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政策的壓力之下,富士康開始考慮調整生產線布局,向美國制造進軍。
據日經亞洲評論報道,富士康科技集團主席郭臺銘在臺北向媒體透露該公司正考慮與蘋果開展一次針對在美組建顯示屏工廠的聯合投資。報道援引郭臺銘稱,該工廠造價將超過70億美元,投產後可創造3萬至5萬個就業崗位。對大型顯示屏的需求不斷增長使得在美國國內生產成為比從中國航運更佳的解決方案。“蘋果願意與我們一起投資,因為他們也需要顯示屏。”郭臺銘稱。蘋果對此並未給予置評。
富士康還計劃在美國組件一個新的造型(Molding)工廠,有可能會建在賓夕法尼亞州。另一方面,根據特朗普總統關於改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條款的指示,由富士康控股的加拿大互動顯示屏公司Smart Technology也可能搬至美國。
特朗普此前稱他上臺後將會對中國施加一條監管措施,征收45%的高額進口關稅。這也是推動蘋果考慮將制造業從中國轉移的重要因素。在蘋果目前的供應商資料里,有超過350家供應商的地址位於中國。不過對於蘋果這樣規模龐大的公司來說,生產線轉移將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至少需要5至10年去完成這一計劃。
特朗普上臺後,中美貿易政策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但是很肯定的一點是,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勢力將擡頭,而中國也會尋求制衡的方法,潛在的贏家和輸家初露端倪。
根據瑞士信貸的研究報告,如果美國在稅收等方面對中國施加壓力,那麽首當其沖受害的公司是那些出口導向的美國公司,包括運動品牌耐克,汽車品牌通用,珠寶品牌蒂凡尼等。而中國的科技公司和通信技術公司,如中興和聯想在美國的擴張可能受阻。
盡管很多人認為中美貿易戰觸發的可能性仍然很小,但是就去年全球市場發生的多件黑天鵝事件來看,中美之間的摩擦升級導致更大程度的爭端的可能性正在激增。香港的科技投資公司博康國際控股(Bocom Holding)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我們認為中美貿易戰要比想象中的更有可能發生。”
中美之間的貿易赤字正在急劇擴大。根據彭博社提供的數據,2015年中國對美國出口赤字接近3500億美元,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出口國,出口量遠超排名第二的墨西哥,而且比其余排名前十位的美國貿易出口國相加的量還要大。
各大投行已經在積極研究中美貿易戰一旦開打,將對世界經濟產生何種最壞的影響。摩根士丹利香港的策略師Jonathan Garner表示:“如果美國對中國征收45%的關稅,那麽MSCI中國指數可能從目前的水平進一步滑落30%。而如果美國對中國進口關稅上升5%的水平,那麽該指數將不會有太大影響。”
在摩根士丹利統計的數據中,目前在美國業務敞口最大的中國公司包括無線科技公司歌爾,內衣生產商維珍國際,這兩家公司超過70%的收入都來自美國市場。此外,貿易公司利豐集團,食品生產商萬洲國際(前雙匯集團)和藍斯集團在美國的業務敞口也都超過60%。
從美國方面來看,半導體生產商安霸(Ambaralla)和得捷電子(Texas Instruments)是在中國業務敞口最大的美國公司,其中安霸90%的收入都來自中國市場。瑞士信貸資產研究部主管Reto Hess表示:“如果貿易爭端升級,將有利於中國本土企業,比如汽車制造企業比亞迪,安踏運動鞋等。歐洲等非美品牌也將受到提振,比如中國消費者可能在購買汽車時更多考慮選擇德國品牌;買運動裝時會考慮阿迪達斯而不是耐克。”
摩根士丹利也認為,如果美國加大對中國出口征稅力度,對美國企業的傷害會大於中國企業。摩根士丹利報告稱,在MSCI的企業中,有超過10%的公司在中國擁有10%以上的收入。而中國公司中僅有不到2%的公司在美國擁有10%以上的業務。
摩根士丹利的Garner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能源、娛樂、科技和旅遊業和美國的通信和半導體行業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目前雖然特朗普政府還沒有推出實際的政策,但是很難想象他什麽也不做。對此,中國企業仍然表現得非常謹慎。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大型通信公司首席財務官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目前還不清楚特朗普的政策傾向會對業務帶來多大的實質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