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航空板塊上市公司陸續完成了2016 年年報及2017 年一季度報告的披露,不出所料,盈利大多同比下滑。
綜合統計六家上市航空公司的一季報業績,幾家公司合計實現凈利潤73.9億元,同比下降25.9%,扣非後凈利潤51.7 億元,同比下降44.8%。
一季報的盈利下滑,與油價同比大幅上漲有很大關系。油價從2013年的107美元斷崖式下跌至2016年初的30美元時,航空公司可以說是最大的受益方之一,畢竟燃油成本是航企最大的成本構成。
然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油價逐漸攀升,今年一季度布倫特原油的價格已經同比增長52%,進而帶來航空公司成本端的激增,一季度上市航空公司的營業成本共計880 億元,同比增長24.3%。
相比國內航線,油價的上漲對國際、特別是洲際航線要敏感得多。這幾年國際航空市場的超常態發展,航空公司頻開洲際遠程航線,除了出境遊的需求增長之外,油價低也是一個關鍵的因素。
過去油價低,國際遠程航線加上地方政府的補貼,還可以打平甚至賺錢,但今年油價已回升至51美元,未來如果進一步上升到60-80美元,估計還沒有完成市場培育的“新鮮”洲際航線就危險了。
第一季度上市航空公司的整體客公里收益水平同比下降也可見一斑。事實上近幾年來,國有三大航空公司的國際航線座公里收入也是越來越低,由2014年的0.420元下滑到2016年上半年的0.368元,相當於三大航國際航線減收77億元。也就是說,從運量上看國際市場紅紅火火,但從價格和盈利能力上看隱憂已現。
剛剛提到的地方政府補貼,同樣也是“不定時炸彈”。過去,地方政府對國內新開航線,每班可能給個起降費打折的優惠,後來對新開國際航線,可能每班給個4-10萬的補貼,而近兩年來,各地政府對於新開洲際航線熱情越來越高,每班最多能補貼150萬元。
不過,據筆者了解,一般航空公司與地方政府簽署的相關“補助”期限為三年,而且三年中是逐漸遞減,此外在國家的預算法執行越來越嚴格的背景下,地方財政大規模補貼航空公司開國際航線,財政面對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在上述兩大隱患的作用之下,國際航線應該怎麽飛,以什麽節奏新開,的確需要更加謹慎的考量。
好在二季度是航空業的傳統旺季,國內出行及公商務需求會比較旺盛,業績對油價的敏感也相對趨弱,預計可以給航司一段喘息的機會。
不過從全年來看,航空公司要想在去年賺的盆盈缽滿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挑戰遠比機會多,如何創新盈利模式,找到更好的“增效”方式,在油價上漲通道中變得更加現實。
從國外航空公司正在做的情況來看,傳統航空公司紛紛松綁機票產品,將選擇權讓給顧客,嘗試有償提供餐食,開發輔助收入等成為一大趨勢。
目前,包括美歐在內的老牌航企,都在將傳統的“一票全包”定價政策分拆,對選座、餐食、現場值機進行額外的收費,這些原本是低成本航空才會采取的收費模式,如今,低成本航空與傳統航空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尤其是在短途市場上。
《2015年輔助服務收入排名前十的航空公司》報告也顯示,航空公司的輔助服務收入在過去七年里增長迅速,排名前十的航空公司2008年輔助服務收入為84億美元,而2015年這一數字增長到了260億美元。
在國內,近年來不少航空公司也開始重視輔助收入,南航、海航在 2016 年年報中更是首次披露了輔助收入的經營情況,不過占比還很小,即使這方面經營時間最長的春秋航空,輔助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也只有6-7%左右,與國外航空公司還有不少差距,也意味著還有不少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