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意大利奢侈品企業偏愛單打獨鬥| 曉說消費

Andrea Illy在去年年末來過一次中國。當時這位白頭發意大利人並不是以Illy咖啡第三代繼承人的身份而是作為意大利奢侈品行業協會(Altagamma Foundation)的主席來中國為意大利的一眾奢侈品搖旗吶喊的。

他問周邊的中國人,知道哪些意大利奢侈品品牌。多數人報出來的無非是在國內曝光頻率最高的那幾個,Bulgari、Bottega Veneta、Fendi、Gucci、Prada、Valentino等。

這也難怪,而意大利歷來的優勢產業就是皮革業,幾個大品牌的業績里,相關的產品占了大頭。以Gucci為例,這家公司2016年產品銷售品類中,皮革制品占到了55%、鞋子占到了17%。

Andrea Illy有些不甘心地說,其實意大利奢侈品行業涉及多個產業包括家居設計、食品飲料、酒店、汽車等。他隨即補充了幾個名字,但響應者寥寥無幾,這讓他意識到作為協會主席的肩負重任。在他眼里,意大利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和高品質的手工藝傳統,要知道威尼斯的鞋匠、佛羅倫薩的皮匠從中世紀開始就蜚聲歐洲。

那麽意大利奢侈品企業有競爭對手嗎?當然。目前在全球,能與意大利比肩的奢侈品品牌大多都來自法國。比較來說,意大利企業在服裝和配飾(鞋類和箱包)等品類上表現強勁,而法國企業的產品在珠寶、美妝、香水等品類上則更加突出。

有意思的是,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在日前發布了一份《全球奢侈品行業消費者洞察結果》報告,調研了十個國家的消費者。這份報告稱,心目中“意大利制造”的奢侈品更具吸引力;29%的受訪者偏愛“意大利制造”的奢侈品,而23%的受訪者青睞“法國制造”的奢侈品。

看上去,意大利的奢侈品似乎扳回了一局。但其實並不全然如此。

在資本的裹挾下,不斷有意大利公司被外國投資客買走。法國的LVMH集團旗下的Bulgari、Fendi、Emilio Pucci、Acqua di Parma、 Loro Piana以及開雲集團旗下的Gucci、Bottega Veneta、Pomellato原本都是意大利企業。

筆者問Andrea Illy,為什麽法國更容易誕生奢侈品集團巨頭,而意大利的企業則喜歡單打獨鬥?他聳了聳肩解釋,意大利是個多民族國家,之前一直在打仗,整個國家在150多年前才統一。且意大利人生性比較自由主義,要彼此合作還挺難的。

隨著奢侈品傳統買家、歐洲消費者在這方面的支出放緩,意大利的傳統奢侈品企業近些年一直在尋求走出國門。但問題是,想要走出本土在國際市場謀求一席之地並不那麽容易,首先公司必須需要有一定的規模。英國《金融時報》在2013年給出的觀點是:單一品牌要想在國際競爭中擁有一線生機,收入規模至少要達到10億至20億歐元。

許多公司並不能達到這樣的要求。就筆者了解到的是,相對於法國,意大利85%的企業是家族企業,其中三分之二的家族企業是由家族自己人在管理。而意大利奢侈品家族的內部矛盾導致企業落入外人之手的悲劇並非個案,Gucci、Valentino家族的狗血醜聞曾是當地街頭小報的最愛新聞素材。

跨國並購在未來無疑會變得頻繁。在2016年年底,一家來自甘肅的企業斥資近15億元收購了意大利頂級珠寶品牌Buccellati 85%的股份。

樂觀的觀點是,當品牌擴張到一定程度遇到瓶頸時,賣掉自己給大集團是好事,無非只是利用外部的投資幫助品牌本身發揚光大而已。話雖不錯,但另一方面讓人擔憂的是這一系列的變動也許會導致創始人、設計師的離開,產品風格、生產質量發生改變等。

現代奢侈品針對的銷售人群在逐漸擴大。但這也是一件喜憂參半的事情。因為雖然買家多了,但對於奢侈品企業來說,這些消費者並不是所謂的“核心顧客”。如上述波士頓咨詢的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受訪者認為某些奢侈品的價格與實際價值不符。而美國消費者與千禧一代對這種價格與價值的脫節格外敏感。

所謂的奢侈品在最初的概念從來都是高級、精巧的手工制品而非大量生產的工業產品,如要談“性價比”就成了笑話。

可惜的是,這樣的趨勢也許會讓那些中小型的意大利家族奢侈品品牌更加雪上加霜,從售價上來說,“小而美”的它們和大財團旗下的品牌無法抗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0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