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評論】銀泰私有化 一塊效益最大化的試驗田

1月10日,阿里子公司與銀泰創始人沈國軍的全資公司,宣布聯手啟動銀泰私有化進程,雙方共同出資約177億元人民幣,溢價高達53.59%。

考慮到這是一家傳統的百貨業態企業,這代價實在不低。

阿里為何此時啟動銀泰私有化進程?它對於行業有哪些意義?

其實阿里主要就一個目的:它需要掌握一家能自主決策的百貨業態企業,以便為其打造“新零售”模式提供一塊落地的試驗田。

稱之為“試驗田”,可能有人覺得有些輕視,並非如此。個人認為,阿里收購銀泰,雖經歷了投資到控股變化,私有化後應該還會控股,但這並不意味著,阿里從此要全面進軍百貨業務。就算阿里用互聯網模式成功改造了銀泰,後者也不可能在全國遍地開花。阿里不可能這麽做,這與其開放平臺的定位相悖。而且,相比一個龐大的平臺,銀泰的店數再擴充一倍,也難以匹敵。

“試驗田”更深的意義是,銀泰雖不會大規模遍地開花,但它現有的業態、模式及體量,可為阿里平臺創新尤其新零售模式落地提供合適的樣本。一旦運營有成效,沈澱為解決方案,阿里應該會將這一模式進一步複制。

那為什麽一定要私有化呢?有人會認為阿里投資銀泰已經有一段時間,如果是試驗田性質,沒有必要付出如此高溢價去私有化。但筆者認為,此舉不但有必要,而且還很緊迫,主要基於以下兩層考量:

首先,新零售模式的探索,面前沒有參照物。阿里已置身於一個行業演進的無人區。它的探索既是自身發展的訴求,也是行業賦予它的責任。其探索隱含巨大的成本風險,也充滿許多不確定性。但它已身不由己,沒有退路。

在馬雲那里,純電商不會有未來,新零售一定要融入線下生態。這意味著,阿里的探索,必須有實體單元做依托。而且,這個實體單元必須納入阿里整體探索的風險體系,敢於承擔,屬於一種命運共同體。如果銀泰保持著上市公司狀態,考慮到市值管理,它需要兼顧太多投資人的利益,不可能完全融入一個充滿風險的探索進程。

說白了,阿里就是需要一個能自主決策的實體盤子。銀泰私有化應該早在它的計劃當中,甚至包括接下來的高度控股,也符合邏輯。

你可能會說,當初阿里已投蘇寧雲商成了二股東,為何不利用後者的盤子呢?顯然這不可行:一是阿里不可能左右蘇寧的獨立決策,想重金投資,盤子太大,代價過高,且以蘇寧董事長張近東的個性,也不可能同意;就算張同意,也很難通過審核;二是阿里與蘇寧合作,更多集中在3C品類、供應鏈與物流等層面,目前並非全品類、全業態,雙方在底層數據、用戶方面並沒有真正融合。

其次,阿里零售事業正持續進行結構優化與轉型。淘寶生態豐富,適合向生活方式轉,天貓則強化對優質品牌商家與供應鏈的影響力。由於淘寶平臺帶有一定話題風險,在可見周期內,天貓規模化會繼續成為主旋律。

因此,線下那些對於品牌商家具有整合力的百貨業態,於天貓來說,就有一定的戰略性價值。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體量、在核心城市有所布局的資源。

考慮到京東的速度與沖擊力,再加上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訴求,天貓不但需要規模,更需要模式更新。而且,就時間來說,已經相當緊迫。因此,可以這麽說,面對一家傳統企業,阿里願意那麽高溢價參與銀泰私有化,應該是傳遞了一種迫切性,後者一定帶有強烈的工具性用意。私有化之後,阿里應該還會有更多滲透行動。

截至這一消息公布,阿里面向新零售的線下資源拓展基本已告一段落,它相當完整,並具有結構魅力。其一系列布局背後的用意筆者解讀為:

1.投資銀泰,將其私有化之後,阿里在百貨業態就有了更加核心的支撐,百貨業態是大零售概念具有更大線下輻射力與品牌影響力的板塊。銀泰的體量恰到好處,它不斷探索的精神,也有助於阿里未來沈澱下豐富的新零售經驗,並可以影響到供應鏈、物流一端。而向下同樣可以觸發物流與龐大的用戶群。這個融合進程,會將阿里過去17年的技術與商業積累釋放出來。

2.投資蘇寧,更多是一種戰略性的博弈。雙方從競爭對手變成聯姻夥伴,消除了許多競爭壓力,並且在供應鏈、品類拓展、流量、物流等方面可以產生集約化效應。當然,還有一層是,應對京東的沖擊。

3.投資三江購物,成為二股東。這一布局側重的是超市,考慮到商超的未來,可以說帶有戰略性意義。與之對比的是之前京東收購永輝,並與沃爾瑪建立了戰略合作。

所以,從線下實體板塊資源的結構看,阿里基本上已經有百貨、3C連鎖、超市三大業態。加上它自己的整個淘系生態,可以說,其已經是中國乃至全球生態最多元、豐富的商業組織。這為馬雲提出的“五新戰略”尤其是“新零售”,提供了拓展的基礎與空間。

當然,新零售不可能是簡單的物理匯聚,一定是要發生化學反應。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真正形成一種可以複制的商業模式,一定會經歷相當長一段時間。

馬雲與沈國軍多年交好,阿里與銀泰的合作前瞻性與深度遠非其他案例所能比。行業里有許多線上線下合作的案例,但達到這樣開放度與深度的極少見。甚至包括阿里與蘇寧的聯姻,都遠不如這一案例更深入。筆者認為,如果沒有共同的趨勢判斷、危機感,沒有一種近似的價值觀,沒有開放的企業家精神,幾乎不太可能出現這種合作。

去年6月,阿里完成對銀泰商業的換股,正式成為銀泰商業大股東。它的重視程度一眼便知:阿里CEO張勇親自兼任銀泰商業董事局主席。

說到銀泰的戰略價值,張勇曾說:“銀泰是阿里巴巴進行零售商業線上線下融合創新的平臺,在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時代,如果說阿里巴巴是空軍,那麽我們需要尋找一個陸軍夥伴形成一體化力量,這個陸軍夥伴就是銀泰。”他還強調,阿里將從“人”(用戶營銷)、“貨”(商品運營)、“場”(商場)三方面,幫助線下百貨擁抱數字經濟。

私有化勢必能夠進一步強化雙方融合的效率,第一波強化通過“會員通”整合在線與線下的消費者數據,通過“服務通”優化消費者的購物體驗,通過“貨品通”來提升庫存效率以至銷售流轉;第一波,將會形成真正意義上適應中國的新零售商業模式,為全面複制奠定基礎。

(作者為誇克傳媒創始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8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