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夜漫漫,終見曙光。這句話,對 台灣金融業來說,再真實不過! 去年十二月一日起,金融股波段起漲,到一月二十八日封關,漲幅一七.四%,勝過大盤的七.三%。外資關愛的眼神,終於轉向了金融股。 三月十、十一日兩天,香港金融重鎮中環的東方文華酒店裡,聚集著十二家來自台灣金融機構二十多位董、總座和IR(投資人關係)負責人。 三年來最熱!放款和手續費成長,急搶人才 這是摩根大通(JP Morgan)在亞洲所舉辦有史以來最大一場台灣金融論壇。 議程滿滿的金控大老們,忙著跟外資法人解釋台灣金融業前景。一位金控IR負責人透露,投資人聽到金融業最近的放款和手續費成長,紛紛「眉開眼笑」,「法人 感覺是,對今年的成長幅度樂觀,是三年來最樂觀的一次!」 不只投資人對台灣金融業突然投以關愛的眼神,近來金融業大批徵人,一片熱絡景象。 三月十三日,週日一大早,包括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和萬泰銀行總經理張立荃,都親自坐鎮在台大舉辦的校園徵才會,現場萬頭攢動,椰林大道的攤位,幾乎有一 半被金融機構包下,每家都使出渾身解數來吸引年輕學子。 根據勞委會調查,有三七.三四%的金融保險機構表示,今年四月將比一月新增更多人力雇用,這是勞委會從○七年五月調查以來,比率最高的一次。 金融業是經濟的血脈,沒有資金灌溉,產業就無法發展。台灣金融業占台灣國內生產毛額約六%,金融類股占台股指數的權重約兩成,光是第一金控股東人數就高達 二十一萬六千人,重要性不言可喻。 然而,當前榮景,卻是十年前台灣金融業所無法想像的,就連三月十一日的日本大地震,震出了台灣金融業對日有一千零四十一億曝險部位,導致金融股大跌,但專 家卻普遍認為這是短期事件,可以低點擇優進場。 過去十年慘!經三次打擊,終等到三大利多 十年來,金融股指數出現三個谷底,反映金融業三次打擊(見下頁圖)。第一個谷底在二○○○至二○○四年間,本土企業鉅額跳票,銀行呆帳攀高,半數銀行虧 損,企金(企業金融)風暴致使金融股趴地不起;第二個谷底出現在○四至○八年間,由信用卡、現金卡呆帳引發的消金(消費金融)風暴,又讓金融股摔跟頭;第 三個谷底,是○八至○九年的全球金融風暴,全球央行降息,銀行業利差(放款利率減存款利率)降至歷史低點。 九○年代起產業外移,金融業逐漸失去客戶,慢性失血,經營雪上加霜。根據主計處資料,從二○○○年到○八年為止,除○四年台灣的新設公司數增加,幾乎年年 衰退。 大環境惡化,企業跳票、出走,放款低迷、利差變薄,讓金融業、尤其是資產龐大的公股銀行,彷彿一艘艘破了帆、裂了底的大船,在礁岩與淺水中擱淺,動彈不 得。 至於民營銀行,雖逃過企金風暴,但因景氣不佳,為了搶賺利潤,衝刺消金業務,例如現金卡和信用卡,埋下○四年開始的消金風暴引信。 跌了三次跤,總會汲取教訓,銀行業整體逾放比從高峰期八.一六%,降至去年的歷史低點○.六%。如今,終於等到「風生水起」的一天。 風,指的是景氣;水,指的是利差。景氣轉好,企業籌資需求增加,金融業務擴張;央行升息,銀行有空間調高放款利率,賺取利差收入。 「任何business(生意)都是要看天吃飯。過去十年來,(台灣金融業)吹的是逆風,至少未來十二個月到二十四個月,吹的是順風,」野村證券台灣區研 究部主管王嘉樞強調。除了逆風變順風、水位上揚,對岸的港口也開了,台灣金融業正渡過黑水溝,揚帆西進,登岸營業。 景氣好轉、利差改善以及中國效應,三大利多匯集,加上根據過去經驗,總統大選前三個月,因為政府作多與資金匯回,金融股通常會有一波行情,使得二○一一 年,是台灣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編按:銀行業受惠最早,壽險業較晚,詳見第一一八頁分析),得到十年來最具備天時、地利的一年。以下分析三大利多: 利多一:利差改善 進入升息循環,對官銀最有利 央行三月三十一日將召開理監事會議,市場預期至少會升息半碼(○.一二五個百分點)。因應景氣向上,市場預期央行今年至少會再升息兩次、達○.二五個百分 點。 「升息對金融業是有好處的。升息之後,利差就會擴大,當然對金融業是正面,」富邦金控總經理龔天行分析,以富邦金控為例,若利差上升○.一個百分點,用富 邦的資產粗估可增加十二億元獲利,約等於金控三分之一月的獲利,不無小補。 摩根大通金融產業分析師許世德也分析,這波升息循環,對公股行庫最有利。以銀行業整體來說,他預估從二○一○年到二○一二年,利差可以增加○.三一個百分 點。利差擴大加上貸款增加,可以讓銀行業的利息收入,到二○一二年成長為二千零九十三億元,較二○一○年成長三九%。 利多二:景氣擴張 雙卡風暴後,貸款再現雙位數成長 由台大與國泰金控合作的經濟預測團隊,推估今年經濟成長率為四.二三%,景氣持續熱絡。二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維持在金融海嘯以來相對高點的八五.八九。景 氣好、信心足,○九年和一○年的新設公司家數,一改過去多年的衰退,分別成長了五.六%和一三.五%。 景氣回溫、兩岸互動頻繁,提高國內觀光、航空、傳產投資意願。「我跟客戶講台灣鳳梨酥傳奇……,我會問他們,你知道以前台灣鳳梨酥產值多少?大概二十億。 現在多少你知道嗎?二百五十億。那這些產業是不是要做資本支出?是不是要多雇用一些人?是因為這些帶來的就業機會和投資,最大的機會在這裡,」許世德強 調。 包括第一銀行和中國信託都預估,今年貸款將成長一○%。這種雙位數的成長,是台灣自雙卡消金風暴以來就沒看過的榮景。 利多三:中國議題 攻一個省,市場就有台灣三倍大 除了以上兩個基本面因素,金融業前進大陸,則給金融股無限想像題材。雖然短時間無法立刻看到大陸獲利大幅挹注母公司,但長遠來說,等於是替台灣金融業創造 了一個全新的舞台,替台灣過度競爭的金融市場,找到出口。 「台灣的overbanking(過度競爭),適足以彌補大陸的金融不平衡(指東部跟中西部、機構大小等不平衡),」中信金副董事長羅聯福分析,「你只要 努力經營一個省……,已經是台灣的幾倍?開一個口子能讓台灣的金融業進去,我們的市場不就兩倍、三倍?大陸現在做為我們的關鍵trigger(觸發點), 讓我們的金融業,能比別人占有最好的優勢。這是未來台灣金融前景上,很重要的。」 第一金控董事長蔡慶年接受本刊專訪時強調:「我們要把『失落的五年』追回來!」他認為,一般外銀赴大陸,正常是兩年可以設分行,但台灣的銀行拖到七年多, 至少要把五年追回來,才能跟外商打平。「多要求不為過,當然一次到位更歡迎,但要快一點。初期還是門太小了,接下來腳步應該要更大!」他透露,「我們連第 二個(中國分行)行長都準備好了!」 蔡慶年表示,去年海外獲利占第一金控兩成多,今年希望增加為三成,其中包括上海分行獲利,以及柬埔寨、越南等東南亞分行獲利。 迎向黃金十年!抓住兩大關鍵,就能航向國際 更長遠的來看,台灣金融業能否乘著順風,航向國際,有兩個關鍵因素。 第一、市場能否持續整併。「就整個金融業來講,對內如果能做到consolidation(合併),對外處理好中國大陸的關係,利用台灣的特色,取得異於 別的國家的優勢,就是ECFA,我們台灣的金融業,就會不一樣,非常不一樣……,前景overall (整體)來看,樂觀、非常樂觀,」羅聯福強調。 根據信評機構穆迪(Moody's)一月底報告顯示,台灣金融市場非常破碎。全台共三十七家銀行。前十大只占了市占率的六六%。反觀香港和新加坡,前五大 和前三大市占率達五五%到六○%。 市場破碎,導致殺價競爭、獲利不易。也因為這樣,惠譽信評在其二○一一年金融業展望報告中就指出,「惠譽擔心,金融業績效的改善……,很可能是景氣循環因 素,而非結構性(的轉變)。」 第二、台灣能否抓住「人民幣崛起」的世紀機會。「全世界經濟的大趨勢,就是人民幣的崛起,或者中國經濟的崛起。經過金融海嘯,使得美元、歐元地位下降,一 降一升,人民幣將要崛起。這是世界經濟的大勢,我們台灣處在這整個變動,很中心的地位,」龔天行強調。 滙豐銀行大中華區經濟學家郭浩庄也指出,台灣金融業的比較優勢,是貿易結算而非金融產品,「台灣有一個獨特的優勢……,它 是外銷大國……,跟中國有很多的貿易。在ECFA後,只要兩岸貿易持續成長,台灣做人民幣貿易結算的機會,也與日俱增。」 放眼未來,若人民幣變成亞洲流通的貨幣,且台灣金融業能承做人民幣相關業務,由於兩岸貿易衍生的放款、保證、開狀、匯兌、存放、投資等需求,台灣金融業將 擁有龐大人民幣部位,掌握此金流,全亞洲主要金融業與企業,都可能與台灣金融業往來。 一月份在香港所舉行的亞洲金融論壇上,香港金融官員掛在嘴邊的,都是強調「人民幣的崛起是香港的『歷史機遇』」,一定要抓緊這機會,奠定香港無可取代的地 位。香港看到了人民幣崛起帶來的大機會,台灣呢? 在這風生水起的一年,台灣金融業面對新的景氣循環,新的兩岸關係,正走在歷史的轉捩點上。若能抓住歷史機遇,台灣金融業迎向黃金十年,指日可待。 延伸閱讀:挺過3次風暴,邁入主升段──近10年金融股指數&大事紀2000—2004 企金風暴2000 逾放款創新高 全體國銀逾放款總額達7,735億元,創新高。 2001 金融重建基金成立 政府成立金融重建基金,共處理56家經營不善金融機構。 2002 逾放比創新高 全體國銀第1季逾放比達8.04%,創10年單季新高。 2004—2008 消金風暴2004 債券基金風暴 結構債券型基金被大規模贖回,多家投信都身陷風暴。 2005 銀行大推雙卡 銀行大推信用卡與現金卡,當時逾放比分別為2.44%、1.84%。 2006 雙卡逾放攀高 信用卡和現金卡逾放比各升至3.38%、7.84%高點。 2008—2009 全球金融風暴2008 爆連動債地雷全球金融風暴引爆連動債地雷,國內曝險金額達800億。 2009 利差創新低 全球央行同步降息,國銀利差降至第2季新低1.94個百分點。 銀行大裁員 最大現金卡銀行萬泰裁12家分行,創國銀紀錄。 2010迄今 新機會期2010 ECFA列早收 6月兩岸簽署ECFA,其中包括多項金融服務業早收清單。 首波台銀登陸 9月大陸銀監會核准土銀、彰銀、一銀、合庫等升格分行,其後核准國泰世華、華銀升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