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歐盟謀劃收緊關鍵領域收購,但業內為何稱“沒有必要”

歐盟在最新的一份關於外國投資的報告中稱,在維持開放和合作的同時,要特別針對 “出於戰略原因”對歐洲核心科技進行收購的行為進行仔細研究並出臺相應措施,但業內人士稱,這樣的舉措沒有必要。

歐盟在當地時間5月11日發布的《反思:控制全球化》文件中提出,歐盟不能在面對全球化的時候太“天真幼稚”,這也是繼今年2月法意等歐盟一些最大成員國呼籲歐盟委員會設立外資收購審查機制以遏制中國對歐洲科技公司的投資之後,歐盟委員會最新也最明晰的一次書面回答。

不過,在這份24頁的文件中,歐盟在抱怨“公平貿易投資待遇”時,僅以“某些國家”帶過,這也體現了歐盟內部對於要在多大程度上支持自由貿易和投資這一問題的分歧。

多名在歐洲從事協助中資赴歐並購投資的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對此均指出:第一,歐盟成員國各自已有對於戰略性資產限制並購的條例,且並不統一;第二,考慮到歐盟國家在對待外資方面分歧較大,而且設立上述類似於美國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CFIUS)的歐盟層面審查機制需要各成員國投票通過才能立法,因此希望不大。

一位在南歐從事並購投資的資深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法國,由於經濟常年不景氣,許多此前靠歐洲或法國本土業務就能盈利的企業家現在也犯了難,時常到中國尋找機會。如果上述泛歐審查機制出臺,恐怕會嚇跑一些潛在的外國投資者,於是在商業團體內部就出現了反對聲音。

限購核心科技企業

上述文件稱,一些國家享受著國際開放紅利,但卻在國內經濟方面不對外國企業實行互惠原則。雖然仍要支持開放和合作,但是歐盟不能在面對全球化的過程中“太天真了”。

具體而言,雖然對外國投資的開放仍是歐盟主要原則,也是歐盟的主要增長來源,然而,最近歐盟內對外國投資者,特別是“收購擁有關鍵技術的歐洲公司的外國國有企業”表示擔憂,且歐盟的投資者往往並不享有在對方國家進行相似投資行為的對等權利。對於這些問題,歐盟在文件中指出,“需要仔細分析並采取相對的行動。”

文件同時指出,結束全球規則中的漏洞和提高標準可能需要時間。在此期間,歐盟必須擁有能夠掌握的手段,恢複公平競爭環境,並對從事不公平貿易做法的國家或公司采取果斷行動。

雖然上述歐盟文件在貿易和投資部分只字未提中國,不過字里行間難掩對中國的指向。

“買買買”引發反彈

歐盟的擔憂,來自於今年2月德法意等國對設立外資收購審查機制的呼籲。當時,上述三國致信歐委會,呼籲歐盟授予其在收購案件中更多否決權,以抵禦外國對歐盟敏感高科技企業的不對等收購。

被中資企業收購的德國機器人公司庫卡

在信中,德法意三國經濟部長向歐盟貿易專員馬姆斯特羅姆(Cecilia Malmstroem)表示,歐盟國家可以國家安全的名義阻止外資收購,也應擁有以“經濟原因”名義阻止收購的權利。信件還列出了可以阻止收購的5項條件:譬如當出現依靠國家資金或旨在購買重要技術的收購案件時等。同時,如果投資者希望在此收購的公司中占有主導股權地位,則這些收購案就要被阻止。

上述條件同此前德國經濟部做出的一份提案十分類似,即如果歐盟外國家收購者收購股份達到了董事會投票權的25%以上,政府有權阻止這一收購行為,如果投資背後有外國政府身影,那麽歐盟有義務幹預,這一點又分為四種情況:投資受產業政策引導;政府補貼投資者;收購企業為外國國有企業;德國企業進入該投資者來源國的準入十分有限。

在中資企業並購了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後,加上德國大選因素,這一並購案觸發了德國政界人士對中資對歐投資的反彈。

與此同時,2016年中企在歐洲“買買買”創下新高也引發了歐洲某些政治勢力的警惕。根據2017年1月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和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數據稱,2016年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激增76%,至351億歐元(約合2569億元人民幣)。相比之下,歐盟在華並購交易額則連續第二年下滑,降至77億歐元(約合563億元人民幣),而中國投資者在歐盟的並購支出更是歐盟企業在華並購支出的四倍。

這種對比在德國表現得尤為明顯。中國在德並購額從2015年的12億歐元激增至2016年的110億歐元,占中國對歐盟投資的首位,而德國在華並購額為35億歐元,也是中國在德並購額首次超過德國在華並購額。數據顯示中國對歐盟的投資主要集中於高新技術和先進設備制造領域,且一半的投資額流入德國和英國。

上述報告則指出,這種投資之間的差距令歐盟中出現了認為歐中之間缺乏“互惠”的觀點。

成員國已有規定

法德意提出上述要求後,歐委會回複表示,充分理解成員國的擔憂並認為這些提案值得討論,且表示歐盟需要評估是否擁有應對全球化挑戰的所有工具。

但實際情況是,除了時隔3個月後歐委會發出了上述文件外,尚未采取任何具體措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在9月的德國大選之前任何重大決定要後延,而且各成員國在貿易問題上的敏感性不同,首先應就原則達成一致。

上文提到的在南歐進行並購的資深人士對記者明確表示,不認為歐盟有采取措施的必要,以法國為例,他們已經在核電等戰略領域有了一系列詳細的交易規定,而且並非針對中國,只要是外國投資者都必須遵守,如此國家層面的投資規定已經足夠了。

另一方面,歐委會內部也在保護核心科技產業和堅持自由主義信條方面有不同見解。主管貿易的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卡泰寧即將訪華並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行前他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很難想象歐委會要對一個企業或一個企業家說,因為你的公司太棒了所以不許賣。”

卡泰寧表示,對於歐盟,最好是繼續尋求充分的投資互惠。“如果歐盟企業與其他國家的企業在並購方面享有相同待遇的話,那就不用擔心了。”

目前中歐之間正在就《中歐投資協定》繼續談判。5月9日,歐盟駐華大使史偉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歐領導人6月還會在布魯塞爾會晤,希望領導人會晤能在經貿領域給《中歐投資協定》註入新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7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