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odeadcow.blogspot.com/2011/05/blog-post.html
使用不同的方法也可以達到良好的績效,關鍵在於對那個方法的理解和運用有多好。
爭拗長揸好還是短炒好,集中投資好還是分散好,由於定義和個人的條件不同,很多時候都是不具任何意義。不過有些要點還是值得知道的,這有助評估自己應該用哪一種風格。
何謂長揸?我個人認為將股票持有多於一個次級趨勢(通常一個次級趨勢介乎6-9個月)的時間,已可叫做長揸。一個次級趨勢調整 (Secondary reaction),假如持有的股票波幅夠高,隨時可以下跌30-40%,能捱過這一段調整而繼續持有,稱為長線投資者已名符其實。
而集中投資在這我們只表示狹義的股票投資之中持股的集中。這只能是一個大約的概念,持有幾多檔股票才算集中,和倉位的大小有一些關係。5000萬和倉位和 50萬的已有一些分別,一個基金,一檔股票持有5%以上也可以叫做重倉。我個人的意識是,以一般倉位不太小的散戶而言(倉位金額7位數字以上),只持有 3-5檔股票以下,我已當是集中投資。倉位金額50萬以下的---對不起,倉位太小,不集中也不行。
兩者的好壞和特性,我會間中混為一談,事關它們有太多類同的地方。
1. 長揸會食盡升浪,但也會食盡跌浪;而集中投資則整個倉位會較深刻的食到其中一個股票的升浪跌浪。總括來說,兩者一起做,會令整體倉位十分波動。而理論上, 假如持股極集中,例如只持有一檔股票,或者用槓桿持有很少的幾檔股票,Risk of ruin (輸身家的風險)是有的。
2. 長揸和集中投資的買進時機十分重要,若然搞錯,在一個次級趨勢的頂位摸進,投資回報是有機會令人頗為不堪。
3. 集中投資的特性是,贏會贏得好勁,要調整時也會調得深和快。適合極之 Intelligent 和心臟功能強勁的人士進行。
做長揸要做得好,需要很多條件,最重要是選股能力要強。選股要有遠見,要選中朝陽行業中最有潛力的一檔股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在這一兩個浪,你選 了中國人壽(2628.hk),和選了卡姆丹克太陽能(0712.hk) 做長線,回報已是天壤之別。再看長一點,這個牛熊周期,你選了騰訊(0700.hk)和阿里巴巴(1688.hk)做長線,回報也是南轅北轍。
以下是個人想法,不代表專家意見(不過我認為市場只有贏家輸家,沒有專家):
若果目標是快速的資產增值,我同意有些 bloggers 已指出,基本上萬億港元市值以上的股票已不值得作超長線持有, 道理十分簡單,那些大笨象要快速再增長已難比登天。不信?自己用 Google Finance 篩選器,試著找不找到股價快速大升的萬億以上市值企業就行了。5000億市值以上的都已極難找到,1000億市值以上也很勉強。
股票市場是一個極高風險的市場,先不說老千當道,公司可以一個浪就倒閉結業、公司可以話停派股息就停派、可以話股供就供股話批股就批股,業績走下坡可以一 日裂口跌幾成(儘管那是過千億市值的光輝企業,大家沒忘記的話,2008年的玖龍紙業、思捷環球就是此例)。參予這一個高風險的市場,不去搏取高回報是風 險回報不成正比。有人或許會說,風險多寡視乎你有幾 Intelligent 以及如何操作。我會說那是廢話,誰不是一敗塗地之前以為自己好醒?能夠洞悉一切的是神,並不是人。假如要穩定的現金流,以人的角度來說,物業收租、持有安 全穩定的債券(當美國國庫債券也危危乎,這已愈來愈困難)、定期存款是較股票容易。我個人認為收息是股票投資的副產品,肯定不是主菜。
因此,長線投資於大笨象點穴股,肯定不是 Intelligent 的選擇,集中投資這些股票更加是愚笨。集中投資的精粹是「搏」。(有人又話,集中投資風險低於分散投資,因為一個人沒有可能認識大量企業,集中投資於自己 熟悉的企業,那才能減低風險。於我來說,又是那一句:廢話,誰不是一敗塗地之前以為自己好醒?Warren Buffett、Peter Lynch 之類的,誰不試過買過幾檔大輸輸到要止蝕的股票?)要搏,必定選一些上升潛力很大的年輕股票。而這種股票往往相識於微時,大爆升之前必定很少人知悉它的存 在。搏大量街坊師奶都持有的中人壽由幾萬億市值變成幾十萬億(可能要等幾十年),機會不是沒有,但肯定微乎其微,也不合乎實用的原則。
選股和時機,在集中和長線投資更為重要(參考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7c6d50100tdvz.html)。一些人對大盤沒觀點,對經濟周期沒概念,對行業的理解流於膚淺的信念,人們問他其他的股票,什麼都話沒研究。那肯定無法在交易所云云眾多股票之中,選中較佳的投資對象。
還有,假如閣下有時會需要用到倉內的金錢,那也不太適合長線或者是集中投資。因為人往往愈窮愈見鬼,需要吐現的時間往往是倉位最低最要捱的時間。坊間話留 有3-6個月所需的生活資金就足夠是 Bullshit,人急需要錢的時候多數超越此數。有這個狀況的話,高流動性 (High liquidity) 的操作肯定會比長線死揸的策略較實用。
說到底,認清自己,認清手上的工具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