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風電整合潮將至 90%的企業或將退場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11/1OMDAwMDIyNTg1OA.html

從2009年高調進入風電研發領域,到2011年初正式退出,進退之間,哈空調(600202.SH)用時不過一年。

「公司的風電業務只是處於研發階段,還沒有投入生產。」哈空調證券部人士對此表示,目前,技術合作協議及零部件採購合同的善後處理工作已在進行中。

哈空調原本主業為石化空冷器和電站空冷器,風電領域研發並非其專長。

「哈空調的轉型,是基於該行業利潤趨微的背景考慮,但哈空調在風電領域並沒有人才儲備積累,而且進軍的是風電領域中比較核心的發電機組系統,轉型失敗並未偶然。」一位風電企業高管對此分析稱,哈空調進軍風電行業有當年風電大熱的背景,「當時,甚至連做鞋子的都要進來」。

哈空調可能是2011年整個風電設備製造業整合的一個樣本。盤點2010年業績報表,以金風科技、華銳風電、東方電氣、明陽風電、運達風電等為代表的風電巨頭們,賺得盤滿缽滿,不過,在熬過一個寒冬之後,更多的小型風電設備製造企業,將迎來一個更艱難的時期。

《風電設備製造行業准入標準(徵求意見稿)》(下稱《風電標準》)已於2010年3月對外發佈,經過一整年的修訂及徵召意見,或將於今年正式出爐。文件在能源、土地、自我資金、技術等方面的規範、限制,將進一步壓縮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目 前,國內排位前10名的風能設備企業,產能佔了整個國內市場的80%,前十五名佔到了市場的95%,剩下的5%好幾十家分,它們能賺到多少錢呢?」中國農 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副秘書長沈德昌表示,在未來三五年內,肯定會有90%的風電設備企業將通過重組、兼併等途徑而消失。

「明智」的退出者

時鐘撥回一年前,2009年10月27日,哈空調董事會通過了《關於哈空調開展風電領域研發相關活動的提案》,稱公司同意開展風電領域研發活動,與國內外研究機構合作,聯合開發先進的風力發電技術,公司研發費用預計在人民幣3000萬元以內。

上述風電企業高管表示,風電設備三大件包括風電葉片、變頻電機、變速器。哈空調早在2008年就進行發電設備的研發,並為彼時第一批哈爾濱市科技攻關計劃項目,主要研發方向為發電機葉片製造。

2011年1月31日,哈空調宣佈退出,其給出的理由是:在風電研發過程中,國內風電企業發展數量激增,同質化競爭嚴重;國家產業政策發生較大變化,規範風電行業發展力度增強,提高了公司進入風電行業的准入門檻。並稱,公司繼續從事風電業務風險較大。

「哈空調退出是比較明智的。」在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勝茂看來,國內風電設備製造的第一梯隊佔據市場60%的份額,剩下的40%的市場份額也被第二梯隊瓜分殆盡,留給第三梯隊和新進入者的市場份額已經不多。

國內風電設備製造企業目前合計80多家,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是金風科技、華銳風電、東方電氣三家龍頭;第二梯隊是明陽風電、運達風電、湘電風能、上海電氣等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第三梯隊,則是一些不知名的中小企業。

運達風電華北區域經理金立萍提醒記者說,早於2009年「38」號文(即《關於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已對風電設備製造行業定議為「過剩」,當時,主管部門對該行業的融資及項目審批已然收緊。

「較高的行業集中度,使新進入者的機會已經不多。哈空調的資本實力並非十分出眾,要麼選擇退出,要麼選擇被兼併。大的市場環境就是這樣。」李勝茂說,2010年,國內風電裝機增速為64%,已較往年減速四成,下游風電場更願意把訂單交給像金風科技這樣的優勢企業。

被提高的門檻

3 月發佈的《風電標準》,主要涵蓋三個方面內容:新建風電機組生產企業必須具備生產單機容量2.5兆瓦及以上、年產量100萬千瓦以上所必需的生產條件和全 部生產配套設施;企業進行改擴建應具備累計不少於50萬千瓦的裝機業績;新建風電機組生產企業應具備5年以上大型機電行業的從業經歷。

中國風能協會副會長馬學祿表示,工信部的風電設備准入標準是比較高的。從目前我國的風電整機現狀來看,能夠達到上述標準的整機製造廠商不超過10家。

「新上馬的企業特別是風電整機生產企業的審批,如今已變得很困難了。2.5兆瓦以下的風機已經不太受產業政策的扶持,信貸可能還要面臨約束。」前述風電高管表示。

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底,中國全年風力發電新增裝機達1600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達到4182.7萬千瓦,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

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有12家風電企業,擴產仍然是這些企業在2011年的主旋律。但與往年不同的是,更多的中小企業,或將倒在這一場更為宏偉的擴張浪潮中。

金立萍解釋說,為新進入者設置如此高的門檻,「其實是要求新進入者一入局,就要有配套的科技研發,擺脫國內的技術空心化格局」。而這也折射出風電行業風光背後隱藏的問題:投資過熱、重複引進落後技術、關鍵設備依賴進口、核心技術未能得到有效攻關等頑疾,仍然存在。

就 整個產業而言,目前,我國的發電機、葉片產能已能滿足國內風電產業的需要,但部分關鍵設備仍有不足。以齒輪箱軸承為例,由於質量要求較高,多靠國外進口; 而在控制系統方面,國內雖已有科諾偉業、北京景新、時代集團等企業在研製生產,但目前仍主要採用丹麥MITA和奧地利Windtec生產的設備。

質量問題,也已成為業內憂慮的焦點。2010年1月24日,寧夏天淨神州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的一台東汽風機倒塌。

此後,華能通遼寶龍山風場的東汽風機、遼寧凌河風電場的華銳風機、大唐的山西左云風場的風機先後出現倒塌,質量問題在風電裝機容量飛速增長背後不斷出現。

龍源電力總經理謝長軍對此意味深長表示,龍源是中國最老的風電企業,其運行最早的風電機組已經有17年時間,國產大量的機組也才運行了3至5年時間,所以有些風機的質量還需要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