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戲說中國式「大PE」(上)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11/xNMDAwMDIzMTYxNw.html

國人做企業和坐車一樣,喜歡「大」而不是「精」,看看滿大街跑的各類SUV就知道了。中國的PE基金自然也免不了俗。最近聽說好幾個 PE公司都成功募集成立了基金,規模都在20億到50億,實在是可喜可賀!這麼多錢在手,可不是那麼容易投得出去的,該怎樣來管理大規模的PE基金呢?

簡單說,中國目前有以下幾種「大PE」模式。

模式一:「大生產」模式

中 國的大多數PE從事的基本上都是上市前成長期企業投資,這類項目的平均單個項目投資額也就在幾千萬人民幣,這就意味著一個幾十億的基金要在2年內完成投 資,每年必須投資60個項目以上。這樣的投資速度靠傳統的PE基金運營模式是應付不了的。傳統PE基金運營模式是幾個合夥人,帶一些投資經理,每個投資項 目要經過至少2個月左右詳盡的盡職調查,對每個受資項目公司做很多投資後的增值服務。因此,中國新出現的「大PE」多數都採取了「大生產」的基金運營模 式。「大生產」模式的主要特點是

(1)遍佈全國的項目開發網絡:基本上已經覆蓋到二線城市,每個城市有2到3個項目經理,每天到政府和各類園區進行地毯式掃蕩。

(2)流水線式的投資流程:按投資流程來設置團隊和部門,各自分別負責項目開發、盡職調查、風險控制、投資執行、投後管理、基金融資等。

(3)龐大的團隊:由於(1)和(2)的原因,基金管理公司的人員必須設置很多,上百人的投資經理團隊現在已經出現好幾家了。

「大生產」模式的主要優點是能帶來足夠多的項目源,縮短每個項目的投資流程,從而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足夠多的投資數量。

「大 生產」模式的缺點也很突出,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對每個項目的評估和把握可能會打一些折扣。做私募股權投資,需要對一個項目的行業、技術、團隊、財務、 銷售、供應等等方面做動態的評估和分析,在這個過程裡面有一些是理性的,可以通過設置一些標準和流程來控制和管理,但也有很多是感性的判讀,是投資人根據 經驗、根據和企業家多次的交流和接觸、根據由心底而生的某種感覺來決定的,這種感性和經驗的判讀,往往需要非常資深的投資人來進行才比較靠譜,而不是由剛 剛工作了幾年的年輕投資經理們來完成。其次,如果一個項目的投資流程中被分割成幾塊分別由不同的團隊去完成,而不是由一個團隊從頭到尾完成,也會產生問 題。

第一,信息在傳遞的過程中會產生失真;第二,不同團隊有不同的利益訴求,自然會產生有差異的評估和判斷偏向;第三,會產生沒有團隊可以對項目的成功或 失敗負責的現象,因為前端的可以推給後端,後端也可以推前端。最後,這種「大生產」模式也決定了項目的投資後管理和增值必然被忽視。項目管理和增值也是需 要合夥人來牽頭的,因為需要經驗和資源,可是一個基金兩年下來,上百個項目在手,要多少個合夥人來管理?試想一下,一個項目每個月見一次面是必要的吧?管 十個項目每個月就要開十次這樣的會,開一次會算上路途平均一天時間是需要的,那基本上十天就去掉了。一個月就二十多個工作日,還要看新的項目,還要開各種 各樣的內部會議,哪還有精力去做項目的投後增值服務?

「大生產」模式的這些問題,必定帶來一定的投資風險,那為什麼還普遍被採用呢?這還是 由中國PE市場的特性決定的。中國的IPO審核發行環節重視企業的上市面而忽略企業的基本面,從而決定了PE基金在評估項目的時候都是按照發行審核的標準 來掌控。而發行審核對上市面的評估大多是可以標準化的,所以「大生產」的模式就被製造出來作為大基金的運營管理模式,這也成了典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大 PE」模式。在中國目前這樣的IPO大擴容時代,企業只要一上市,就「烏雞變鳳凰」,企業基本面的風險就被成功上市給掩蓋了,PE投資者也賺錢了,而且, 即使企業上市後出現業績下滑,二級市場的資本還會持續去投資這樣的企業,通過一些「概念」的魔術,使得虧損企業都可能有幾十億的市值。在這樣一個所謂的新 興資本市場裡,「投機」的賺錢,「投資」的被邊緣化,誰還會去堅守「價值」的理念呢?

然而,資本市場趨於理性和規範的一天終會到來,作為一個有理想的PE投資機構,即使短期採取了「大生產」的大基金模式,也必須考慮到底該用什麼樣的模式來管理一個龐大的PE機構才是可持續的。

(下篇見本版下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