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多次提及“改革”一詞,回答記者問時,劉士余也明確表示,有信心解決所謂的IPO“堰塞湖”問題。在此背景下,創業板IPO政策的調整,再次成為業內熱議的話題。
盡管創業板IPO調整的方式和發布時間尚未確定,但跟隨A股IPO推進的方向,創業板的相關改革或在加速臨近。新的一年,IPO速度將會大幅度提升已經成為業內共識。來自投行、私募以及專業研究機構的人士均認為,對於創業板IPO改革,先提速後擴容。解決“堰塞湖”問題,才能為更多的優化發行條件創造空間,而“拓寬門檻、多套指標、淡化盈利”等改革措施則需要時間一步步落地。
以目前創業板萎靡的狀態來看,對新鮮血液以及新面孔的渴求,從未如此強烈。在《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多位人士看來,創業板IPO的改革,將助於激活“一潭死水”的創業板,對沖居高不下的整體估值,解決供需失衡的問題。
“先提速再擴容”
實際上,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創業板的改革被不斷提及。早在去年11月,深交所副總經理金立揚就曾公開表示,深交所一段時間內將深化創業板改革,其中包括將著重推動新三板向創業板轉板。
今年年初,深交所第三屆理事會第48次會議上,再次明確2017年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研究制定創業板改革方案。在2月份的黨委專題會議上,深交所再發強調的一點是,完善多層次市場體系建設,支持一批創新能力強、發展前景廣、契合國家發展戰略導向的優秀企業上市。
在第一財經記者的采訪中,對於本輪創業板的改革,“IPO先提速再擴容”成為被盼望的目標。一資深投行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在證監會排隊的IPO企業接近700家,其中一半為創業板企業。在其看來,放行是目前創業板IPO最大的改革。
公開信息顯示,截止到2月28日,9家企業的首發申請被否決,其中有6家企業欲在創業板上市。
“創業板目前就是一個新的通道,IPO跟主板企業一個審核標準,並不是因為是創業板而被否概率增大。”該投行人士認為,和主板企業一樣,創業板IPO改革只有只有優先解決了也“堰塞湖”問題,才有條件談擴容,優化發行條件,為更多的企業調整上市標準。
武漢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關鍵是,創業板IPO改革,提速應簡化審批流程。“一些輕資產的小企業等不起漫長的審批流程。”董登新表示。
在董登新看來,A股創業板很大程度“名不副實”,IPO標準仿造主板,造成諸多企業被排除在外,而創業板的上市標準應該更包容。實際上,早在2016年年中,十三五科技規劃中明確,要深化創業板市場改革,健全適合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發展的制度安排,擴大服務實體經濟覆蓋面。
“拓寬門檻、多套指標、淡化盈利這些措施交易所一直都有在提,但改革不是一朝一夕額,政策只能慢慢落實。”上述投行人士如是稱。
創業板盼新鮮血液
對於“一潭死水”的創業板來說,IPO改革,補充新鮮血液已迫在眉睫。
自2016年上半年以來,創業板指數持續疲軟,腳步明顯落後於主板。去年11月後,創業板指數一路跌破1800點,一度與主板反向而行。而此前偏好創業板的資金也在不斷撤離。但與此同時,創業板諸多企業估值居高不下的問題依然明顯,供需嚴重失衡。
“和主板企業相比,創業板已經不再具備優勢了,無論是從殼資源還是再融資方面。”一私募投資總監向第一財經記者表達其對目前創業板的悲觀。在其看來,創業板不改革就是“一潭死水”,而想要激活市場,需要IPO改革,更多新的面孔進入市場,註入新鮮的血液。
“目前市場風格已不再偏好創業板,只有股票品種增多,好的創業板品種才會得到市場追捧,而這需要改變以前的上市標準,給企業創造機會。”該私募總監認為,創業板IPO改革,新鮮血液的註入,確實還有助於解決創業板的估值貴問題。
對此,董登新也提出類似觀點。讓認為,隨著將來創業板IPO政策的調整,上市企業或將告別估值“貴的離譜”的狀況,這將對沖創業板現在的高估值,帶動創業板價格回歸理性。
但在創業板改革呼聲日益高漲之下,新的發行企業在期待獲得更包容的標準的同時,或也將在某些方面面臨更嚴格的審核。
有市場傳言稱,以今年IPO被否的企業來看,盈利能力是否可持續、信息披露是否充分,是發審委最為關註的事項;而財務數據真實性和合理性是發審委關註的又一個點;此外,發審委的關註點還包括關聯交易規範性、內控有效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