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募新基金殼資源發行殆盡之後,公募基金的委外定制化業務或將陷入“窮途”。
春節過後,國內一家大型公募基金募集成立了四只基金,其中的三只純債基金機構定制格調十足,投資者數百戶以及認購金額整數億元外加零頭;另一只定期開放債基金也有機構化特征,募集規模6億多,投資者數量1000多戶。雖然公募委外定制型基金仍在發行,但這些均為獲批多月的殼資源。上述兩只基金在去年8月獲得證監會批複,在等待5個多月後開始募集,並較快成立;另兩只基金於去年11月獲得批複,等待3個月後募集並成立。
在多位接受第一財經采訪人士看來,公募定制基金的前景即便不是末路,但隨著監管收緊、銀行MPA考核實施、債券市場的調整等壓力困擾,2017年之後的三個季度,公募基金委外業務極有可能出現縮減態勢,而9萬億公募體量也將出現縮減。
9萬億公募收縮委外戰線?
在過去不久的2016年,公募基金行業整體規模突破了9萬億大關。據基金業協會統計,截至去年年末,108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合計9.16萬億元,相較2015年末8.4萬億的體量足足增加了7600萬元。
在一些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業內人士看來,公募體量的增長,主要緣於機構委外資金的大量湧入以及年末沖規模效應等因素,但在這些紅利釋放之後,等待逾9萬億公募的將有可能是規模的縮水。
如今的公募行業,委外定制基金資產已逾萬億元。據濟安金信基金研究中心統計,截至2016年末,委外定制公募基金的總數量約為633只,資產總規模約為10753.5億元,其中債券基金類的占比達八成。然而,高潮期過後,委外定制基金極有可能走向瘦弱。
在去年年末,當債券市場巨震、貨幣基金頻現巨額贖回、監管調控基金發行節奏等事情之後,基金行業人士早有預知,針對基金委外定制業務的政策調控即將來臨。而開年之後,證監會便召集多家公募基金人士在北京舉行了一次討論會,並在會上談到了多則針對開放式基金流動性管理的意見。其中包括在新基金發行時,單一機構認購占比超過50%時,基金管理人將參與認購產品,以發起式、共擔風險的形式來運作基金;存量基金規模中,單一投資者認購占比超過50%時,基金管理人將不再接受個人投資者的申購;貨幣基金根據前10大持有人的客戶集中度分類限制組合剩余期限,比如80%對應30天、50%對應60天、20%對應90天。
如此政策若一經實施,將對基金行業的機構業務產生重大影響。比如對於中小基金而言,如果每發一只定制基金就將投入千萬的自有資本金進行發起式管理,那它的運營風險將大幅增加。
“這是處里下發的征求意見,距離真正實施還有一段距離。”國內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總經理對第一財經記者稱,現在監管還在到處征求意見,未來真正的實施版本可能與之有一定的出入。
在該副總看來,征求意見提到的尚有部分內容與市場不相調和,比如對貨幣基金持券久期要求。在他看來,如果按照征求意見的要求,貨幣基金的收益率將大幅下降。這意味著機構購買貨幣基金的成本和收益將明顯收窄,甚至是大幅倒掛。“當貨幣基金收益率大幅低於市場隔夜回購利率的時候,大量投資者會選擇贖回,貨幣基金體量占整個公募基金規模接近一半,它的贖回效用對整個行業的沖擊是不容小覷的。”
除了監管要求的提高,從委外機構心態的變化來看,它們對定制公募基金產品的熱衷度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滑。華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日前一只機構定制類型的定開債基打開封閉期,整體贖回比例約為50%。該公司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機構也有自身的考量,比如產品收益率未及預期且債市環境並不好;自身現金流也並不充裕。
委外業務轉向
實際上,不僅僅公募定制基金,從更寬廣的範圍來將,銀行等委外業務整體策略將發生變化。國泰君安研究所銀行組邱冠華團隊稱,在央行主動拆杠桿、將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等背景下,銀行通過委外從事杠桿投資獲取利差的模式難以維持,模式生變,將更加偏重主動管理,亦將增加投資範圍。
在邱冠華等人看來,因銀行間市場整體利率水平有所擡升,2016年那樣的低利率環境不再,簡單粗暴地加杠桿、錯配來套利的方式難以為繼,也就是說,央行通過一系列主動拆杠桿行動,已經瓦解了委外杠桿投資的基礎前提,即低利率環境。
低利率就意味著低成本,以低成本獲得資金然後投資於資管產品,便可獲得一定的收益。為此,過去幾年銀行等金融機構都有擴張規模的訴求。
2017年央行正式實施MPA考核,新口徑廣義信貸(即納入了表外理財)的增速成為考核的核心指標。中小銀行前期增速過快,是受MPA影響最大的群體,而大中銀行本身前期規模增速就相對低,受影響小。邱冠華稱,在有限的廣義信貸增量里,銀行必然會優先配置收益水平較為可觀的信貸、非標等資產,委外的增量預計會顯著回落。
不過,委外增量收縮並不意味著沒有新的增量。上海一家大型公募基金固定收益副總監對第一財經記者稱:“當前委外業務管理規模並有出現下滑,反而是有一定幅度的增長。”而上述副總認為,眼下承接委外的平臺將重點考慮專戶,但專戶到期機構只有享受增值稅的避稅優勢,沒有分紅及所得稅的避稅優勢,對客戶的吸引力相比定制基金有所弱化。
興證固收研究團隊認為,總體來看,機構投資者對今年的委外擴張比較謹慎,增量也不會太多,對今年的委外要求做好安全墊、節奏放緩、預期收益放低、保持絕對收益和多策略目標,更加註重委外的質量。
增量有限的同時,存量委外業務亦有可能發生變動。興業證券認為,不少委外賬戶業績不大預期甚至虧損,但存量的委外規模還沒出現大額的贖回。2015-16年委外業務擴充明顯,多簽訂2-3年合同,但贖回與否是根據業績考核,今年1季度為業績考核高峰期,業績不理想的管理人面臨被贖回壓力。有投資者表示,近期確實在對收益做得不好的賬戶進行清理和贖回,而對部分業績較好的管理人則可能追加。
興業證券稱,因為對債市不看好,17年委外策略多轉向多策略模式,以債券為底倉,關註權益、商品、期貨的機會,權益的投資規模和占比可能上升,近期港股市場火爆,也加大了對港股的關註度。但因為多策略仍在摸索過程中,投資者普遍認為還不成熟,具體落地仍需要一定的過程,這也導致委外業務放緩的原因之一。
而上述副總也表示:“眼下從機構偏好的角度來看,沒有特別適合機構配置的品種。”在定制基金空間收窄的大背景下,考慮到短期權益向好,委外機構可能會增加專戶配置比重,尤其是量化或者專戶FOF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