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銳退貨:一個危險的信號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51692&time=2011-04-23&cl=115&page=all

中國風機行業的領軍企業在四年高增長後,正陷入現金流捉襟見肘的窘迫期。華銳是代表,退貨是開始
財新《新世紀》 見習記者 王小聰

 

  投資於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企業美國超導(Nasdaq:AMSC)股票的投資者也許沒有料到,其手中的美國超導股票會因大洋彼岸的一家中國公司而一夜之間縮水40%。

  4月5日,美國能源設備製造商超導公司(下稱美國超導)發佈公告稱,3月31日,其最大的客戶中國華銳風電(601558.SH)拒收美國超導公司貨物,這些1.5兆瓦和3兆瓦風機核心電控組件原定於3月交付。

  同時華銳還將對部分合同延期付款,這些合同大約價值5600萬美元。美國超導隨即將2010財年的營收預期從4.4億美元下調至3.55億美元。

  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超導有四分之三出貨量銷往華銳風電。美國超導股價由此大跌。

  隨後的4月12日,一家名為Izard Nobel LLP的律師事務所代表部分投資者在馬薩諸塞州,向美國超導發起了集體訴訟,指責美國超導一直沒有及時披露其與華銳的供貨細節。

  作為中國風電市場龍頭企業的華銳風電,甘冒打破良好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大不韙,拒收合同貨品,絕非尋常之舉。

  大洋彼岸的這場官司,折射出中國風電行業步入下坡路的現實。以華銳為代表,中國風機行業的領軍企業紛紛陷入現金流捉襟見肘的窘迫期。

存貨多了,現金少了

  華銳風電高級副總裁陶剛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華銳和美國超導目前仍處於正常的履約狀態,雙方就拒收一事需要繼續溝通。

  但市場分析人士不這麼看。中金公司4月初發佈報告稱,美國超導是華銳重要的合作夥伴,「華銳風電推遲付款凸現出其現金流狀況惡化,這可能是由於 風電運營商延期付款所致。華銳風電公佈的2010年業績顯示:儘管向供貨商推遲付款,但其經營性現金流仍為人民幣負10億元,為四年來最差。」

  華銳風電剛剛登頂全球風機市場佔有率第二,其最新發佈的2010年年報顯示:2010年營業收入達到人民幣203億元,利潤達到31.7億元,這兩項業績都比2009年增長了48%。

  然而這代表的是過去,如今風機市場的整體表現不容樂觀。據中國風能協會統計,對比同期中國風機市場的增長率,2010年中國(不包括台灣地區)新增安裝風電機組12904台,裝機容量18927.99MW,年同比增長37.1%。

  這個增長率並不低,但放在中國風機市場連續四年翻倍增長的背景之下,增速的驟降讓人感到一絲寒意。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中國風機市場老大的華銳,雖然保持了收入和利潤的增長,現金流卻遭遇挑戰。中金公司指出,華銳2010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 流量淨額是負10億元,而2009年這一數字是正的13.8億元,也就是說,一年之間,華銳的經營性現金流下降了173.6%。

  一位長期跟蹤風電行業的分析員對財新《新世紀》記者分析稱,「華銳這麼大的負現金流,一半來自應收賬款,一半來自存貨。」

  從年報數據來算,華銳2010年存貨周轉率為1.69次/年,應收賬款周轉率為3.15次/年。而根據中信證券的統計,華銳2007年的存貨周轉率為4.23次/年,應收賬款周轉率為8.18次/年。三年間,這兩項重要的財務指標直線惡化。這是需要投資者警惕的信號。

  對此,華銳風電高級副總裁陶剛表示,存貨激增是華銳出於戰略準備的一種安排。

  他解釋說,華銳存貨變化主要來自於甘肅酒泉的一個3兆瓦產品線。華銳對該示範項目承擔60%的供貨任務,因為新機型的生產和調試週期比較長,為確保履約能力,華銳提前準備了100多台3兆瓦的機組以及幾台5兆瓦機組,單這一項就使華銳2010年存貨量增加20多億元。

  2010年華銳中標384兆瓦(採用3兆瓦陸地風電機組)和45兆瓦(採用5兆瓦陸地風電機組)的甘肅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示範項目。

  陶剛稱,對示範性的大項目或新機型,提前準備大量庫存是華銳一貫的市場策略,即以強大的供貨能力提高市場競爭力。他舉例說,華銳能拿到中國第一個海上風電示範項目——上海東海大橋10萬千瓦海上風電示範項目,就因為事先在設計、零部件採購和測試上早有準備。

  但陶剛的這一解釋並不能讓業界完全釋疑。2010年華銳存貨年末餘額為人民幣112億元,比年初餘額增加43%。華銳在年報中承認,主要原因是銷售規模擴大,公司原材料和半成品儲備增加。

  一位熟悉風電行業的業內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分析說,存貨一般分為產成品和半成品,如果存貨中大量存在半成品,問題就比較大。因為產成品可以很快交付,半成品卻不能。另外如果市場不景氣,客戶要求延遲交貨的話,大量半成品會長期佔用資金,進而影響現金流量。

  過去數年來,風機市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客戶搶著下訂單。風機廠商在計算訂單時,一般習慣於將中標數與中標並簽訂合同的兩類訂單都計算在內。然而,只有後一種情況,即簽訂合同後,風機廠才能收到預收款。

  2010年,華銳手中可能握有大量中標但未簽合同的訂單,而這些訂單是收不到任何預收款的,在目前風電項目核准難度加大的情況下,如果華銳已備貨生產,那麼資金自然被大量長期佔用在存貨上。

付款方式漸變

  無獨有偶,中國風機行業另一領軍企業金風科技(002202.SZ/02208.HK)最新年報中也有同樣的問題:2010年金風科技在營業收 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63.8%和40.5%的情況下,經營性現金流卻從2009年的13億元迅速下降到1.8億元,下降幅度達到86%。

  一位曾在金風科技任職的專業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擔心,「這個行業很看重訂單數和預收貨款是否匹配。」

  據他所知,金風科技和華銳2010年拿到的風電項目訂單很多,風機廠與風場開發商過去的付款方式為:簽單時,風場開發商向風機廠支付貨款的10%,投料時付30%,交貨時再付40%,最後安裝調試後結清尾款。所以訂單數和預收貨款應保持一定比例的對應關係。

  但是上述風電行業人士發現,金風科技和華銳2010年預收貨款都下降得很厲害。究其原因,除了訂單數不能真實反映供貨合同簽訂量,很大程度上是風場開發商紛紛延遲付款所致。

  另一位風電行業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現在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這個行規已經慢慢被打破,開發商要求延後支付30%的投料款。一些小廠商先開始鬆口,而後蔓延到大廠。」

  為什麼行規逐漸向開發商一側傾斜?從這幾年風機市場的變化可以窺見端倪。前幾年風機行業風光無限,利潤率很高,吸引了很多企業來做利潤率最高的風機整機裝配。經過幾年發展,風機行業的產能已經遠遠超出本年度實際的裝機量,風電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日益突出。

  華銳風電的一位內部人士回憶起2007-2008年市場盛況時說,那時華銳的風機供不應求,許多客戶直接將車開到廠門口等著拉貨,通常會預先支 付貨款,或者迅速結款。但情況在2009年開始慢慢變化,到了2010年,則完全變成了買方市場。他承認,市場環境的變化對風機企業的收款有影響。

  一位來自五大發電公司下屬風場的業內人士也證實了這種說法,「2008年我們招標時,一千瓦機組大概是5000到6000元人民幣,現在不到4000元。風機廠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所以開發商這邊肯定要壓一點款。」

   同時,國家信貸政策的收緊也對風場開發商加了一道緊箍咒。上述風場人士介紹說,以華能集團為例,以前華能的風電項目可以在基準利率上打九折拿到銀行長期貸 款。因為風電是國家扶持發展的項目,而且不受燃料成本上漲影響,銀行認為風電項目的償債能力要優於火電。但是在國家信貸緊縮的大背景下,華能的風電項目現 在得按基準利率或在基準利率上加0.05才能拿到銀行貸款。

  陶剛也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利率提高,很多企業都很缺錢,也影響到了企業的一大批客戶。

  「這是一種連鎖反應,如果我們的客戶資金鏈緊張,那它們與華銳結款的週期也會相對拉長。」陶剛說,結算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以前是現款結算,如今 結款方式常常是組合式的,比如是現款與承兌、與融資租賃等方式的結合。這無形中又拉大風機廠現金回籠的週期,造成應收賬款周轉率的下降。

「今年的日子都不好過」

  中國風機市場上的風機廠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包括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和東方電氣(600875.SH),2010年三家加起來的市場份額超過57%。再加上排名前20位、稱為「第二梯隊」的風機廠,這23家企業在2010年貢獻了高達98%的市場佔有率。

  而全國風機廠據估計有80多家,那些排名靠後,被稱為「第三梯隊」的廠家幾乎不能量產,或是仍處於研發階段。在國產風機千瓦價格已降到人民幣3400、3500元時,這些還未實現規模化經營的小廠生存壓力可想而知。

  明陽風電首席運營官郝義國今年4月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未來三年可能是風電行業洗牌的時候,「目前很多風機廠報價每千瓦3500元,據我所知一些小的風機廠,其採購成本就超過每千瓦5000元」。

  對於目前風機市場的生態環境,陶剛引用了一個經濟學經典理論來詮釋。他稱,競爭初期,廠商肯定會享受一段超額利潤率;後來大家都來幹,利潤率就 降到行業平均利潤。市場總有非理性成分,所以必將從充分競爭發展到過度競爭,然後開始行業洗牌,最終又回到正常利潤率。「我覺得我們風機行業正處於從充分 競爭到過度競爭這個階段。」

  洗牌已經悄然開始。2009年進入風電研發領域的哈空調(600202.SH),今年1月28日發佈公告宣佈,將停止目前的風機研發活動,撤出風機市場。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行業洗牌已經開始了,只不過最終誰出去、誰不出去還不太明確。」

  一方面是風機行業洗牌趨向初現,另一方面風電上網瓶頸難破。今年2月24日甘肅酒泉發生的風機脫網事故,引起電監會高度重視。電監會近日發佈了 《風電、光伏發電情況監管報告》,提出風電發展的幾大問題。電監會認為,中國部分地區存在大規模風電難以消納、電網建設跟不上風場建設速度等問題。

  同時,國家能源局正研究制定規範風電項目審批制度的管理辦法。據五大電力公司內部人士介紹,裝機容量在5萬千瓦以下的風電項目,以前一直由地方政府核准。

  為了項目盡快上馬,很多地方出現了大量4.95萬千瓦或4.93萬千瓦項目的現象,「哪怕本來是15萬千瓦的項目,也可以做成三個4.95或4.93的項目去申報。」

  目前正在制定中的管理辦法重新規定,地方政府在核准裝機容量在5萬千瓦以下風電項目之前,必須拿到國家能源局的覆函,否則不予通過。

  電監會和國家能源局的種種措施顯示,新增風電場項目今年將很難高速增長,多家券商分析機構也紛紛下調2011年風機市場增長率,預計增長率將與2010年持平或者略有降低。

   一位風電行業的投資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今年的日子都不好過。」包括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在內的海外大投行都在唱空金風科技等中國風機領軍企業。 從國際範圍來看,美國和歐洲的風機市場近幾年亦表現疲軟。不過這位投資人士同時認為,現在也是資金進入風電市場的好時機,低價進入後可以靜待市場的整合, 等並網問題、風電輸送問題得到解決後,中國風機市場有望再現曙光。

  本刊記者蒲俊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