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日本人眼里的福島事件:現階段更關註流感預防

新華社的一組有關日本福島核電站輻射量爆表的新聞再次引起大家的關註。我們需要的不是恐慌,而是如何應對。

根據東京電力公司最新對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內部拍攝的視頻圖像分析估測,2號機組安全殼內部最大輻射值可能達到每小時530希沃特(1希沃特為1000毫希沃特),人若暴露在這種輻射中幾十秒即可致死。而在近日,繼中國外交部發布赴日旅遊安全提醒後,2月12日,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在其官網也建議在日僑胞及赴日中國公民妥善安排出行計劃。

時至今日,關心核汙染的不僅僅是日本國民了,有報道稱,美國海岸已經檢測到福島核電站泄漏的核物質,說明核汙染物已經進入全球的環境大循環。而對於公眾而言,無論是30年前的切爾諾貝利事件還是6年前的福島核電站事件,核事故一旦發生,公眾的健康就可能受到威脅。

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2號機組雖檢測出很強的輻射量,但只是原子爐融穿處的放射量,而不是周邊地區,更不是東京和日本全國的平均放射量。由於沒有放射性物質釋放,不會造成廣泛影響。“核輻射好比兇猛的老虎,只要關在籠子里,再兇猛也無需害怕。”朱茂祥說,也正因此,日本福島的核輻射不會對中國產生直接影響。

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在其官方微博稱,2月8日晚,用北京核儀器廠制造的檢測儀,在東京市中心赤阪、歌舞伎町現場測試發現,輻射量分別為00.14希沃特、00.13希沃特,而這一劑量的放射量可忽略不計。

第一財經記者在和多位常住日本的友人溝通後了解到,盡管日本人民對此事也比較關註,但並不恐慌。“相比較核汙染,現階段我更關註今年流感的預防,目前流感在日本已經有200多萬人感染,它比核汙染更讓我害怕。”其中一位好友表示。

不過她也透露,現在她的日本朋友們也會比較留心食品安全,買農產品等時會仔細查看產地,盡量不挑選福島及周邊產地的產品。來自日本農業部門的相關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現在,產自福島、茨城、宮城等城市的農產品、乳制品銷量依舊低迷。

在前段時間央視有報道一起來自福島海域的海鮮走私案件,一度引起熱衷海鮮消費的群眾擔心。但事實上,中國官方對日本入境的海產品、農產品、化妝品等把控一直非常嚴格,如果是在正規渠道買到的正規食品,沒有必要擔心有核輻射殘留。

從事出境遊日本線路多年的金姓導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日本國內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有對核輻射的檢測。其中在原子能監管委員會網站更是能看到日本全國的每小時放射性物質檢測結果,除緊鄰福島核電站的大熊町、浪江町檢測到輻射量超過10μSv/h外,其余地區輻射量基本屬於正常範圍。

他表示,放射性物質泄漏的問題是存在的,不過並沒有報道所說的發生大規模泄漏,也暫未發現地下水受到汙染。日本國內媒體對於核電站事故和放射性物質泄漏也是一直都有報道。近期前往關西、四國、九州等離福島縣較遠的地區還是沒有問題的,“不過遊客自身有顧慮的話還是暫時不要去吧,畢竟旅遊還是應該帶著快樂的心情出發”。

隨著核能發電的迅速發展以及放射線技術在工農業、醫療領域的不斷運用,放射事故時有發生,那麽,面對突發的放射性事故,我們該做些什麽?《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誌》曾做過有關說明,一旦突發,建議人群在放射性汙染物到達以前躲在室內,關閉門窗。必要時可用磚、土坯、沙袋將窗戶加以屏蔽。與此同時盡可能快速撤離:撤離的人群應是受照劑量較高、可能發生確定性損傷效應的較小人群。此外,可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服用碘化鉀片以作必要的防護。

此外針對突發事故,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彭瑞雲也表示,在個人防護中應做到以下幾點。呼吸防護:可用防塵口罩,也可用手帕、紙巾、餐巾、衣服等捂住口、鼻。如果將口罩或其他防護材料浸濕,其防護放射性物質效果更佳。體表防護:可用任何著裝用品如帽、頭巾、雨衣、手套和靴等,並可翻起衣領、圍上圍巾、紮緊袖口和褲腳等方法,可減少體表放射性物質的沾染。消除放射性物質沾染:皮膚除沾染的最好方法是淋浴,在沒有淋浴的情況下,可用水洗身體裸露部位,如臉、手、頸部等,特別應註意有油泥的部位以及耳、鼻、眼周圍,應進行徹底擦洗。一旦發現有異常放射性物質或上述不適癥狀,應盡快到專業醫療機構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第一財經記者陳姍姍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0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