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信息科技的發展,社會節奏加快,人的心理壓力也相應增加,心理疾病在全球蔓延。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超過3億人受抑郁癥困擾,約占全球人口的4.3%。中國抑郁癥病例占全國人口的4.2%。
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字顯示,全球近一半抑郁癥患者居住在東南亞地區和西太平洋地區(包括印度和中國),這也反映出這兩個地區人口相對較多。2005年至2015年間,抑郁癥總人數增加了18.4%。同時,抑郁癥導致的自殺行為是15歲至29歲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疾病負擔。此外,抑郁癥和焦慮癥將每年導致超過一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抑郁癥,既沒有傳染性,也不是器質性疾病,抑郁是有生理易感性基礎,與外界環境發生互相作用,反饋到自身從而表現出一系列的稱之為“抑郁癥狀”的動態過程。
“大量臨床實踐證實,誘發抑郁癥的刺激強度並非都處於高水平,這些刺激可能大部分人都可以應對而不出現癥狀,但抑郁癥患者卻無法成功應對,這提示我們抑郁癥患者本身存在的‘易感性’可能是其發病的根本原因,這與‘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道理一致。”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原副院長汪衛東教授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醫的原理在於循證醫學,在汪衛東看來,只有找到了病因,才能從根上來治療。
在全球範圍內,抑郁癥被列為非致命健康損失的最大“貢獻者”之一,占所有“總傷殘損失健康生命年”的7.5%。其中,中國抑郁障礙患病率為4.2%,自殺風險正是抑郁病的根結所在。目前,現代醫學對抑郁癥的治療主要包括三類方法: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電抽搐治療,一線治療仍然是藥物治療。
“抑郁癥是一種高患病率、高複發率、高致殘率及高自殺率的嚴重精神疾患,但是藥物治療存在著副作用、患者服藥依從性差、起效時間慢、治療周期長、作用範圍有限、複發率高等問題。”汪衛東表示。
他還表示,“臨床實踐發現,人格易感性在抑郁癥發病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治療方法無法糾正易感性是抑郁癥治療療效較低且難以持久的重要原因。”
西方心理學對於抑郁癥人格易感性的研究發現,有許多的研究表明神經質、內傾性、意誌薄弱、無責任感與抑郁癥有密切的聯系。而在汪衛東的中醫心理學的研究過程發現,抑郁癥患者存在與“膽氣虛”密切相關的癥狀,膽氣虛弱體質的個體多憂愁寡斷,思慮善憂,稍微遇事即憂愁不解,善驚易怯。
“目前對於抑郁癥的心理治療中證據強度最高的是認知行為療法,能夠有效地改善抑郁癥的臨床癥狀,療效與藥物治療相當,治療抑郁癥的有效率為41.6%。但是這個治療方式需要專業培訓的醫生、漫長的療程、經濟上的負擔以及0~50%的抑郁癥複發率,使得部分患者放棄這種治療而轉向其他的治療方法。”汪衛東表示。
在中醫思維指導下的中醫心理學,對於中國人的抑郁癥的發生發展以及治療有獨到見解,在心理治療方面,更加註重心身同治,達到治病求本的效果。
在汪衛東20多年的研究中發現了中醫心理學對抑郁癥的治療方法,通過低阻抗意念導入療法(以下簡稱TIP療法),把中醫傳統氣功療法與西方的催眠療法和認知療法進行某種結合,通過言語的和行為的誘導,使被治療者進入某種從清醒到睡眠這個過程的中間狀態,治療者根據治療需要,將言語和行為信息組成的某種“理念、觀念”導入給被治療者,影響被治療者的記憶和內隱認知,並達到某種心理治療與心理康複作用的治療方法。
“TIP的創立經由20余年的實踐而來,目前,已經發展成為比較完整的技術體系,屬於中醫現代心理療法,有效率為69%。”汪衛東表示。
目前TIP技術已經獲得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審批。中醫心理TIP技術用於失眠癥、抑郁癥等疾患的治療,已經取得數據顯示,其對失眠癥、抑郁癥癥狀改善明顯,TIP技術目前已經形成了較為規範的治療抑郁癥臨床操作規範體系,廣泛應用於臨床輕中度和部分中度抑郁癥的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