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優化產業結構布局,系統謀劃、持續推動,從2014年到2016年前三季度,重慶市的GDP增速連續11個季度領跑全國。
但在經濟快跑的同時,環境保護這只“鞋”有沒有跟上?
12日下午,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組長張寶順在向重慶市反饋督察情況時表示,“重慶巿發展與保護矛盾突出,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與中央要求和群眾期盼相比,與其特殊地位相比,全市環境保護仍存在一定差距。”
12日下午,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重慶市情況反饋會。攝影/章軻
12日下午,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組長張寶順通報督察情況。攝影/章軻
12日下午,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副組長、環境保護部副部長翟青在督察重慶市情況反饋會上。攝影/章軻
環保頻出招 聚焦一個“水”字
反饋會的前一天,第一財經記者先期進駐重慶市,采訪督察組有關人員、調閱相關資料,並實地采訪。
資料顯示,2013年以來,重慶市環境保護確實頻頻出招:
制定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出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制定實施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環境保護督察辦法、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等文件,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終身追責。
督察組介紹,重慶市還在全國率先實現鄉鎮環保機構全覆蓋和實施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管制度改革,組建資源與環境交易所、環保投資公司和環保股權投資基金,公檢法機關設立資源環境案件專責機構。
長江養育了重慶,同樣,重慶也承擔著保護長江的重任。第一財經記者從重慶市有關方面了解到,“保護和修複長江生態環境”在重慶被擺在壓倒性位置,“只能變好、不能變壞”和不發生嚴重生態事件,這是重慶市確定的“兩條底線”。
就在中央環保督察組反饋重慶督察情況的前幾天,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仍在萬州區、雲陽縣、開州區調研,要求當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建設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
12日下午,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在督察反饋會上。攝影/章軻
孫政才對當地官員說,要把加強長江生態環境修複和保護擺在壓倒性位置,確保三峽庫區生態安全。他說,三峽庫區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維護三峽庫區生態安全,關鍵要抓好一個“水”字。必須把護水治水興水作為頭等大事,以最有力的措施護水,以最嚴格的管理治水。
“發展港口經濟、特色產業、生態旅遊、綠色工業等生態友好型產業,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將生態優勢、自然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讓一江清水永續利用。”孫政才說。
重慶市規定,嚴禁在長江幹流及主要支流岸線5公里範圍內新布局工業園區。近年來,重慶市還建設長江防護林建設,治理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嚴格重要河道岸線保護,長江兩岸森林覆蓋率達到49%。
數據顯示,近年來重慶市共完成256家重汙染企業環保搬遷,主城區基本實現無鋼鐵廠、燃煤電廠、化工廠、燃煤鍋爐和水泥廠。
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重慶市主城區空氣質量達標天數301天,比2015年和2013年分別增加9天和95天;PM2.5年均濃度比2015和2013年分別下降5.3%和22.9%。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穩定保持III類,出境斷面水質總體優於入境斷面。
有機關將上級文件“一發了之”
第一財經記者從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了解到,重慶市也存在“環境保護壓力逐級衰減”的現象。
督察組12日公布的督察意見說,重慶巿雖然建立相對完善的環保責任體系和落實機制,但考核執行不夠到位、責任追究力度不足,環保壓力存在逐級衰減現象,部分地區和部門環境保護責任落實不到位。
督察發現,重慶市在2015年度綜合考核中,環境保護五大行動達標率、主要汙染物削減達標率考核結果出現31個區縣得分幾近相同情況,難以體現工作差距。2013年以來,重慶市沒有因為環保績效考核差而對黨政領導幹部采取組織處理的情況,督察組下沈督察的8個區(縣),7個未將環保考核結果作為幹部選拔任用的依據。
“重慶市南川區在2015年度綜合考核中,環保實績排名在城市發展新區倒數第一。”督查意見說,但這仍沒有引起南川區委、區政府的足夠重視。在重慶市研究部署水汙染防治後,沒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加強落實,僅以區政府辦公室名義將《重慶市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一發了之,既沒有就落實情況開展檢查,也未對有關部門和鄉鎮進行督辦。
另外,重慶市長壽區環保目標考核也流於形式,在2015年年度考核中,該區61個區級部門有57個環保實績得分相同,使得考核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區政府在未經環評情況下違規審批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晏家組團和八顆組團控制性詳規;全區禁養區內54家畜禽養殖場未按計劃於2016年底前關閉搬遷,列為重點汙染源的217家養殖場環評和環保“三同時”執行率低。
督察意見稱,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沒有依據職責對城鎮汙水管網建設進行安排部署和監督考核,導致“十二五”期間全市汙水管網建設整體滯後。
因配套管網建設滯後,2013年建成的蔡家汙水處理廠直至2016年10月才投運,運行負荷不到30%。九曲河汙水處理廠運行負荷僅25%,服務區域內大量生活汙水直排。重慶市農業委員會畜禽養殖汙染治理不力,全市近10萬家養殖場(戶)中大部分未納入整治計劃,560多家規模化養殖場中1/3汙染治理設施不配套,每年有約2800萬噸畜禽糞尿沒有得到綜合處理。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此次督察期間,重慶巿對相關行政人員問責的人數,在第二批督察的7省(市)中是最少的,只有2個單位和40人。
“我們也註意到這個情況,曾向重慶市提出過。”督察組有關人員對記者說。
第一財經記者拿到的更詳細的統計數據顯示,重慶市此次問責的2個單位均為政府部門,問責個人的40人中,紀律處分8人(政府及相關部門7人,村社幹部1人),組織調整1人(為國有企業人員),誡勉談話23人(其中政府及相關部門10人、事業單位6人、國有企業5人、村社幹部2人),通報批評5人(均為政府及相關部門人員),免職3人(公務員1人,事業人員2人)。
被問責的40人中,政府部門中涉及環保系統人員7人,非環保系統人員24人;企業及其他人員9人。被追查事由多數為環境監管不到位、接到環保督辦單時存在推諉行為、工作失職等。
某水文站盤踞飲用水源地不搬遷
督察組介紹,重慶市在水環境保護方面,仍存在重幹流輕支流、重城市輕農村、重岸上輕水上等問題。
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重慶市15.8%的監測斷面未達到水域功能要求,臨江河茨壩和朱楊溪、龍溪河普順、石橋河老娃洞、大陸溪河四明水廠等斷面水質同比2015年下降。
列入《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2011-2015年)》的54座城市汙水處理廠中有39座未按期建成,敏感區域內城巿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作進展遲緩,22個遠郊區(縣)沒有建設汙水處理汙泥無害化處置設施。
“重慶有60個工業園區,此次督察前汙水處理廠不到50個,目前已經有55個。新建的汙水處理廠正在調試。鄉鎮汙水處理廠也已建了1300多座。”11日晚,重慶市環保局水汙染防治處處長劉明君對記者說。
12日上午,第一財經記者在重慶市巴南區麻柳汙水處理廠看到,該廠廠房和汙水設施已建完,辦公樓門窗上的保護膜還沒有撕掉。巴南區環保局副局長羅淋告訴記者,“這個汙水處理廠已與園區7家企業簽訂了協議,每天可處理5000噸工業汙水。”麻柳沿江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安全環保部部長鮮思淑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汙水處理廠正在進行通水調試,已處於備用狀態。”
重慶市巴南區麻柳汙水處理廠剛建成,正在進行通水調試。攝影/章軻
督察組介紹,目前重慶巿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存在約2萬噸/年的缺口,部分企業存在危廢積壓情況。尚有11個區(縣)醫療廢物集中無害化處置未實現鎮級全覆蓋。
此外,重慶市2008年以前建設的46個垃圾填埋場未按國家規定建成投用滲濾液處理設施。目前垃圾滲濾液只能由城巿汙水處理廠違規處理,不僅對汙水處理廠穩定運行產生較大沖擊,而且帶來環境風險隱患。現場抽查發現,豐都縣北岸汙水處理廠因處理垃圾滲濾液導致生化系統不穩定,運行情況不佳,出水時有超標,僅2016年3月就有6萬噸汙水超標排放。
督察組介紹,重慶市航運汙染防治還不到位,目前僅主城區及沿長江幹流的有關區縣具備水上接收船舶汙水能力。部分港口碼頭船舶汙染防治設施不到位,汙水直接排入長江。
張寶順在反饋會上說,重慶巿有24個工業園區位於長江、嘉陵江和烏江沿岸,其中長壽、萬州和涪陵等3個重點化工園區部分企業位於沿江1公里範圍內,98家規模以上化工企業沿長江布局,62家危化品生產企業未進入工業園區,存在一定的環境風險。
重慶巿有24個工業園區位於長江、嘉陵江和烏江沿岸。攝影/章軻
另外,部分工礦企業渣場存在環境安全隱患。秀山縣18家電解錳企業錳渣場均無防滲系統,重慶龍璋紙業有限公司龍泉分公司白泥渣場滲漏液未經處理直排小安溪河。
督察還發現,重慶市自然生態和飲用水水源保護有待加強。截至2015年,重慶市礦山占地面積132.2平方公里,其中歷史遺留礦山占地約110平方公里,但礦山複墾率僅4.6%。國家下達的三峽後續規劃575個生態環保項目中,有131個尚未完成。其中,中央投資8個濕地保護工程共計6960萬元,但地方配套投資4123萬元中,僅到位100萬元。
“另外,重慶市有16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未采取隔離措施,12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存在碼頭等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項目。”督察意見說。
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對於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駐重慶的各部委下屬機構重視程度不一。交通運輸部所屬重慶巴南海事處海事躉船位於巴南長江魚洞水廠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前些年,重慶市政府要求其整改,做到汙染物不下水。後來提高標準,2016年7月明確要求其搬遷,加上第二批環保督察的推動,該海事躉船於去年12月遷出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
“原來位於江北區飲用水水源地的常青藤77號躉船、水上消防支隊相國寺中隊躉船、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躉船、市環境衛生管理局環衛躉船等都搬了,但長江上遊水文資源勘測局工作躉船就是一直不搬。”重慶市江北區交通委員會主任董曉雲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該水文躉船(寸灘水文站)位於重慶市江北區長江東渝水廠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上級單位是長江委,再往上是水利部。董曉雲和江北區環保局局長郭利娟告訴記者,去年以來,相關部門多次協調,甚至還在躉船上張貼了搬遷通告,但都沒有結果。
12日中午,第一財經記者在江北區寸灘水文站的長江畔看到,水文躉船就停在長江邊上,有人員在活動。
位於重慶市江北區長江東渝水廠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的水文躉船。攝影/章軻
在水文躉船上,長江上遊水文局安全總監督汪康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寸灘水文站建於1939年,是為研究嘉陵江匯入長江後的水情變化規律和認識河流水文特性而建立的,為長江流域規劃、防汛抗旱、水資源開發、水環境保護、泥沙研究等提供資料依據,也為滿足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調度及工業、農業、國防及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積累基本資料,是長江上遊重要的國家基本水文站。
汪康給記者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水文信息必須在20分鐘內到達長江防總,30分鐘內到達國家防總,若躉船遷離現位置將難以滿足防汛的時效性要求。另外,東渝水廠規劃時未考慮已經存在幾十年的寸灘水文報斷面及躉船,建議東渝水廠遷移取水口。”
重慶市及巴南區此前曾發文要求,全面清查飲用水源保護區內各項環保措施落實情況,特別是飲用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設項目取締關閉情況以及保護區內工業、養殖、船舶、生活等汙染源整治情況,確保飲用水源安全,水質達標率100%。
根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相關規定,在一級保護區內,不應存在與供水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工業排汙口和生活排汙口,以及畜禽養殖、網箱養殖和旅遊設施,也禁止新增農業種植和經濟林。飲用水源保護區一經劃定,必須依法實施保護。
12日下午,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要求重慶市準確把握在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大局和長江經濟帶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整體謀劃、系統施策,切實解決當前存在的各類環境問題。抓緊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在30個工作日內報送國務院。
4月11日,航拍重慶。攝影/章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