。

    隨後,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人社部已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做好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職工安置的意見,明確了職工安置基本的原則、安置的渠道、工作的要求,總的考慮還是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依法依規。

    具體的安置渠道分為四個方面:第一方面,企業內部安置。企業依靠現有的場地、設施、技術開辟新的就業崗位,能讓分流出來的職工在本企業繼續就業。

    第二方面,促進轉崗就業創業。對需要離開本企業的職工,啟動就業扶持計劃,在職業培訓、職業介紹、職業指導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幫助職工能夠盡快就業和創業。

    第三方面,內部退養。也就是距法定退休年齡五年以內,職工本人自願,企業同意,可以實行內部退養。

    第四方面,公益崗位托底。對不能實行市場就業的困難職工,政府將開辟公益性崗位進行托底安置。

    “這四項安置措施已經比較全面,對於接近退休年齡(5年)的人可以提前退休,對於那些比較年輕的職工,可以根據職工的個人能力和愛好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培訓,讓他們有一技之長,保證收入不下降,生活不受影響,或少受影響”,萬慶濤說。

    萬慶濤也建議,政府還可以考慮,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職工自籌資金成立新的公司,抱團取暖,自力更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828

    龍潤茶(2898): 是否應介定為現金公司的可換股債券配售?

    今天晚上,公司宣佈委任智華證券配售6,480萬可換股債券,年息5.5%,每股換股價27仙,可發行2.4億股,兌換後佔擴大後股本14.21%,稱可擴大公司股東基礎,資金可用於一般營運資金及為任何未來投資撥支。

    根據公司2016年9月30日報表,公司現金達2.33億元,但應付融資租賃及董事金額只有600萬,即淨現金約2.27億。現金量佔公司總資產2.86億的82%。在配售可換股債券後,公司總資產增至3.51億,現金量增加2.97億,佔現金85%。這配售顯然超過香港交易所指引信HKEx-GL84-15中有關現金資產公司規則的指引50%的臨界點,配售債券並不合適。

    究竟配售事宜是否急需,且進行甚麼樣的投資,公告並沒詳細披露,這是否一場合宜的配售,加上智華的往績是為一些往績差劣的上市公司配售,如康健系的家夢控股(8101)及銳康藥業(8037,前朗力福集團)以及華匯系的中昱科技(8226,前上聲集團)、萬隆控股(30,前佳訊控股),以及財技人士控制的中國金融租賃(2312,前金豐21)及富譽控股(8269),相信他們目的不止於此。

    再者,該公司大股東已有不少傷害股東的記錄,在早年已有高價購入茶葉業務,2014年更在高價出售物業後,大股東竟然取得一筆巨大花紅,使公司受到嚴重虧損。

    鑑於以上各點,希望港交所及證監會可以盡快禁止此項配售,使小股東權益免受傷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008

    上交所:風險警示股票盤中換手率達30%的可臨時停牌

    8月6日,上交所發布關於修改《上海證券交易所風險警示板股票交易管理辦法》第八條的通知,《管理辦法》第八條第二款修改為:“風險警示股票盤中換手率達到或超過30%的,屬於異常波動,本所可以根據市場需要,對其實施盤中臨時停牌,停牌時間持續至當日14:57。”

    關於修改《上海證券交易所風險警示板股票交易管理辦法》第八條的通知

    上證發〔2018〕61號

    各市場參與人:

    為配合收盤交易機制調整,經中國證監會批準,上海證券交易所對《上海證券交易所風險警示板股票交易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第八條進行了修改,現予發布,並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管理辦法》第八條第二款修改為:“風險警示股票盤中換手率達到或超過30%的,屬於異常波動,本所可以根據市場需要,對其實施盤中臨時停牌,停牌時間持續至當日14:57。”

    二、修改後的《管理辦法》全文重新發布,並自2018年8月20日起施行。

    特此通知。

    附件:上海證券交易所風險警示板股票交易管理辦法(2018年修訂)

    上海證券交易所

    二〇一八年八月六日

    責編:張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9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