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深圳蛇口的一座工業廠房。當時29歲的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後鄭海榮,並未想到能在這里開啟人生的新篇章。
鄭海榮原本在美國從事超聲與醫學成像方面的研究,在接受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下稱“先進院”)面試後,選擇來到深圳。盡管“廠房里的先進院”讓他頗多猶豫,但是他想到這座經濟發達、對科技需求旺盛,並且敢於給青年人機會的城市試一試。
2016年是先進院創院十周年, 目前1283名員工中,有海外經歷的人才501人。
距離先進院約1公里的地方坐落著中國高教改革的試驗田——南方科技大學(下稱“南科大”),這里也是海外科研人才聚集的“寶地”。
先進院和南科大是深圳海歸人才聚集的縮影。自1990年開始,深圳引進海歸人才,目前已累計引進留學人員7萬余名,居北京、上海之後列全國第三位,其中有超過8000名是經中央“千人計劃”、深圳海外高層次人才等認定的高層次專業人才。
海歸為何青睞深圳?以先進院和南科大為例來看,開放創新的環境,科研經費大力投入、體制創新帶來的吸引力,以及產業資本和科研的強力互動是主要原因。
“老廠房”里的海歸研究者
鄭海榮很慶幸自己多年前的決定。他回國後和幾位同事一起承擔了“用於昆蟲/小動物微觀結構及仿生學研究的高分辨顯微CT研發”的中科院科研裝備研制項目,獲得中科院300萬元項目經費支持。這是先進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醫工所)成立後,第一個獲批的生物醫學儀器項目。
鄭海榮在先進院的平臺上迅速成長。2015年,他帶領團隊在國際上率先開展創新性超聲無創深腦神經調控技術與儀器研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科研儀器項目支持——全國僅五項。2016年初夏,鄭海榮被任命為先進院副院長。
像鄭海榮一樣帶著夢想,回到深圳發展的留學人員還有很多。南科大電子與電氣工程系主任陳意釩,是南科大最年輕的80後系主任。“吸引我的更多是它的理念,想要在創新人才培養上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他說,深圳的開放與包容,使得他的很多技術有可能比較快地服務於產業、服務於大眾,這在國外很難實現。
八年前,張鍵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從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回國,他們舉家要報到的地方就是先進院。
當時的先進院剛成立不久,聲望不大,吸引張鍵夫婦的是院長樊建平的一腔熱血和為他們描繪的定位“國際一流水平工業研究院”的願景。目前,先進院近四成的員工為海外人才,都是樊建平親率團隊,在海外一流高校、科研機構招聘而來的。
從數據上看,深圳在過去三年迎來留學人員歸國潮。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數據顯示,“海歸”連續三年增幅超過40%,2016年上半年深圳引進海歸4817人,同比增長50.91%,目前已累計引進留學人員7萬余名。留學人員從事領域主要在金融、計算機信息技術、制造業、教育等行業。
南科大人力資源部工作人員鄭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南科大全體教師357人,其中有90%來自海外,60%以上在全球排名前一百的高校工作學習過,20%已經是教授職位。隨著南科大在國內外聲望不斷增加,以及人才引進力度的增加,南科大吸引力度呈指數級增長,2014年,該校招收20位教職人員,收到了至少2000份來自海外的簡歷。
深圳迎來的海外留學人員歸國潮和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直接相關。中國對人才的吸引力越發增強,顯示出強大的“人才磁鐵”效應。如今出國與回國人數比例已從2006年的3.15∶1下降到2015年的1.28∶1,且呈現人才加速回流態勢。
作為一所新成立的大學,南科大充滿了創造創新的可能性,很多教授抱著為南科大“創系”的心願回到中國。南科大數學系主任夏誌宏,是美國西北大學終身教授、北京大學第一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他說,南科大為什麽吸引我?因為中國缺乏一個真正國際性的數學系,準確地說,我是來創系,而非創業。
南科大集結了許多像夏誌宏這樣的海外專家,比如環境學院院長鄭春苗,是著名水文地質學家,曾任美國亞拉巴馬大學地質科學系終身講席教授;力學與航空航天工程系主任單肖文是中組部“千人計劃”專家,還曾任微軟公司軟件設計師、美國Exa公司高級主管;生物系主任肖國芝曾以首席科學家身份主持多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R01等基金)和美國國防部的重要研究課題等。
“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好時代”
海外人才回歸的原因是多元的,吸引他們的除了中國展現的史無前例的機遇,還有很多具體的原因。對於科研投入的增加,就是其中之一。鄭重表示,南科大科研經費支持力度在海外排名很靠前。南科大到美國做宣講,發現南科大的科研經費投入超過很多美國大學。
第一財經記者拿到的一份南科大招聘手冊顯示,學校向聘任教師提供充足穩定的科研經費支持,可達300萬~600萬元人民幣。在生活方面,在深圳無自有住房的教師可在校內入住周轉房:教授可入住150平方米(三房兩廳)教師公寓;副教授和助理教授可入住100平方米(兩房兩廳)教師公寓。
相比其他大學,南科大作為一所新建大學沒有多少“包袱”,在人事制度方面,南科大向西方高校學習,采取準聘制度,六年非升即走,準聘期內雖然壓力比較大 ,但科研自然有動力,這樣的體系會讓晉升更公平。
深圳先進院能夠吸引到大量海外人才也有其“秘訣”。除了為一流人才配備一流設備和條件外,科研與產業化並重才是其中的大招。
作為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學三方共建的科研機構,先進院大膽創新,一方面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又要自身向市場“找飯吃”。
樊建平告訴第一財經,應用基礎研究與產業化開發能夠同時成功,是因為先進院沒有明顯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創新階段區分,沒有人為限制科技人員在創新鏈條中的角色定位,項目選擇以可預見的應用和重大效益前景為標準。科研人員有選擇研究方向和項目的自由,醉心於學術研究的人可以在前沿技術領域耕耘,而偏重於應用科研的人才,可以與產業界緊密結合,做出科研成果後迅速產業化。
37歲的劉嘉在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獲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學位。他在先進院帶領一支6人團隊,專門從事腦血管病相關腦血流動力學數學建模與分析的研究,同時和一些醫院、醫療企業建立合作,從企業和病人需求出發來進行醫療器械研發。
劉嘉覺得自己很幸運,來到先進院既可以跟蹤科技前沿做學術研究,又可以結合產業需求做產業。既可以了解醫生要什麽、病人要什麽,還能了解企業要什麽,站在各個維度來審視自己的科研工作,讓科研工作變得更有味道,這讓作為科研人員的人生顯得特別充實。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先進院本部發展方向是技術源頭,孵化出的幾大專業研究所和育成中心定位在技術產業化。同時,產業和資本緊密結合,先進院與社會資本合作,成立了5只投資基金,包括一只天使基金和四只風險投資基金。目前,先進院累計孵化企業502家,其中持股187家,總市值超過250億元。
2016年8月,先進院研究員喻學鋒及其團隊的黑磷系列產品制備及應用技術被上市公司湖北興發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0141.SH)看中,雙方成立合資企業——湖北中科墨磷科技有限公司。先進院以知識產權出資2250萬元,占註冊資本的45%。
先進院院長助理、公共事務與財務資產處處長黃澍介紹,在中科院新建研究所里,先進院第一個嘗試基金管理業務。旗下基金投資方向有兩個:一是投資先進院自己的好項目;二是投資中科系統之外,但產業方向與先進院學科方向一致的項目。基金運作第三個年頭,有4家公司進入上市環節,有的投資逐漸退出。
為了實現滾動投資,2015年8月,先進院成立了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現在很多知名基金公司紛紛上門找我們合作,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好時代已經來臨。”黃澍說。
在讓科研人員分享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面,先進院也有其創新之處。2016年春,先進院根據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有關規定,給兩個科研團隊發放一次性大額獎金,其中之一就是鄭海榮的團隊。
2015年,鄭海榮團隊的一系列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上市公司樂普醫療(30003.SZ)的青睞,樂普醫療出資900萬元購買先進院擁有的涉及二維聲輻射力彩色彈性成像的相關核心技術專利7項。先進院將出售7項專利凈收益的50%約360萬元一次性獎勵給鄭海榮技術團隊及轉移轉化團隊,同時鄭海榮技術團隊擁有合資企業的小部分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