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保險業國際化突圍:險企“走出去”多為跟隨戰略 更要主動出擊

1月18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幹措施的通知》提出,服務業重點放寬保險機構、保險中介機構外資準入限制等機構,釋放出了保險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積極信號。

在近日召開的“中國保險行業國際化發展論壇”上,鳳凰國際智庫發布的《2016年保險國際化發展觀察》研究報告顯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保險業的國際化程度迅速提高,尤其自2002年加入WTO之後,無論是外資保險公司的“引進來”,還是本土保險企業的“走出去”數量都開始穩步增加,覆蓋面也不斷擴大。

與會人士認為,中國保險行業的國際化是中國企業國際化大背景下的一個必然的趨勢。近年來,險企在服務於中國央企“走出去”進程中,也成為“走出去”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其國際化路徑多為跟隨戰略,未來將更要向主動出擊戰略轉變。

保險開放進程中的跌宕起伏

梳理中國保險市場的開拓之旅可謂一路跌宕起伏。自1949年10月20日新中國第一家全國性大型綜合國有保險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北京成立,開啟了保險公司在中國的正式落地。1952年,外資保險公司完全退出了中國市場。1958年,全面停辦國內保險業務,只保留涉外業務。1966年,保險被視為“封資修”,國外業務也幾乎全部停辦。

輾轉直至1979年,在國務院批轉《中國人民銀行分行行長會議紀要》後,國內保險業務逐漸恢複,國外的保險公司也開始陸續進駐中國。

對於保險業的對外開放理念,保監會原副主席、黨委原副書記周延禮表示:“在改革開放之後,我們所走過的路程,我們基本堅持了服務於國家的對外貿易,當時提出要把貿易、金融、銀行保險一塊的推出去。”

自此,中國保險業包括業務、機構、市場、風險、資產和收益等的國際化程度迅速提高,尤其自2002年加入WTO之後,無論是外資保險公司的“引進來”,還是本土保險企業的“走出去”數量都開始穩步增加,覆蓋面也不斷擴大。

事實上,自2002年入世以來,中國保險業的對外開放進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上述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共有保險公司156家,其中外資公司50家,比2002年底的22家公司增加了28家;我國保費收入達24282.5億元,是2002年的7.9倍,同期,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達1165.6億元,是2002年46.15的25.25倍;外資保險占全國市場份額的4.8%,比2002年增加3.3個百分點;截至2016年10月底,保險公司總資產達到14.8萬億元,是2002年的23倍。

周延禮表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保險業進入了全面對外開放的時期,通過這15年走過的路程,實踐證明我國保險業在金融業開放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盡管入世以來,越來越多的保險企業“走進來”,但是外資保險在華業務經營並不理想。鳳凰智庫研究報告稱,雖然外資保險看似來勢洶洶,但縱觀其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的歷史曲線,相對於2005年的8.9%峰值,2015年已下降了整整4.1個百分點。

周延禮表示,外資進入也給中國保險業帶來了一些新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技術,尤其是他們的管理方式,對我國加強市場監管,提高保險業在參與國際化,甚至同場競技方面增強了實力。

近年來,中資保險業務開展如火如荼。截至去年11月,2016年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總計28864.87億元,同比增長28.88%。其中財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8293.69億元,同比增長9.76%;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0571.09億元,同比增長38.61%。

值得關註的是,周延禮在論壇上首次公布了中國保險行業最新數據:2016年我國保費收入30961.01億,超過日本位列世界第二;中國保險總資產151046.5億,支出10481.48億,對世界貢獻度26%,位居世界首位。

周延禮預測,從“十三五”到2020年,保險業的總資產將達到30萬億,保險業、保費收入業務規模能夠在目前的基礎之上擴大一倍。

中資險企競相“出海”

在海外市場拓展方面,自上世紀80年代保險業邁出了國際化的第一步。這以1980年由美國AIG和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合資出建的中美保險公司的成立為起點,目前,多家中資險企均在海外設立了分公司、子公司、代表處等機構,為布局海外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隨著全球化的熱潮和企業國際化戰略的推行,也帶動了保險業務走出國門。據鳳凰國際智庫統計,截至2015年底,內資壽險公司涉及海外業務的境外險種總計有92種,包括健康保險、醫療保險、意外傷害險、醫療保險、人壽保險、分紅保險、投資連結產品等;內資產險公司涉及海外業務的境外險種總計有314種,包括企業財產保險、家庭財產保險、保證保險、責任保險、船舶保險、計算機設備保險、知識產權保險等十余個大類。

除了傳統業務,中資保險的海外收購也相當火熱。近年來,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安邦保險、陽光保險等險企紛紛競相在海外大舉並購,對海外優質不動產項目進行投資收購,同時,通過收購海外保險來實施其全球化布局戰略。

據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雲披露,僅2016年上半年,我國保險業海外並購金額達到了65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

險企“走出去”多為跟隨戰略 更要向主動出擊

“中國保險行業的國際化是中國企業國際化大背景下的一個必然的趨勢。”達信中國副總裁、鳳凰國際智庫高級研究員孫友文認為。

他進一步表示,中國企業的“走出去”從最初的產品走出去,到後來的勞務走出去、工程服務走出去、投資走出去、資本走出去。再到後來的管理走出去、技術走出去、文化走出去、品牌走出去,這都有它的發展的規律和過程。保險業作為“走出去”嵌入到這些環境和過程中必備的配套產品,也會隨著中國企業的全球化而全球化。

縱觀我國險企國際化的路徑,孫友文分析,一種是跟隨戰略,一種是主動出擊。當企業在上述要素“走出去”的時候,需要相應的金融服務和保險服務,保險公司即發揮跟隨戰略,這些年保險企業在服務於中國央企“走出去”進程中,也成為“走出去”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隨著中國保險行業的國際化程度提高,它的話語權的提升。全球性保險機構的份額在逐漸的降低,中國保險機構的份額在逐漸的提升。這也是中國保險業、中國保險機構在全球的話語權和國際化程度提高的必然結果。”孫友文說,未來更多的公司也會由跟隨戰略轉向主動出擊。

近年來,以安邦集團、複興集團為代表的險企在海外市場的收購,正是自身國際化戰略驅動。以安邦為例,自2014年起,它連續收購了6家國際知名保險公司和其他產業。據悉,安邦在海外並購上的投資總計超過400億元。

對於保險公司國際化的途徑和挑戰,孫友文表示,中國的保險機構要想國際化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自我生長,第一種方式是兼並收購。比如安邦、複興集團更多采用的是兼並收購的方式,以快速建立全球網絡。

周延禮也指出,目前保險公司在往往是通過收購兼並的形式進入海外市場。“真正要設立公司真是比較難,審批的過程是漫長的,要實現中資走出去,首先要了解對方的市場情況,掌握市場的運行制度規則,還有市場的一些習慣,要做好這些事前的功夫。”他說。

“自我生長的模式是一個非常緩慢而且時間長,而且又充滿不確定性的方式。” 孫友文表示,縱觀國際保險機構在全球的發展路徑,很多機構是通過兼並收購來實現全球化網絡,這是一個歷程非常長的階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2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