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明的意思,無非是表達了一下爆紅的年輕演員拿了那麽多錢,應該遵守職業道德、好好演出。(東方IC/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陳道明最近因為一段訪談又火了。媒體對該次訪談的報道,多冠以“陳道明怒懟小鮮肉”之類的標題。實際上,陳道明無非是表達了一下爆紅的年輕演員拿了那麽多錢,應該遵守職業道德、好好演出的意思。
近來,對演藝圈“小鮮肉”正好有諸多負面評論,比如某熱播劇男女一號在劇中多是“摳圖”演出,與劇組基本沒有對手戲。比如某編劇怒評“98%小鮮肉不敬業”,一出戲三十多個替身啦,出演配角的老演員與主演的替身飆戲啦,小鮮肉在演出時臺詞念不下便報數字等等亂象。陳道明的點評,又給這個近來熱議的話題添了一把火。
本來,年輕靚麗,人氣高的演員,在出演影視劇時,網傳可以拿到數千萬甚至更高的片酬。這個普通人看來的天價酬勞,與小鮮肉們乏善可陳的演技比起來,似乎不大相稱。如今還發現,小鮮肉們不但不用演技好,連基本的拍攝工作,也有替身、摳圖、綠幕等代勞。非粉絲的吃瓜群眾自然表示看不懂了。
不過,對演出質量不敏感、只對演出對象敏感的龐大粉絲群體,願意為這種劇掏錢才是真正的問題。小鮮肉們只要在影視劇的主角名單中出現,即便演技欠火候,也可以讓劇集收視率火爆,讓劇集的投資人賺錢。對制片方來說,何樂而不為?何必壓著小鮮肉要演技?制片方在小鮮肉身上舍得花真金白銀而不要求演技,自然是如此這般才能保證收益最大化。
實際中,上文提到的摳圖、用替身等問題,也往往是制片方為了省些錢,減少占用男女主角檔期的便宜法門;既然粉絲觀眾不做要求,讓制片方為情懷燒錢就強人所難了。所以,單單加強演員的職業道德,又或者讓制片方提高點藝術品位,恐怕很難解決問題。
舉個例子。比如中國人會吃,而餐飲業由於開放度高,競爭也最激烈。一所餐廳要打出名頭多賺錢,收費比人貴些還要顧客盈門,可不容易。不但環境要幹凈,布置要有品位,菜品還要有特點,服務要好,食材要佳,出品還得色香味俱全。這樣的餐館,每個城市或多或少總有一些。要說這些餐館老板的職業道德如何高,也許是,但更主要的是,非如此,不能長期吸引顧客,不能在餐飲市場中賺到錢。菜難吃、臉難看的餐館,在挑剔的中國食客面前,只有倒閉一途。
但若有人在某地開餐館,竟發現即便菜炒得如何難吃,食材如何差勁,只要餐廳裝潢得好,顧客便能盈門。那此地開餐館的人,自然便只去投資餐廳裝潢,務求美輪美奐,而不去費心聘請好廚師,或費成本去采買好的食材了。這與其說是餐館老板的職業道德問題,不如說是食客的需求導向問題了。
影視劇集劇情無需燒腦或打動人,制作也不用精良,甚至也不必要求演員的演技,只要請對了明星,粉絲觀眾就能買賬。這樣的需求市場,自然產生這樣的影視劇產品。如果主演演技不過關,掏錢的觀眾便不買賬,恐怕用不了多久,老戲骨的片酬就變成天價了。
那麽是不是沒有觀眾喜歡看故事一流、制作精良的影視劇麽?倒也不是。各國出品的優秀劇集,在中國都有很龐大的觀眾基礎。這個需求市場,目前中國的制片人,往往似乎尚不舍得花大錢,冒著種種不確定性去開發。怎麽賺到這部分觀眾的錢,又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