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73家公司布局春節檔爭奪票房 五大民營影視公司退居二線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1-24/1072658.html

(原標題:中小品牌搶戲 影視五強緣何失語春節檔)

作為歷年來最具吸金力的檔期之一,每年的春節檔都會吸引不少公司紛紛布局。記者統計發現,今年春節檔競爭進一步加劇,不僅有7部國產片同檔上映,仔細觀察更是有多達73家公司暗藏在7部影片背後爭奪票房,其中涵蓋眾多成立時間並不長,或是知名度、影響力相對較低的公司。種種現象代表著,新一輪票房混戰即將開啟。

近百家公司瞄準七天長假

再過三天,春節長假就將正式開始。經過此前多部影片進行的一系列調檔和調整,原定有13部新片出現在春節檔的競爭格局,隨著6部新片接連宣布調整檔期並退出春節檔,逐漸演變為7部國產片登陸全國院線,即徐克導演、周星馳監制的《西遊·伏妖篇》,韓寒導演作品《乘風破浪》,王寶強首任導演作品《大鬧天竺》,成龍出演的《功夫瑜伽》,舒淇等加盟的《健忘村》,動畫片《熊出沒之奇幻空間》以及兒童題材影片《老師也瘋狂》,且這7部電影均是在大年初一面向觀眾。

《西遊伏妖篇》海報

雖然春節檔新片的數量有所減少,但該檔期內的市場競爭仍不可小覷。記者通過統計發現,在這7部新片背後,通過直接計算出品方和聯合出品方的數量,則有73家大大小小公司的身影,其中僅《西遊·伏妖篇》一部影片就擁有21家出品方,此外《功夫瑜伽》也有15家出品方公司。而若在這73家公司中刨除存在股東關系或子公司關系的公司,最終也有近60家不同背景的公司存在,若將影片發行方或是宣傳公司也計算在內,總體公司數量則能達到近百家。

之所以有近百家公司均集中在春節七天長假,無疑是盯準了春節檔這塊肥肉。數據顯示,近年來春節檔產生的票房規模持續增加,其中2014-2016年春節檔的票房分別為14.12億元、18億元和36億元,尤其是去年春節檔,不僅整體票房規模較上年增長一倍,還出現首部破30億元票房的國產片。在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看來,選擇節日假期作為電影檔期,有利於通過集中宣傳形成集中消費,使電影市場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尤其是去年春節檔亮眼的票房表現,吸引了不少公司的目光。

影視五強退居二線

春節檔現已成為不少公司眼中的肥肉,但仔細觀察這73家出品公司可以發現,五大民營影視公司的身影反而並不顯眼並退居二線,基本沒有自己主控的作品。

比如華誼兄弟只出現在《西遊·伏妖篇》的出品方名單中,且位置較為靠後;光線傳媒則是只有旗下的霍爾果斯青春光線影業有限公司作為《大鬧天竺》的出品方之一;博納影業集團是《乘風破浪》四家出品方之一,但從出品方的名單順序來看,為第三位,排在首位的是韓寒創立的上海亭東影業有限公司。而萬達影視原本既是《西遊·伏妖篇》的21家出品方之一,更是《健忘村》的第一出品方,但在1月17日卻被曝出,《健忘村》的第一出品人進行了變更,由萬達影視變為影行天下。

風山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兵認為,業內前列的影視公司選擇這種方式布局春節檔,應是有其考量以及長線規劃布局,“雖然春節檔整體票房規模較大,但市場競爭也較為激烈,而已經形成穩定主營業務線的幾大影視公司,對於自身的作品也應已形成清晰的產品規劃,且與部分公司只是想通過春節檔這一時刻來讓作品獲得更多票房收益、賺取快錢不同,而是會依據作品內容及檔期實際狀況進行合理且長遠的規劃”。

盡管五大民營影視公司沒有完全主控的作品,從表面上看會降低今年春節檔的市場競爭,但從檔期內上映影片背後的出品方名單可以發現,為了讓自身更具市場競爭力,部分影片將包括大地、金逸等院線在內的資本,以及淘票票、貓眼、娛躍等票務背景起家的公司都籠絡在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在排片、票務等方面爭取優勢。鑒於春節檔的實際狀況以及今年開年以來電影市場處於調整期的情況,或許也是五大民營影視公司決定此次退居二線的原因之一。

中小公司紮堆隱現泡沫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此前高歌猛進式發展的電影市場,如今已經減緩了增長速度進入調整階段,這從去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57.12億元、同比增長3.73%的數字就可看出。此外,從去年開始,部分具有較強吸金力的檔期,也出現票房同比下降的情況。以去年國慶檔為例,該檔期以15.8億元的票房收官,較上年同期下跌約2.7億元,出現近十年首次國慶檔票房下跌的情況。另外在今年元旦檔票房也出現同比下滑,報收6.6億元,相比2016年8.6億元的成績,跌幅超過20%。鑒於整體電影市場的情況,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今年春節檔的表現將難以超過去年,整體市場情況會比較殘酷。

雖然春節檔的票房情況會較為嚴峻,但是布局該檔期的公司仍不在少數,且其中有不少公司屬於成立時間並不長,同時知名度、影響力在業內相對較低的公司,甚至有部分公司的名字在此前也都較少出現,鮮為人知。這不禁引發好奇,是什麽原因使得這些公司在當下的市場現狀下仍願意布局競爭激烈的春節檔。

在王兵看來,由於此前電影市場的火熱引發去年的資本大潮,眾多公司紛紛出現,同時不少跨界資本紛紛布局,盡管經過去年以來電影市場的調整大部分資本已經逐漸撤離,並擠走部分市場泡沫,但泡沫還未完全撇幹凈,部分資本在去年投資制作的電影還未上映,因此需要再通過半年左右的時間,待相關影片推向市場,逐漸在今年上半年釋放,從而將市場上所積攢的部分泡沫進一步撇幹凈。而之所以選擇春節檔等節假日檔期,也是相關資本希望能夠借助電影市場整體大盤的提升,獲得更高收益。

追逐檔期反襯競爭力不足

對於每部電影而言,選擇一個合適的檔期能幫助影片獲得更高的票房成績,尤其是面對現階段的調整期,平日電影市場只產生每日5000萬元左右的票房,周末及節假日票房才能實現單日破億元的現狀。在業內人士看來,節假日等檔期觀影人群相對較多,而相關資本和公司追逐檔期,一方面是能在此階段獲得更多觀眾,並通過多部影片同時上映,集中各方力量推高票房大盤,實現更高票房;但從另一方面也能證明,國內尚未出現一部擁有帶動大盤能力的作品,電影的內容質量還有待提高。

值得註意的是,為了能夠提升市場熱度,今年春節檔不少影片再次出現低價搶票的活動,10元左右的電影票也再度出現在觀眾面前,似乎要再一次掀起票補的高潮。

對此,王兵認為,影視公司或第三方票務平臺的票補能否奏效,帶動市場熱度,關鍵在於觀眾是否買票,當下很多觀眾都反映不是不想看電影,而是沒有想看的電影,如果觀眾不願意購買電影票,票補力量再大也難以起到實質作用。而對於當下國產片追逐票房,按照平日國內電影市場票房水平,大體量的片子若選擇在該時間上映,確實難以收回成本,選擇節假日借助假期經濟,再加上多部影片同時上映抱團取暖,則有可能收回成本獲得收益。“但這也顯示出國產片核心競爭力不足的現狀,且目前抱團取暖所產生的票房也並不會非常樂觀,而如果是一部內容質量較高、極具競爭力的作品,即使在平日上映也能憑自己的力量帶動整個市場的熱度,所以關鍵還是要回歸內容本身。”

此外魏鵬舉也表示,對於影視公司而言,也不能過多關註檔期本身的集聚效應而忽略了影片的質量,且過去一年電影市場的增速趨緩、部分票房不達預期的情況,也意味著電影內容才是決定影片票房走勢的重要因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0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