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A股而言,2016年是極其關鍵也難言輕松的一年。年內,A股完成了由異常波動向震蕩市的轉變,經歷了價值重估、周期反轉、題材快速輪替。同時,嚴監管、去杠桿向各個資產類別延伸和深化;在A股市場上,打新、重要股東增減持、重大資產重組、停複牌、上市公司治理、券商風控等規章制度均現重大調整和修訂,深刻影響著市場估值和風險偏好。
展望新一年,對金融風險和資產泡沫的警惕絲毫沒有減弱。最新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於控風險、去泡沫的立場堅決且表態升級。這將成為A股將要面對的重要基調,也將對市場走勢、股市與其他市場不斷加強的聯動性產生重要影響。
另一方面,會議重提“促改革”,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至主線的高度。這意味著,改革將成為貫穿A股全年的布局主線。改革預期有望成為提升風險偏好、推動行情的催化劑,而改革方向更是新一年行業與主題布局的重要依據。
金融風險與資產泡沫防控升級
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明確了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重要性;同時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相比此前的相關表態,本次會議對金融風險的關註重點有所轉移、態度明顯升級。比如,2015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關註重點為信用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非法集資等;2016年10月的政治局會議提出要註重抑制資產泡沫,但針對金融風險使用的表態為“防範”。而至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時,“防範”則已升級為“防控”。
“防範的是還未出現的隱患,防控的是已出現的風險和泡沫。2017年包括房市、股市、債市、期貨市場等任一市場的資產價格如果出現過快上漲,都可能招致調控的加碼。”廣發證券策略分析師陳傑對此點評稱。
與其觀點類似,多份市場點評均將對金融風險的表態變化,列為本次會議釋放的重要信號之一。而近期因債市信用風險、去杠桿引發“錢荒”警報等導致的股債雙殺,更像是未來的“預演”,強化市場對“防控風險”所帶沖擊的預期。還有分析師指出,在防風險、去杠桿全面升級的趨勢下,資本市場新一年里的監管將更趨嚴厲,各類資產波動率將會顯著降低;A股市場的中小創、純故事炒作將會進一步遭嚴控,低估值藍籌估值溢價將會提升。
但若考慮到杠桿水平和驅動因素的綜合影響,未來A股市場受防風險、去泡沫的沖擊或小於其他市場。“‘防控風險’主要針對的是房地產等市場,金融去杠桿對杠桿率並不高的股市影響較弱。”華泰證券策略分析師戴康表示。
更為樂觀的市場觀點此前還曾預計,房市、債市、商品目前仍處高位,各類資產的去杠桿或將引發資金的流動,較早啟動去杠桿的股市對增量資金的吸引力提升。申萬宏源策略分析師王勝就表示,房地產、外資、銀行保險這三類增量資金的配置需求,將對股市形成利好。
具體來看,股市和房市“蹺蹺板”效應2017年或繼續顯現,居民的“買房錢”可能轉向股市。此外,盡管保險監管趨嚴,但存量再配置的壓力未減,險資配置權益類資產的意願仍有可能提升。王勝還表示,雖然當前短期內美元、美股、大宗商品的走勢強勁,人民幣已出現快速貶值,但中期來看,“中美雙極”全球格局決定了人民幣快貶趨勢不會在未來兩年持續。預計2017年人民幣匯率有望階段性貶值到位,加之A股納入MSCI的概率將繼續提升,外資增配A股也值得期待。
改革紅利推動力可期
除強調防控金融風險之外,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提“促改革”,供給側改革仍將是2017年的政策主線。對於A股市場而言,改革也將是貫穿全年的布局主線:改革預期將成為提升風險偏好、推動行情的催化劑,改革方向也成為行業與主題布局的重要依據。
會議提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初步確立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戴康表示,這顯示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力進一步加強,且從黨到政府,從中央到地方的經濟政策的步調一致性也進一步增強。“對於A 股市場而言,這將有利於穩定市場預期、提升風險偏好。”
市場還紛紛看好將於2017年召開的“十九大”改革利好,並對2017年下半年行情普遍樂觀。“2017年的機會將大於2016年。”王勝表示,從短期來看,2016年12月和2017年1月限售股仍對市場形成結構性壓力,但中長期來看,三類增量資金和“十九大”改革預期等多重上行因素催化,有望形成共振。
國泰君安策略分析師張華恩預計,2017年上半年A股震蕩中樞將緩慢上移,一波三折;進入下半年,“十九大”召開前改革預期的密集發酵,市場將迎來年內最佳的進攻時機。興業證券策略分析師王德倫認為,A股2017年將整體呈平衡震蕩市:年初貨幣環境邊際轉緊是主要制約因素,上半年對經濟複蘇的樂觀預期將逐步消退;但之後伴隨“十九大”效應增強、寬松預期再起,市場有望重新迎來機會。
除催化行情和提升風險偏好外,改革圖譜的明確也讓A股新一年投資機會和投資風格日漸凸顯。
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至主線的高度,強調將深入推進供給側改革,並詳細闡述了實施的原因、目的、主攻方向、根本途徑。多位分析師均強調,未來市場化和行政去產能將繼續推進,並有望從鋼鐵煤炭向化工、有色、稀土等其他產能過剩行業拓展。此外,會議還重點提及了農業供給側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債轉股,並對改革方向做出明確批示。而上述領域均將成為2017年A股重要布局主題。
改革主線對A股更進一步的影響,體現在投資風格和支撐邏輯層面。戴康稱,2016年下半年供給側改革“三去一降一補”政策越發清晰,A 股非金融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ROE)三季度出現拐點。當前,企業償債周期進入尾聲,投資意願慢慢回升,新一輪主動補庫存周期開啟,這些都將有助於帶動盈利持續改善。其更強調,盈利修複將成為2017年A股市場主要決定因素。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也稱,“錢荒”、債市去杠桿傳染等對股市只能形成短期沖擊,盈利改善和利率上升才是A股中期邏輯,股市未來將走向“業績牛”。
與上述觀點相呼應的,是2016年三季度A 股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戴康稱,目前非金融企業杠桿率依然在下行階段,但銷售現金收入增速和經營性現金流占比在提升、償債現金流減少、固定資產投資現金流增加。“2016年以來企業盈利能力和現金流的持續改善是內生性的。A 股盈利能力出現長周期改善的拐點。我們預計2017年A股凈利潤同比增速為5%至8%。”
但與此同時,盈利修複的持續性還需要進一步驗證。王勝就強調,對於2017年一季度之前的經濟上行趨勢充滿信心,尤其是2016年四季度以來,中美經濟數據持續向好,疊加特朗普上臺擴張財政的預期明顯升溫,A股市場逐漸切換由需求複蘇預期來驅動。但盈利改善能否度過“4月決斷”的關口,仍存在疑問。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已開始擠壓中下遊毛利,總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存貨周轉率仍存在趨勢性下行,企業經營效率或仍在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