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金融監管架構改革呼聲日甚:構建央行+“金監會”雙峰模式

自2015年股災以來,金融分業監管問題逐漸暴露,有關金融混業經營時代的配套金融監管改革呼聲不斷。

1月7日,圍繞“中國金融監管改革”這一主題,在2017年度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與會嘉賓進行了熱議。

論壇主辦方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在年度研究報告中建議,監管架構可由現在“一行三會”的扁平化結構過渡到央行+“金監會”的“雙峰”形態組織結構,監管的重點應該從資本監管為主逐步轉入資本監管與透明度監管並重。

金融結構生變 監管仍停留分業時代

上述年度報告顯示,中國金融結構(主要指金融資產結構)正在緩慢地發生趨勢性變化。在社會金融資產中,證券化金融資產的占比在巨大變動中呈現上升趨勢,在商業銀行體系內表外業務呈強勁的上升趨勢。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市場處處長楊娉表示,以前我國是以銀行體系為主的金融體制,大量的信用是通過銀行體系放出去的,銀行體系原有的監管可以覆蓋。而由於金融創新,很多銀行開展大量表外業務和委托非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信用的擴張,導致現有金融監管體系的M2指標看不到這些變化,遊離在監管指標之外。

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表示,按照傳統的監管理念,一種是以銀監會為代表的監管理念,即資本充足率監管:如果是資產負債表吸收風險,最重要的是資本;如果出現風險是因資本不足,追加資本是最重要的。第二種監管以證監會為代表,其中最重要的是風險披露,把風險原原本本的說出來。

“監管不僅僅是政府行為,監管體制變動還要根據市場的變動而變動。”曹遠征表示,上述傳統監管理念在分業經營時可以良好發揮作用,但現在中國金融體系正在發生變化。

一個變化是金融結構正在發生變化。中國的金融機構理財產品開始脫離資產負債表又沒有徹底脫離,中國經濟正在發生轉型,混業產品形態已經出現,已經有證券公司做資產負債表的業務,銀行開始做資本市場業務,但監管體制還是堅守原先的分業監管。

前述報告也稱,金融結構的變化導致金融風險的來源發生重大變化,金融風險的性質和結構亦會發生重要變化。在金融風險中透明度風險快速上升,資本不足風險仍然嚴峻,但權重下降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表示,風險結構的變化,體現在透明度的風險表現更加明顯,而實際上原來的監管模式設計並沒有把透明度風險的監管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上。

曹遠征還表示,中國金融正在發生的另一個變化是,利用杠桿融資來做資本。當前杠桿融資是資產負債表的業務,由銀監會監管,資本市場的變動是歸證監會監管,這一監管體制需要改革。

“未來中國金融體系的風險將會由資本不足的風險,過渡到資本不足和透明度不足並重時代的風險,這個時代已經開始來臨。”吳曉求說。

在曹遠征看來,改革的核心是發展,發展的趨勢是將資產透明化。因此,金融監管改革方向是透明化,這是未來中國監管體制的轉變方向。

建立現代金融監管框架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三五”規劃建議說明中指出,加強統籌協調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

對於建立現代金融監管,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表示,現代金融除了貨幣市場以外,重要的是資本市場,除了股票、債券以外,還有衍生品市場、影子銀行、民間金融、互聯網金融、混業經營、控股公司等形式。

相較於存貸匯的傳統金融,現代金融是非常廣義和複雜的,它的風險不僅僅是信用風險,可能更重要的是市場風險。金融風險的新特點要求監管理念甚至監管機構都要發生變化。

眾所周知,目前中國金融監管體系構建起了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一行三會”監管體制。對此,曹鳳岐表示,一行三會在一定時期是中國金融發展的必然產物,對當時分業經營、對金融穩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目前一行三會的監管體制已經不適應需要了,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實際上已經混合經營,控股公司也出現了,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完全打破了銀行、保險、證券的界限。”曹鳳岐說,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邊界不清的問題。

他進一步指出,現在的一行三會缺乏統一監管機制,分業監管容易產生監管的真空和監管套利、易導致重複監管增加監管成本,很難實現金融混合經營和金融控股公司發展監管的需要,對金融創新和互聯網金融等很難進行有效監管。

結合中國臺灣地區的金融監管經驗,臺灣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達業表示,建立金融監管一元化存在必要性,在銀行、證券、保險三者中要協調監管,至少有統一的全權單位來處理。

中國銀監會審慎規制局副局長王勝邦表示,解決金融體系內部複雜性問題或是同質化問題,一行三會應加強合作,制定共性的監管標準,監管者要更加有所作為。

構建“雙峰”形態監管架構

既然金融監管職能改革已經在學界、業界達成共識,在現有的一行三會基礎上如何建設現代金融監管框架?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是主張恢複由央行大一統監管的格局,撤銷三會合並到央行中去,由央行統一進行監管;第二種是合並三會,成立新的金融監管機構與央行共同監管,形成“雙峰”監管模式。

對於這兩套方案的實操性,在曹鳳岐看來,第一種主張存在很大問題。理由是,當初三會從央行系統分出去是因為金融市場突出化,央行無力監管,現在金融體系比原來更複雜,三會監管職能再回到央行,央行宏觀微觀調控的能力存疑。

結合中國的現實情況,曹鳳岐表示,三會都是部級單位,把它們降至局級、變成央行的下屬單位,實際上是削弱監管部門的權力和權威,且合並很難操作。因此,如果把三會取消不僅是歷史的倒退,而且可能造成監管職能新的紛擾。

為此,曹鳳岐建議合並三會,在此基礎上建立中國金融監管委員會(下稱“金監會”),和央行形成“雙峰模式”共同監管。“金監會”直屬國務院,除了央行監管的貨幣市場和外幣市場以外,其他所有的監管由“金監會”進行,甚至可以下設金融穩定委員會、金融審慎監管委員會、投資者保護委員會,按照職能進行監管。

對於中國金融監管改革的邏輯,吳曉求還具體指出,改革的基本要素基於上述風險從四方面進行:

第一、監管模式上,實現微觀審慎監管與宏觀審慎政策的協調和功能的一致。

第二、監管架構上,如果保留現在的一行三會模式,監管的重點、監管的功能則要發生重大的變化。建議由目前扁平化的結構調整到“雙峰”模式,央行主要負責宏觀審慎政策制定、實施和監控,這是金融體系穩定的保證;同時,可考慮成立“金監會”,加強跨市場的風險協調能力,包括資本不足風險和透明度不足風險,這是金融體系穩定的前置監管。

第三、監管的重點應該從資本監管為主逐步轉入資本監管與透明度監管並重。

第四、監管的方式應該從傳統監管走向智能監管與傳統監管相結合,並逐步以智能監管為主。智能監管要重視金融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還不足,雲計算、區塊鏈的技術將會使中國金融監管走向智能監管,智能監管是以大數據為前提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2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