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專利大國”老躺著積灰?換個姿勢變中小企業研發捷徑

一直被詬病的中國專利利用率的窘境,正在悄悄地改變。

中國已然是“專利大國”。2016年,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首次突破100萬件,是世界上第三個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百萬件的國家。然而,在持續爆發性增長的背後,不少專利或躺在實驗室,或被用來炒作身價,並未切實創造經濟效益。

“去年我們買了專利,今年也買了,前後花去450萬元,用於開發我們的APP。”近日,廣州的小賣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小賣科技”)負責人周誠梁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

小賣科技正在研發一個創新社交的APP“走臉Facelike”,迫切需要用到一些熱門的技術,購買的專利包括增強現實(AR)技術和人臉識別技術等。

“不是說我們不能研發,而是企業要在正確的方向上努力,這一點很重要,不能走太多的彎路。” 周誠梁笑著說。在他看來,購買專利是條捷徑,對他們技術的進一步研發和應用起到了指引性的作用。

對於一家中小企業來說,掏數百萬元購買專利可謂大手筆之作,並不多見。不過,在一波波政策的春風和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增強的環境下,知識產權尤其是專利的交易猶如春天悄悄鉆出來的嫩芽,迅速成長。與此同時,專利交易中的“水分”也在逐步被抽出,不少企業購買專利是為了解決技術瓶頸,壯大企業實力。

知識產權交易暴增

周誠梁補充道:“如果我們純粹是自己研發的話,那麽摸索性就太強了,現在包括人力成本在內的各項成本都很高,一旦技術研發走了彎路,反而會耗費更多的資金。而且,我們在購買專利之後,還會對它進行完善,將它變得更好。”

盡管像周誠梁這樣購買專利的例子不太多,但是中國的知識產權交易正在穩步增加。據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數據,中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明顯,技術市場交易規模和質量大幅提升。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國共登記技術合同320437項,成交金額11406.98億元,同比增長4.33%和15.97%。

中國的專利成果持續爆發性增長。圖為2014年,揚州大學建築工程學院的一項大學生研究成果“抗震樓梯”獲得國家專利。

官方數據的背後,是不少知識產權交易服務企業交易量或交易額的大幅上漲。專利是知識產權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板塊。專利交易一般包括專利權轉讓、技術轉移等。

廣東一家知識產權交易平臺高航網CEO楊雄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的采訪時表示,他們的客戶定位是中小型企業。2016年他們在線平臺的專利交易量約6000件,與前一年相比增加了近1倍。

無獨有偶。根據廣東另一家知識產權在線交易平臺匯桔網提供給第一財經記者的數據,2016年匯桔網專利技術交易額達35億元,占整個平臺交易額近七成,是2015年的5倍。

匯桔網的前身主要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的基礎服務,包括專利、商標和科技項目的申請等。2013年,匯桔網聯合創始人鄭自群和他的合夥人開始轉型,涉及知識產權的全產業鏈服務,並成立了匯桔網,新增了知識產權交易、技術轉移等服務。

這一時間點值得關註。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公開的資料發現,相當一批在線知識產權交易平臺是在2008年後湧現出來的,尤其是在2013年左右。

當時,世界經濟處在金融危機後的下行周期中,國內企業的出口受到制約,低端出口企業難以存活,競爭中的企業迫切需要引進先進技術,來幫助轉型升級。

鄭自群回憶起匯桔網轉型的動機:“那個時候,我們發現了企業購買專利、技術的強烈願望,所以決定增加專利技術交易這個服務,從基礎服務拓展到全產業鏈。此外,結合互聯網平臺以及大數據技術,在匯桔網的平臺上匯聚大量交易雙方的資源。”

與此同時,國家陸續出臺的知識產權政策,在增強了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之余,也刺激了企業的買賣需求。

其中,早在2008年,國務院就發布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明確到202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較高的國家,5年內自主知識產權水平大幅度提高,運用知識產權的效果明顯增強,知識產權保護狀況明顯改善。2013年,正是此綱要設定的5年發展期。

在2016年,中央層面關於鼓勵產業創新和知識產權發展的政策密集出臺。去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隨後的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其中明確要求“加快建設大型共用實驗裝置、數據資源、生物資源、知識和專利信息服務等科技基礎條件平臺”;7月,《“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印發,設定了到2020年“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12件”等目標。

交易中價值含量高的占多數?

不過,知識產權交易雖然越來越頻繁,但是專利是否用在了生產上,外界不乏質疑。

廣東知識產權保護協會秘書長陳勝傑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企業購買專利是否為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見仁見智,不排除也有其他因素的推動作用,比如高新技術企業申報。”

他的分析道出了一部分現實。

在中國,專利被賦予了太多的東西,不少企業申請或購買專利的目的並不純粹。對於企業來說,有專利在手,有助於申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擡升身價,乃至可以獲得政府補貼。

鄭自群並不諱言這個問題。但據他介紹,在匯桔網去年35億元的專利技術交易額中,價值含量不高以及購買專利用在不當用途上的,占比並不高。“我們平臺上一個專利交易的金額少的是幾萬元,多的要幾百萬元。其中,從幾十萬元到幾百萬元這類交易占了我們交易額的一半以上。”

他進一步解釋:“一般最便宜的專利可能就幾千元,這種專利一般沒什麽價值含量。貴的就難說了,全球最貴的專利高達幾十億美元,中國最貴的也高達幾千萬元了。”

專利的商業價值可以從侵權官司的判決金額中窺見一斑。去年12月,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一審認定,被告恒寶股份有限公司侵犯原告北京握奇數據系統有限公司發明專利,判決恒寶公司賠償握奇公司經濟損失4900萬元,以及合理支出律師費100萬元。這是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建院以來作出的最高金額賠償判決。

“一般來說,超過10萬元的專利就是比較有技術價值的,有產業化落地的基礎。如果是為了擡高企業身價或是為了申報政府補助,買個幾千或幾萬元的專利就能‘搞定’了。” 鄭自群補充說。

大企業盤活閑置專利資源

雖然知識產權交易正在悄然興起,但是該領域尚處於起步階段。

陳勝傑介紹,全國的知識產權交易平臺雖然有不少,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家在行業有明顯的影響力。

這樣一個市場競爭還遠未達到白熱化的藍海市場,給交易平臺提供了快速發展的機遇。不過目前的一個現實是,中小企業大多還是著力於自主創新和自行申報專利,購買大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專利並不普遍,大企業和科研院所也並沒有太大的意願將專利賣給中小企業。

對於這些知識產權交易平臺而言,更多的精力還得花在推動市場認知上,力爭匯聚更多的買方和賣方的資源。

然而,他們在推廣時一個經常被問及的問題是“大企業為什麽會願意把知識產權放在交易平臺上售賣”,話里自然的邏輯是:如果是核心技術,就不怕引起同行的抄襲麽?如果是邊緣技術,會有客戶購買麽?

問題很犀利。深圳一家大型通信企業的相關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笑著解釋:“大企業不可能把核心的技術拿出來賣,拿的是邊邊角角的技術和以前研發的技術,但是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就是個寶了。”

國家電網、華為 、中石化、中興通訊、京東方、騰訊、格力電器、中石油、聯想和上海華虹宏力半導體位列2016年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前十強。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那麽,以前研發的先進技術為什麽會拿出來交易?他說:“企業在發展初期的時候,還沒有明確以後會往哪個方向走,就可能橫跨多個領域同時研發。等企業的發展到了後期,它們可能就用不上之前研發的部分專利了。雖然這些技術對這些企業而言不重要,但是對行業而言還是很先進的。”

而且對於大企業來說,拿專利出來交易也是盤活閑置專利資源的方式。如果不盤活變現,大企業每年都要額外交付不菲的專利維持費用。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一項專利從申請到授權發證的費用為前期費用,從授權發證到專利保護結束為後期的維持費用。一個發明專利的維持費用,每年要兩三千元到五六千元不等;而大企業一年可能有數千個發明專利,每年僅維持費用算下來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8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