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唱出歷史】婆婆少女時代的山歌 拍片記錄水口村好聲音

1 : GS(14)@2017-08-06 11:41:19

「升字」是水口其中一種獨特文化,池婆婆(左)三名兒子結婚後,另起名字掛在家中東邊牆上,她和幼女陳鳳明住在水口。



「呢!」鏗鏘的一個字,概括了大部份城市人對山歌的認知,然後?乜都唱唔出了,說來有點慚愧。其實香港都有山歌,隱藏於大嶼山掘蜆勝地水口。非牟利網上媒體「城市日記」及紀錄片導演陳浩倫,「掘」出「水口好聲音」──被遺忘已久的圍頭話及山歌,並把居民的故事及歌聲拍成紀錄片《水口婆婆的山歌》,最近公開放映。



「我把聲唔得啦,依家無樣得!失禮街坊!」89歲的池娣婆婆是紀錄片主角之一,她謙虛地慨嘆,卻聲如洪鐘,唸出少女時代「聽聽吓就識」的山歌,「歌仔好唱起頭難,胡椒好食種唔生,朝朝擔水淋花蕊,十條花蕊無條生。」女兒陳鳳明鼓勵她:「阿媽呀,以前山歌係咪有音韻?你試吓哼個原裝版畀我聽呀?」池婆婆認真又努力地唱,看着她十多年前表演山歌的嘉許狀,不難想像她的少女時代實為唱得之人。



池婆婆家門位於嶼南道當眼處,如果經過問路,記住跟她打招呼。

前往水口泥灘掘蜆,謹記放過細蜆。

明姐錄下池婆婆唸山歌的聲帶,繙譯山歌歌詞,「上高山麓一竇蕉」可能表示水口的山頭曾經種了很多蕉。

水口山歌題材廣泛,圍繞生活點滴、喜慶儀式等。看着池婆婆母女的家,牆上有一些紅底大字,原來這是水口男居民的成人禮──「升字」。他們結婚後,便根據族譜另外起名,代表成年,寫好名字後便掛在家中東邊,解釋後池婆婆又唸着升字歌曲,「西邊嗰個唔成字,東邊嗰個就成人。」由於山歌混合白話及圍頭話,繙繹工作相對困難,除了女兒明姐協助,製作單位亦尋找學者幫忙。有首山歌用不同雀鳥比喻不同月份,例如十月的雀鳥「屎忽無毛失禮人」,其外形描述十分生動有趣。製作單位尋找香港觀鳥會,從婆婆唱的歌推測雀鳥品種名稱及習性繙譯,有些品種可能今時今日已絕種。



水口村有三百多年歷史,約有二百多名村民,約有170位是原居民,主要姓池、陳及馮。池婆婆廿多歲跟同是原居民的陳壽結婚,育有九名子女,明姐排行最小。池婆婆為養大子女,刻苦耐勞,耕田、當家傭、又曾於興建石壁水塘時當短期泥工,擔得抬得,含辛茹苦,「家家人都係咁,捱到依家長壽,子女好彩聽話,否則有頸無繩吊。」明姐於水口土生土長,長大後在市區讀書及工作,之前因照顧家人回到水口居住,她覺得水口是自己的家,很有歸屬感。「我本來不太在意唱山歌及圍頭話文化,只因母親年長,想錄下她的聲音,留下回憶,這次紀錄片製作,啟發我對本土文化的反思。」提及水口近年轉變,池婆婆二話不說道:「多咗人掘蜆同問路囉,問路最好有禮貌叫聲婆婆先,入屋叫人,入廟拜神嘛。」水口泥灘生態價值高,被劃為海岸保護區,除蜆類多,亦是馬蹄蟹的棲息地。遊人越來越多,明姐看見越來越多人亂拋垃圾,擔心生態受破壞,此外,她認為不應帶走太細的蜆。



陳浩倫(右)是紀錄片《水口婆婆的山歌》導演,主角之一的池婆婆(左)看畢後謙稱「失禮街坊」,但為當地歷史留下重要紀錄。

馮裕新的爸爸曾是水口村村長,五、六十年代有份跟官員商討大嶼山重要建設,例如石壁水塘及嶼南道,她為爸爸的付出引以為榮。

整個研究計劃及拍攝工作歷時約一年,「城市日記」編輯黎穎詩發現香港每個地方的圍頭話都可能是獨有的,「元朗圍村的圍頭話已跟水口圍頭話不同,想用紀錄片保留獨特的文化。」導演陳浩倫認為拍攝難度不低,「婆婆唔意識到山歌係文化,有保留及承傳價值,唔明我拍嚟做乜,要說服佢哋。」紀錄片除池婆婆母女的故事,更有擅長製作茶果、幼時喪母由外祖母養大的徐德娣婆婆,及自小跟隨水口村長爸爸、跟英國官員開會的馮裕新婆婆。今個周末,大家可來水口看紀錄片,更可參加生態導賞團,多點認識這個世外桃源。「同話水口」日期:8月5日至6日地點:水口鄉公所查詢:城市日記 Urban Diary記者:梁慧琳攝影:王國輝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805/2011194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8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