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全國政協委員徐冠巨:加快建設中國“智慧供應鏈”系統工程

要提升制造業競爭力,供應鏈是一個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2017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建議,加快建設中國“智慧供應鏈”這一系統工程,推動中國供應鏈管理實現跨越式發展。

提升供應鏈管理效益明顯

供應鏈是連接供給與需求的橋梁和紐帶,直接影響著供給對需求的適應性。一個有效管理與高效協同的供應鏈,鏈條上的上下遊企業之間、企業和用戶之間,能夠高效便捷的分享信息、交換資源和生產調度,減少或消除供需失衡、生產波動、循環不暢、資源錯配等一系列問題,進而實現高效、低成本、精準服務的目標。

據咨詢公司埃森哲的研究,通過實施供應鏈管理,能夠降低運輸成本5%-15%,降低整個供應鏈運作費用10%-25%,縮短企業訂單處理周期35%,減少庫存10%-30%,縮短現金循環周期20%左右。

徐冠巨稱,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企業供應鏈管理水平還不高,企業生產什麽、為誰生產、向誰采購、生產多少、庫存多少等都是依靠經驗決策,容易導致供需錯配、庫存高企,浪費了資源,增加了成本。

具體來說,我國工業和流通企業流動資產年周轉率只有3次左右,主要發達國家普遍在10次以上;我國工業企業產品庫存率達到9.4%,發達國家不超過5%;我國歷年庫存占當年GDP的20%左右,發達國家一般為3%。

徐冠巨提到,如果能夠通過提升供應鏈管理,把工業企業產品庫存率降低4個百分點,當年即可減少3.6萬億資金的占用;把歷年庫存占當年GDP的比例降低10個百分點,則能盤活7.4萬億的社會資源,這將有力推動企業效益提升和國民經濟轉型升級。

“智慧供應鏈”迎來機遇

新世紀以來,制造業定制化、柔性化特征愈加明顯,更加依賴於供應鏈的協同,以至業內認為“真正的競爭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在“再工業化”的背景下,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升級供應鏈戰略,更加註重發揮政府和大型企業在組織協調、提高供應鏈完整性和協同性方面的作用。

徐冠巨稱,隨著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國家“互聯網+”戰略的實施,為建設“智慧供應鏈”推動中國供應鏈管理實現跨越式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

“智慧供應鏈”是結合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方法,在企業中、企業間及企業與用戶間構建的,實現供應鏈的智能化、網絡化和自動化的技術與管理綜合集成系統。

其優勢在於,依托信息技術和海量數據,為企業科學決策提供“數據驅動”,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政策依據,實現供需最佳匹配和資源精準投放。同時,智慧供應鏈通過全面集成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為把設計研發、商貿服務、物流配送、金融支付等生產性服務全面融入供應鏈環節、形成產業生態、系統服務中國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轉型升級,提供了基礎底座。

為加快建設中國“智慧供應鏈”這一系統工程,徐冠巨提出四條建議。

第一,高度重視供應鏈和供應鏈系統平臺對提振實體經濟的重要作用,把集成和提升供應鏈體系上升為國家戰略,把智慧供應鏈服務列為重點扶持產業,出臺專項規劃和系統性政策,引導、支持市場力量,共同探索實踐智慧供應鏈。

第二,培養支持一批平臺型智慧供應鏈服務龍頭企業,培育若幹全國性或行業性的大型智慧供應鏈系統平臺,組織形成供應鏈體系,實現供應鏈協調。當前,各行業中,物流企業貫穿供應鏈上下遊,向供應鏈服務轉型具有先天優勢,可以重點鼓勵具有平臺基礎和信息化優勢的物流企業加快延伸服務鏈條,提供供應鏈增值服務,率先向智慧供應鏈服務商轉型。

第三,打通智慧供應鏈主幹網絡。支持龍頭企業建設開放共享的供應鏈管理信息平臺,引導和推動供應鏈各節點主體向平臺集聚和信息共享,對已有的公共信息資源加快開放;對照城市物流中心規劃建設標準,整治分散的物流園區和倉儲設施,整合形成供應鏈的集成點和樞紐;加快推動公、鐵、水多式聯運,打通供應鏈主幹。

第四,鑒於智慧供應鏈平臺上具有巨大的創新空間,建議動態審視現有法規政策與創新業務的匹配度,避免舊體制成為新經濟的絆腳石。重點在貿易、金融、進出口、財稅、投資等方面及時改善和創新規制,支持智慧供應鏈平臺形成良性產業生態,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提供系統化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0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