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2月19日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獵鷹9號”,並將“龍”飛船送往國際空間站(ISS),還在卡納維拉爾角實現了“獵鷹9號”一級火箭的陸地回收。這是該歷史性的發射平臺首次進行私人航天發射任務。
充滿故事的發射平臺
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大學在讀博士張淵皞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國第一次登月任務和哥倫比亞號事故都是在那里發射的,SpaceX在該平臺上進行發射任務可能起到了傳承的意義,NASA應該有其戰略考慮。”
這是SpaceX第三次成功在陸地上回收火箭。現在,SpaceX回收的一級火箭總量達到8枚。“龍”飛船的太陽能電池板部署完畢,將在未來兩天繞著地球飛行,直到進一步靠近國際空間站。“龍”飛船為目前在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運送了5500磅(約合2495公斤)的物資。目前國際空間站一共有六名宇航員,兩個美國人、三個俄羅斯人和一個法國人。太空艙停靠在發射站兩天後,宇航員將使用一個57英尺(約17米)的機械臂將其固定。
太空艙中的物品包括實驗航天器自主導航系統;研究免疫系統疾病的醫學實驗裝置;測量臭氧、大氣中懸浮物和其他氣體的儀器和一個測量雷擊強度的雷電感應裝置。宇航員之後將為太空艙加載,並讓其返回地球,等待科學家在其著陸後修複。
SpaceX原本計劃在2月18日執行此次發射任務,但是在倒計時發現了兩個問題,其中一個影響了二級火箭的轉向。這迫使SpaceX在倒計時還有13秒時放棄了發射計劃,轉而在周日實施發射。SpaceX創始人Elon Musk在推特上稱:“如果僅僅是因為這個問題,飛行是沒有問題的,但需要確保它不是問題根源。拿1%的幾率去擲骰子是不值得的,再等一天是最好的。”
這次發射中最引人註意的,並不是火箭再次成功實現陸地回收,而是SpaceX全新的發射平臺LC39A。這是一個極具歷史意義的發射平臺——阿波羅11號在1969年首次將人類送上月球時使用的發射場。2011年7月9日,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從這里起飛後,也完成了該平臺的最後一次發射任務。此後,39A暫停運營,一直到2013年,NASA尋求民間合作,與SpaceX簽署了為期20年的租賃合同。此次發射也是自2011年航天飛機發射以來,LC39A首次被使用,昭示著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
服務數十年,肯尼迪航天中心曾擔任美國聯邦政府最重要的一個航天發射平臺。在上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宇航員就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執行航天任務。在20世紀80年代,它已經成為NASA可重複使用航天飛機的主要基地。NASA目前主要使用的是39B發射臺。
獲得39A發射臺20年租期,SpaceX打敗了另一家私人航天公司,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的藍色起源(BlueOrigin)。SpaceX公司總裁GwynneShotwell表示:“SpaceX將最大化利用39A發射臺,從而讓商業太空發射和美國納稅人都受益。”SpaceX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還租賃了40號發射臺。
在2016年9月,SpaceX的火箭在卡納維拉爾角40號發射臺爆炸,致使私人航空公司受到了重挫。當時火箭爆炸的原因也已經明確,是因為其過冷氧燃料變得太冷、太堅固,並與其他化學物質反應點燃。那次爆炸不僅摧毀了昂貴的火箭,也摧毀了艙內的物品,其中包括一個Facebook資助的衛星項目。
馬斯克最初用它自己的1億美元投資了SpaceX。在與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進行了激烈的競爭之後,SpaceX累計獲得了NASA超過65億美元的貨物運輸合同,並且最終將承擔把美國的宇航員運往國際空間站的任務。SpaceX還與一些私人公司簽署協議,幫助其將衛星發送至軌道。此外,SpaceX還有望在2020年前得到美國國防部數十億美元的合同。
私企擁有更多話語權
在39A平臺上發射對於SpaceX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此次發射成功,將會讓SpaceX的獵鷹任務更加頻繁地使用39A發射平臺。SpaceX公司總裁Gwynne Shotwell(肖特韋爾)表示,2017年的發射頻率將會是兩三周一次,而且從下個月起,會重複使用回收的一級火箭。
2012年7月8日,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從39A發射塔架發射升空,13天後順利返回地球。這是美國航天飛機的最後一次航天飛行,標誌著航天飛機時代的終結。此後,美國暫時失去了載人航天的發射的能力,轉而依靠俄羅斯聯盟飛船將本國宇航員送入太空。未來,SpaceX將擔負起載人航天的使命。
馬斯克曾多次表示,他希望發射載人任務,2016年還宣布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火星計劃,成為第一家將無人航天器運往火星的私人公司,早於美國宇航局。但2月17日SpaceX公司總裁GwynneShotwell表示,公司已經將火星計劃推遲到2020年啟動。“我們原本打算2018年能夠實現火星計劃,但現在我們覺得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在我們的載人航天項目和重型獵鷹計劃上。”
美國宇航局目前依賴俄羅斯的太空站將宇航員運送至國際空間站。此前SpaceX計劃在2018年實現載人火箭和太空艙任務,但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報告建議稱,該計劃過於樂觀。美國宇航局計劃在2020年將著陸器送往火星。
目前雖然特朗普還沒有公布他的航天計劃,但是彼得·蒂爾(PeterThiel)等人主導的美國過渡政府更加倡導讓私人公司領導者加入美國宇航局NASA的PPP(私營公共合作)項目,以提升民營資本在航天項目中的話語權。2016年特朗普與矽谷科技公司領導者會晤時,馬斯克也單獨向特朗普表達了在航空領域、民營資本和公共資本合作對於載人航天的重要性,並得到了特朗普的肯定。
目前已經有三名私人企業領導人加入NASA團隊,其中前NASA官員CharlesMiller成為“NASA著陸隊”(NASALandingTeam)的負責人。另外兩名分別是來自於航天貿易集團CommercialSpaceflightFederation的AlanStern以及前NASA太空出租車商業項目的負責人AlanLindenmoyer。事實上,Stern和Lindenmoyer都與NASA有顧問合同關系,目前NASA過渡委員會的倫理事務官員正在評估他們的加入是否存在潛在的利益關系。
以SpaceX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為代表,美國航天局在PPP(私營公共合作)方面的步子邁得很大。與彼得·蒂爾一起倡導私營企業進入NASA的還有美國前眾議院議長NewtGingrich和前共和黨議員RobertWalker。他們認為此前命名的NASA領導團隊過於偏向NASA的傳統合作夥伴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
以波音為代表的NASA傳統合同商和以SpaceX為代表的“新航空”兩大陣營的沖突將會是震動未來美國航天界最根本的不定因素。雖然目前在特朗普過渡政府中的沖突還僅僅是象征性的,因為新任命的團隊並不能決定NASA的運營,但是特朗普過渡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施加的影響卻令人擔憂。
比如彼得·蒂爾和馬斯克是長期的朋友和商業夥伴,這將涉及經濟利益。彼得·蒂爾的公司FoundersFund是馬斯克SpaceX最早和最重要的投資方。通過加強SpaceX和NASA的商業合作,彼得·蒂爾能獲得很多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