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四大自貿區去年稅收破4000億 廣東互聯網稅收增長4.7倍

3月3日,國家稅務總局公布數據顯示,2016年,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四大自由貿易試驗區共實現稅收收入4090.55億元,遠遠高於全國同口徑稅收增速,成為中國經濟新增長極。

作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稅收收入增長情況更能反映自貿區的發展狀況。從國家稅務總局統計數據看,當前四大自貿區發展均呈現出發展速度快、產業結構好、創新能力強等特點,有力輻射和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四大自貿區的稅收收入主要來自於現代服務業(占比近9成),各個自貿區核心產業群有所側重。

比如,憑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上海自貿區大力發展金融業,行業稅收占區內稅收比重達43.3%。而在廣東自貿區,涵蓋企業管理、法律、咨詢、知識產權等內容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發展較為活躍,行業稅收占區內稅收比重達23.6%。

自貿區內的高端制造業稅收收入增速搶眼。

稅務總局數據顯示,自貿區內的汽車制造,船舶、航空航天等運輸設備制造,專用設備制造等三大行業稅收同比增長44%、42.8%和15%,分別高於全國平均增速34、48和15.5個百分點。四大自貿區制造業稅收同比增長33.2%,高於全國平均增速33.1個百分點,引領作用明顯。

而自貿區內的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為代表的“互聯網+”核心行業的稅收增速更是驚人。

去年,上述兩個行業的稅收同比增長65.8%、53.5%,遠高於全國平均增速。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前沿窗口,借助深圳軟件開發的優勢,廣東自貿區兩行業稅收同比增長4.7倍和3.9倍。

同時,自貿區的特色金融、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也成為不容忽視的增長亮點,兩個行業稅收同比增長66.7%和37%,體現了自貿區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和科技創新的重視。

通過開展制度創新、加快外資管理體制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等措施,自貿區已成為外資企業的重要集聚區。從稅收看,區內港澳臺和外商投資企業稅收合計占比達37%,同比增長13.6%,高於全國平均增速10.2個百分點。

其中,廣東和福建自貿區外向型經濟的力度有所加大。2016年,兩區港澳臺投資企業稅收同比增長90.3%和100.4%,正加速實現與港澳臺的協同發展。

為了適應自貿區發展需要,稅收制度也在不斷創新,便利辦稅的舉措也在更廣範圍內推廣。

比如,對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等資產重組行為確認的非貨幣性資產轉讓所得,以及股權獎勵所得應繳納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5年內可分期繳納等舉措出臺,降低了企業的資金壓力,幫助企業更好地發展。

廣州市南沙開發區地稅局在全國率先推出“自主有稅申報”,大膽創新取消“零申報”,由納稅人在發生納稅義務的時候自行申報納稅,構建自貿區稅收管理新模式。全區近萬戶納稅人無需進行“零申報”,大幅減輕了納稅人的負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0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