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克強:密切跟蹤分析經濟運行指標苗頭性變化 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1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會議,討論擬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會議通過了十三五穩定擴大就業規劃。

李克強在講話中指出, 各地區各部門要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堅持“幹”字當頭,既善應變化,又善解難題,抓緊做好一季度重點工作,推動已確定的政策盡快落地,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壘好樁基”。 密切跟蹤分析經濟運行指標苗頭性變化,加快研究實施重點突出、有力有效的新措施。 積極主動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穩定市場預期,努力在把握和抓住機遇、化解風險挑戰中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在深化改革、調整結構、促進升級、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新的更大進展。

過去一年,我國較好完成了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經濟運行穩中向好,改革開放、結構調整深入推進,城鎮就業、居民收入繼續增加,人民生活又有了新的改善,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

李克強指出,今年政府工作依然艱巨繁重。 面對世界經濟形勢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和國內諸多困難與挑戰,既要增強憂患意識,也要保持戰略定力和底氣。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持續釋放創新驅動、改革推動、開放帶動疊加效應,推動實體經濟升級和民生不斷改善,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助理劉哲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稱,2016年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推進,提前釋放了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隨著中產階層的逐步擴大、新技術和制度改革改變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中國經濟2017年GDP將站穩6.5%。在控制金融風險的同時,通過供給側改革釋放民生領域、壟斷領域、新經濟領域的供給潛力,中國經濟完全可以實現“穩中有進”。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在18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經濟每月談”上表示,中國經濟在過去一年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就,最重要的就是使下行的趨勢開始緩中趨穩,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和企業利潤增幅由負轉正,意義重大。穩增長的措施使需求有效回升,去產能也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今年要繼續轉變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定不移地推動改革。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也在“經濟每月談”上表示,過去一年,中國經濟緩中趨穩、穩中向好,不僅宏觀數據亮眼,連續三季度保持了6.7%的增速,企業的銷售收入、稅後利潤等微觀數據也都表現不錯,尤其是工業生產實現了強勁的回升。國企、財稅領域的改革也實現了較大的進展。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認為,經濟增長開始企穩,為結構性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2017年將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財稅、戶籍、土地制度改革將進一步推進,促進中國向消費驅動經濟轉型,國企改革、債務重組、以及資本市場改革有望提速。盡管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有所升溫,中國仍然會對外擴大開放領域,積極吸引外資,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談到去產能,姚景源表示,去年去產能更多是用行政手段,層層分解目標,層層督查。行政手段用來調控經濟,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不要簡單的去否定行政手段,它的特點是見效快,但問題是容易反複。今年應把調結構和去產能緊緊結合在一起,更多要研究經濟手段、法治手段,這樣去產能這件事情才能紮紮實實推進。

他還表示,不僅是鋼鐵、煤炭產能過剩,我國電力市場已經由最初的電力緊張轉為電力過剩,應該下調電價以及取消階梯電價,促進電力市場消費,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近日“玻璃大王”曹德旺去美國建廠以及他關於中國企業“稅負過重”的言論,引起業內廣泛關註和討論。姚景源在回應“曹德旺事件”時表示,“天底下收稅的都不會說稅負重,納稅的都不會說稅輕”,怎麽衡量,要看經濟實體納稅後還有沒有自我發展的能力、空間。中國在降成本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提出,降低企業的用能成本和物流成本。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還通過了十三五穩定擴大就業規劃。會議表示,要努力增加就業崗位。積極發展先進制造業,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新動能培育帶動就業,同時強化就業困難人員幫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就業創業服務,要做好化解過剩產能中的就業安置。

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10日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鋼鐵煤炭去產能涉及到重新安置職工,煤炭2.5億噸的產能涉及到62萬職工,鋼鐵4500萬噸的產能涉及到18萬的職工,到去年年底安排的職工已經接近70萬。

姚景源表示,中國盡管人口紅利消失,但是由於人口基數多,就業壓力是世界上最大的。去年新增就業1314萬,超過了1000萬的目標。去年第三產業的比重有進一步上升,第三產業是吸納就業能力特別強的,在經濟下行、經濟增速回落的背景下,就業取得良好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是結構優化。

會議強調,積極發展先進制造業,帶動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催生適應多樣化需求的新業態,釋放吸納就業潛力。大力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健康、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創新和完善用工、社保等制度,扶持靈活就業等新形態。加快資源枯竭城市、產業衰退地區等脫困振興,引導勞動密集型企業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增強吸納就業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1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