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氣候變暖放大全球環境風險 致GDP年均損失1%-3%

“氣候變暖放大全球環境風險。”4月6日,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表示,氣候變暖不僅對全球生態環境帶來影響,更利於霧霾的形成,從經濟指標來看,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

在當日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等主辦的“2016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發布會上,巢清塵說,由於經濟發展總量不斷增長,實際上造成的損失也在不斷增長。

但她同時表示,因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占全國GDP的比例正在呈不斷減少的趨勢。“上個世紀平均是3%-6%的損失率,到了本世紀基本上降到1%-3%。”這說明如果很好地控制氣候風險,應該有能力來適應氣候變化,減輕損失。

“2016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發布會現場。攝影/章軻

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危機和嚴峻挑戰,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公報,確認2016年成為自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熱年”,刷新2015年創下的最熱記錄。同時2016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溫度再創新高,突破400ppm的警示線。

巢清塵表示,“氣候變暖放大了自然和社會經濟系統目前面臨的風險,並產生各種新的風險,帶來更多的極端天氣。同時氣溫升高造成我國華北地區靜穩天氣增多,加劇了重汙染天氣的頻發。”

2016年秋冬季節,除中國之外,歐洲的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亞洲的印度、伊朗、印度尼西亞等全球多個國家的城市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霧霾天氣。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最新報告,全球92%的人口生活在空氣質量低於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安全標準地區。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柴發合介紹,2013年以來,特別是近兩年是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力度最大,並且是取得的成效和變化最大的幾年。比如長三角、珠三角,特別是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得到改善。2016年,京津冀年均PM2.5濃度比2013年下降了33%。長三角和珠三角分別下降了30%和31%。實際上,整體環境質量處在一個改善的通道之中。

“但是為什麽我們還感覺改善不夠?就是重汙染頻發現象還沒有徹底治理。以北京為例,確實是藍天越來越多,但是重汙染的時候,特別是到采暖季,這種情況還沒有避免。”柴發合說。

柴發合認為,對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還是要有信心。同時也要耐心,要認識到解決這個問題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只有真正的做到汙染物排放和GDP的發展相脫鉤,環境質量才能得到一步一步的改善。” 柴發合說,“大氣汙染是一個長期形成的過程,治理空氣汙染,破解霧霾難題,需要打持久戰和攻堅戰。”

發布會上,環境保護部環境發展中心主任任勇表示,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全球關註的熱點話題。如何在世界經濟面臨重大轉型的時期,解決資源環境的壓力,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議題。

美國環保協會中國項目負責人張建宇也表示:“盡管目前美國的能源氣候新政可能給清潔能源發展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但綠色清潔能源發展的大局已定,勢不可擋。”

“雖然全球環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國際社會共同應對環境問題的決心更加明朗,綠色發展已成為世界越來越多國家發展的共識。”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賈峰說。

6日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為:《巴黎氣候協定》正式生效;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關註綠色可持續發展;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引領可持續發展;空氣汙染侵擾全球多個國家;全球就HFCs提出減排要求,推動保護臭氧層和減緩氣候變化協同應對;美國《清潔電力計劃》懸而未決,新一屆政府環保立場恐有變;中國共產黨力推生態文明,成為全球最具環保意識政黨;中國出臺多項重磅環保新政,迎來環保制度大變革時代;英國重啟大規模核電建設,用清潔能源應對氣候變化;2016年成為史上“最熱年”,氣候變化帶來更多的極端天氣變化等。

這些熱點涵蓋了2016年度全球環境領域最熱的話題,涉及與環境相關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若幹重要領域,包括了氣候變化、空氣汙染(霧霾)、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清潔能源等諸多關鍵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4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