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盤點2016】新金融的十大現象

2016年的新金融行業風雲變幻,政策和市場環境的巨大改變讓這個新興行業進入到了發展的拐點。一方面,行業洗牌、風險爆發、增速放緩……這是行業為過去幾年非理性發展付出的代價;另一方面,一些受到政策支持,抓住市場紅利的細分行業開始崛起,例如民營銀行、消費金融;而那些實力雄厚、打好基礎的企業則開始邁出了多元化、甚至國際化發展的步伐,其中不少也開始積極準備上市。

此外,值得註意的是,受資本“寒冬”影響,過去吸金力極強的新金融行業也未能躲過一劫。除了不少企業融資困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過去幾年該行業存在的估值“泡沫”。

第一財經記者盤點今年對新金融行業影響最大的十大現象,它們是過去幾年這個行業過速發展所帶來的必然結果,也是未來幾年左右行業走向的關鍵力量。

一、監管政策落地

如果說2015年是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元年,那2016年就是監管政策全面細化、落地的一年。

從2016年1月監管部門啟動互聯網金融領域專項整治開始,到12月央行副行長潘功勝指出互聯網金融風險底數已經基本摸清,據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中央及各地方監管機構圍繞新金融領域至少出臺了40余份文件。

其中,包括《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規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的出臺都對新金融行業發展的未來走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監管思路的明確,監管細則的落定,加速了行業洗牌和重整。互聯網金融監管朝著金融業強監管的方向靠攏,盡管沒有實行牌照制,但種種條款也已經為行業準入和經營壘起了足夠高的門檻。

比如,今年P2P平臺面臨的最大合規挑戰之一,就是必須要有銀行來做資金存管,由於對接銀行存管不僅涉及到人力、物力、技術上的巨大投入,銀行的準入門檻又在逐步收緊,其難度不亞於申請一張牌照。

據零壹財經數據顯示,目前完成銀行存管系統上線的P2P平臺共有129家,不到正常運營平臺的10%,其中有4家平臺的存管模式為銀行直連,32家平臺為聯合存管,其余平臺為銀行直接存管,而聯合存管的模式在今年下發的《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征求意見稿)》中已被明確告知——此路不通。

二、行業洗牌加速

監管政策落地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過去幾年高歌猛進的新金融行業開始全面收縮。包括P2P、眾籌、第三方支付等細分領域的企業數量開始減少,盡管整體市場規模仍在擴大,但份額逐步向少數龍頭企業聚攏。

截至2016年11月30日,零壹研究院數據中心監測到的P2P借貸平臺共4800家,其中正常運營的僅有1613家(占到33.6%的比例),環比下降3.9%。照此勢頭發展,到2016年底,正常運營的平臺將減少到1500家左右。

眾籌行業同樣面臨類似的問題,據零壹研究院統計,截至2016年11月30日,我國互聯網眾籌平臺(不含港臺澳地區,下同)至少有593家,其中問題平臺和已轉型平臺(22家)至少有254家,約占42.8%的比重,首次超過40%。

而第三方支付行業,由於市場格局已定,再加上第三方支付和電子賬戶相關的一系列新政逐步落地,大量中小第三方支付企業尋求盈利的前景越來越暗淡,轉型、退出、“賣身”成為了今年該行業的關鍵詞。

三、風險集中爆發

經過前幾年的超速發展,新金融行業積壓了不少問題,蘊藏了不少風險,而監管政策的落地、專項整治的實施、行業洗牌的加速,以及市場環境和資產質量的變化等因素的疊加也催化了風險的集中爆發。

e租寶是2016年互聯網金融爆出的一顆大雷,因其牽涉的金額之大(平臺吸納資金額近500億元)和投資人數量之多(牽涉投資人近80萬人)而引起了一次行業“地震”,甚至引發了許多投資人對於整個新金融行業的恐慌情緒和信任危機。

隨後,大大集團、快鹿集團等重磅“炸彈”接連引爆,讓行業面臨的輿論危機和信任危機持續發酵。另外,今年鬧得沸沸揚揚的“裸條事件”、“一元購騙局”事件等等,都是行業不規範、非理性發展後產生的不良結果。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新型的詐騙模式,打著新金融的幌子欺騙投資者,也同樣值得警惕。

比如,今年許多新聞網站的“流量擔當”之一——3M互助社區,就是打著科技金融的幌子招搖撞騙。投資貨幣可選擇人民幣與虛擬貨幣(比特幣、摩根幣、百川幣),其實質就是熟人傳銷、高返利遊戲。

風險的集中爆發是為前幾年新金融行業非理性發展支付的代價,盡管過程慘痛,但客觀來說,這也倒逼了監管政策和行業自律的完善速度,並且讓互聯網金融行業完成了一次用戶的基本教育。

四、回歸金融本質

互聯網金融興起於互聯網思維和模式註入金融業務帶來的改變和機會,這種集體式的行業爆發曾經在很多領域發生過,比如,互聯網+零售(電商)、互聯網+餐飲(O2O)、互聯網+出行(打車軟件)、互聯網+旅遊(OTA)等等。

但與互聯網改造其他傳統行業不同,在經過了初期轟轟烈烈的“顛覆和變革”之後,互聯網金融行業里,金融屬性依舊占據主導位置,風險定價能力、資金獲取能力依然是行業最核心的競爭力。

這一方面是源於目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體系和思路;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互聯網思維和模式的加入還只是部分提升和優化了金融服務的效率和便捷程度,並沒有如其他行業那樣出現變革性的產品和模式。

典型的案例就是,今年活的好的企業都是在資產端有很強能力的公司。比如眾所周知盈利困難的P2P行業里,大部分能夠實現正向現金流企業的盈利點主要是在資產端,通過賺取差價的方式實現盈利。

因為隨著理財端的獲客成本越來越高,線上流量越來越貴,理財端的盈利空間被壓縮得非常有限。這也是為什麽有些創業公司索性退出理財端的“燒錢大戰”,專心為有流量有用戶的大平臺提供資產的原因。

另外,今年互聯網金融ABS(資產證券化)的爆發、平臺開始大量引入機構資金都是很好的例證,未來獲得穩定、大量、低成本資金將是互金企業成敗的關鍵,金融能力得到重估,地位進一步提升。

五、修煉科技“內功”

雖然互聯網金融企業一直在強調科技的應用,但其中有多少企業、多少產品真正應用了互聯網技術,業內人士都心里有數。2016年是互聯網金融重新回歸金融本質的一年,也是大家開始真正重視應用科技力的一年。

互聯網金融不是簡單的“互聯網+金融”,而是把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互聯網技術應用到金融創新當中,讓它成為增強風控能力、降低資金成本、鍛造企業“護城河”的重要基礎。

2016年,國內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重新定義自己為“金融科技”公司,它也接替互聯網金融成為最熱門的行業標簽。關於金融科技,沃頓商學院給出的臨時定義是:用技術改進金融體系效率的經濟行業。

盡管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名稱的轉換有些偷換概念的意味,但從行業的演進來看,過去通過簡單複制,缺少核心技術的商業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不管是市場還是資本都越來越看重企業的差異化競爭力和以技術驅動創新的能力。

尤其,隨著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科技在提升金融效率、改善金融服務方面的影響越發顯著。對於企業而言,在技術上的投入和創新的能力也將愈發重要。

六、民營銀行崛起

2016年是民營銀行迎來大爆發的一年,多家銀行獲準籌建,截止到目前,民營銀行數量達到14家,其中今年獲批的數量已經達到9家。到了12月,還迎來了一波批籌的小高潮,一個月內有4家民營銀行獲批。

據第一財經記者最新了解的情況,截至今年末,首批5家民營銀行中的前海微眾銀行、浙江網商銀行、上海華瑞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已經基本實現盈虧平衡。但作為先行者,這幾家民營銀行的發展仍在摸索之中。

與民營資本積極湧入相對應的是,已經至少有10家公開披露過申請民營銀行計劃的民企中途退出。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除了有企業自身的原因外,亦有大家對民營銀行的認知回歸理性的原因。

總之,民營銀行在2016年發展勢頭如此迅猛不禁讓人又喜又憂,喜的是新金融行業的發展或許會因此有新的突破,憂的是民營銀行會不會成為第二個“第三方支付行業”。

七、消費金融爆發

新金融有個魔咒,每一個被稱為“風口”的細分行業都特別命運多舛。上一次是P2P,現在是消費金融。

今年消費金融有多火,看看數據就知道了。目前,銀行、消費金融公司、電商巨頭、P2P平臺等幾大派系在消費金融領域殺成一片“紅海”,僅持牌的消費金融機構數量就已經達到20家。

消費金融在2016年的爆發是市場和政府兩只手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中國的個人消費杠桿率一直偏低,隨著消費升級需求愈發旺盛,消費金融市場迎來了紅利期。

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16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研究報告》稱,2015年中國消費信貸規模達到19萬億元,同比增長23.3%,預計2019年將達到41.1萬億元。面對這個誘人的萬億元級“新藍海”市場,各類資本競相進入。

另一方面,政府在政策層面也給予了充分的支持。除了《關於加大對新消費領域金融支持的指導意見》等政策發布,加快批複消費金融公司的籌建也是更為直接的體現。2016年銀監會共批複6家消費金融公司獲準籌建,12月20日和21日又接連批複了兩家。

八、互金集團湧現

進入2016年,新金融行業已經擺脫了早期創業公司紮堆的景象,擁有雄厚資源和背景的互金集團快速崛起,開始占據行業的主流。

例如,最為典型的房地產業,隨著地產行業發展步入下行周期、利潤空間越來越小,房地產公司在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時紛紛瞄準了互聯網金融行業。據不完全統計,包括萬達、恒大在內的至少有50多家地產公司都開始大舉進軍金融業。

零售業巨頭國美、蘇寧等也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渠道發展,實現產品、服務、數據和風控的打通。掌握流量和場景的OTA們(在線旅遊社)則把金融業務作為盈利的重頭戲,攜程、去哪兒等公司已經從保險和消費分期業務著手布局。此外,還有傳統制造業巨頭海爾、美的、TCL都已手握牌照,憑借產業鏈優勢拓展金融業務。

與新金融發展早期,互金企業從單點切入以單項業務為主不同,借助自身在本業上的積累和資金、資源上的優勢,這些行業巨頭大都是多項業務並進,以集團化的思路布局新金融領域。

與此同時,除了大企業開始大範圍涉足互金領域,過去幾年成功“突圍”的一些創業公司也出於合規和發展的需要開始梳理自身業務,重新調整組織架構,從單一的業務模式向多元化、集團化的方向發展。

據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2016年分別有PPmoney、趣店集團、樂信集團、開鑫金服、團貸網、凡普金科、愛財集團、PINTEC集團、51信用卡、銀客集團、和創金服等企業完成了集團化轉型。

互金企業的“集團化”一時之間成為風潮,這里面既有有企業主動選擇的因素,也是大勢所趨下的無奈之舉。監管趨嚴,尤其是P2P平臺嚴禁混業經營的限制,將原有P2P業務與資產端進行拆分,能夠有效應對合規監管。與此同時,在戰略層面對業務條線進行拆分不僅能夠實現業務的多元化、多層次布局,長遠考慮也利於估值和上市。

九、互金企業“出海”

隨著技術的成熟和市場拓展的需求,中國的互聯網金融企業開始把觸角伸向海外市場。由於出海的目的不同,這些企業布局海外的手段和進度也略有差別。

一種如螞蟻金服,通過投資布局、直接地推,開始全面鋪設全球業務。目前,支付寶已經可以深入英、法、德、荷、芬、奧、意、捷等國的零售、機場、餐飲等終端支付場所。與此同時,它還通過投資參股,或者當地金融企業與其進行戰略合作,快速進入新興市場和發達國家市場。截至目前,螞蟻金服已經戰略投資了包括移動支付平臺Paytm、泰國支付企業Ascend Money、參股了韓國互聯網銀行K-Bank等。

另一種如京東金融、分期樂等,也通過股權投資、技術輸出、業務合作等模式邁出了“出海”的一小步。典型案例如京東金融對美國大數據公司ZestFinance的投資,雙方在技術層面開展合作,並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ZRobot。

由於中國的金融體系相對於歐美等國較為不成熟、不完善,再加上中國人口基數大,國內互金業務發展的空間更大、動力更大。過去幾年,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不管是市場規模,還是創新活力,都大有趕超歐美國家之勢,這是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得以走出國門的重要基礎。另外,眼下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年輕人大量走出國門,作為“互聯網上的原住民”的他們已經習慣於接受互聯網金融的服務。

十、資本熱度降溫

前幾年備受資本熱捧的新金融行業今年進入到一個兩極化的分水嶺。

一方面,包括螞蟻金服、京東金融、微眾銀行、陸金所等行業巨頭在今年接連完成了新一輪融資,估值一再創新高。例如,今年4月螞蟻金服宣布完成募資45億美元,估值600億美元,創下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一輪私募融資記錄。

根據艾瑞統計,目前中國估值TOP 10的“超級獨角獸”企業中,今年完成新一輪融資的幾家互聯網金融公司就占據了四個席位。分別是螞蟻金服(600億美元)、陸金所(185億美元)、借貸寶(76.9億美元)、京東金融(71.8億美元)。

另一方面,隨著監管政策的落地、行業格局的明晰,互金領域的中小企業對於資本的吸引力正在逐步減弱。上市太難、退出不易是記者聽到最多的原因,而業務的合規問題、盈利能力太弱、商業模式不清晰等疑慮也減退了投資人的熱情。

資本市場的熱情減退,除了短期會在私募市場影響各家企業,尤其是那些自己還未建立“造血”能力的企業以外,長期來看,對於那些已經在籌備上市的行業巨頭而言,影響同樣不容小覷。私募市場與公開市場的估值差異最終總會消失——要麽是通過首次公開募股逐步拉低價格,要麽是上市前估值突然大跌。而對於那些中國互聯網金融領域的“超級獨角獸”們而言,任何一個選項的代價都是巨大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