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9日在一份報告中稱,雖然亞太地區仍是全世界長期經濟增長前景最強勁的地區之一,但由於人口老齡化和生產率低下,該地區中期經濟增長或將受到壓制。
IMF稱,今年亞太地區的區域經濟產出增長率預計將達到5.5%,而在2018年則料將達到5.4%,但為了維持長期增速,該地區需要結構改革,以應對人口狀況轉變帶來的挑戰,並提高生產力。
人口老齡化
該報告稱,在亞洲各國中,印度、印尼、菲律賓等國屬於人口發展的早期階段,同時也是亞洲人口構成比較年輕的國家之一。上周野村(Nomura)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印度和菲律賓的經濟增速可能會在未來幾年成為亞洲最高,因為這些國家的勞動力人口在2020年之前持續擴張。
報告同時認為,根據估算,到2050年,亞洲人口增長率將會降至零(目前日本已經是負增長),而其勞動年齡人口比率眼下已經見頂。那也就意味著,到2050年,亞洲65歲及以上年齡人口比例將是當前水平的將近2.5倍,而在東亞地區,這一比例還會更高。
報告指出“總體而言,人口問題對亞洲的經濟增長可能略為不利。相比歐洲和美國的歷史經歷,亞洲眼下的這一人口老齡化速度非同尋常,部分地區甚至可能未富先老”。
報告還表示,未來30年,人口問題可能拖累亞洲的經濟年均增速0.1個百分點,如果那些人口發展早期階段國家無法獲得人口紅利的話,這一數字甚至可能達到0.2個百分點;此外,老齡化也可能對實際利率和資產回報率造成下降壓力。
不過報告也認為,勞工,養老金和退休金改革有助於緩解人口增長過慢帶來的問題:這包括促進婦女和老年人的參與勞動;以及將養老金保障降至最低限度,另外推出新的金融產品,以減少預防性儲蓄,並增加安全資產的投資渠道也可能有所幫助。
生產率增長放緩
報告還指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亞太各經濟體出現了生產率增長放緩的情況,特別那些相對發達的經濟體尤為明顯。
報告認為,要想生活和福利水平的持續改善,最終都需要生產力的增長;雖然由資本積累驅動的粗放型增長短期內可能奏效,但長期看來,只有生產率增長才能克服資本回報率的下降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
報告表示,新技術、新的組織生產過程、研發支出、出口、進口和外國直接投資都是生產率增長的主要推動力;現在事關提高生產率的主要政策問題是,外部因素的支撐可能不如全球金融危機之前那麽有力,進一步的貿易自由化可能會更加難以實現。
報告並稱,亞太各發達經濟體需要著眼於加強研發支出的有效性,而發展中國家則應該加大國內教育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