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阿里能夠投資外部創業者,卻幾乎不扶持前員工的一次次商業探索
阿里的前員工們占據著中國互聯網界風雲榜的高位。
滴滴出行創始人程維,同程旅遊創始人吳誌祥,唱吧CEO陳華,挖財網創始人李治國,蘑菇街創始人陳琪……,17年來,從阿里出走的前員工超過6萬人,散落在全國各地。他們中一部分投身創業,組成了中國互聯網創投圈赫赫有名的“阿里系”。
一顆螺絲釘出走,此後在創投圈風生水起,這樣的故事帶給阿里人的刺激在2014年阿里上市前後達到頂峰。
IT桔子收錄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來自阿里系的創業項目已達535個,這一數據是曾經被稱為互聯網界黃埔軍校的網易、搜狐離職員工的創業項目數量相加的近2倍。其中,2014年以後的創業項目超過300個。
拜阿里所賜,這群人價值觀相同、行事作風相似。阿里巴巴前員工,現蟻國科技創始人羅文軍在接受創業家&i黑馬采訪時將阿里對其的影響歸結為三點:第一,阿里的臺子足夠大,業務豐富,你有機會看到各種東西,做各種嘗試;第二足夠放權,所有事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但要對結果負責;第三競爭足夠慘烈,三四個月做不出來,就會廢掉。“能在這個環境殺出來的人,基本都有幾個特質,判斷準、執行強、速度快。”貝貝網創始人張良倫在接受創業家&i黑馬采訪時曾表達了類似的經歷和看法。
那麽,這幫帶著阿里烙印上路,行事做派也頗為相像的阿里人為何出走?阿里有什麽魔力讓他們身上有著某種相同的屬性?來自同一個地方,他們又有著怎樣的經世糾葛?
創業是出走者一再重複的離職邏輯
員工考慮大量售出手中的股票並離開阿里,大約是從2013年7月開始醞釀的。
當時市場開始傳聞,阿里巴巴集團已經聘請高盛作為上市保薦人,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同年9月11日,阿里集團合夥人制度曝光。幾經波折,2014年3月16日,阿里集團宣布於美國啟動上市事宜。
一切都在上市事宜公諸於眾之後,悄然改變。對於員工出走,阿里是有心理預期的。它曾在第一版招股書中表示,“我們可能很難保留或再激勵這部分員工”。 “我知道的待了5年以上的人,離職率蠻高,尤其是在確定上市之後。離職員工比例大約是20%-30%,基本都是中層員工。”在阿里巴巴中國站效力三年的李妍曾透露。
在阿里這樣規模的企業中,創業是大多數人套現離職的主因。現蟻國科技創始人羅文軍是在阿里上市當天離開的。他是2009年進入阿里巴巴的,彼時電子商務甚囂塵上,阿里處於業務野蠻生長期。作為淘寶開放平臺第一代建設者和運營leader,他形容他們這批人是開疆辟土的,阿里則始終扮演著為他們輸送糧草,彈藥的角色。於沖鋒陷陣的他們而言,阿里是完成他們所有商業想象背後穩固如山的敵後根據地。
網上有人評價,一直熬到上市富了才出來創業的人,創業欲望都不強,基本就不適合創業了。但事實並不盡然。員工股的解禁成了安逸了太久的阿里人蠢蠢欲動的原因之一。從阿里看到了機會,然後創業,是出走者一再重複的離職邏輯,而阿里股票則讓他們感覺“如虎添翼”。羅文軍對持有股票一事直言不諱,“進阿里時是有股票的,這個全世界都知道。”
在羅文軍看來,過去的阿里對特別創新激進的人是很好的環境,上市之後公司的規範程度各方面都跟原來不太一樣,又是戰略執行期,公司的所有策略會更加謹慎,對於開創型的人,讓他們放手廝殺的內部環境不在了。
試想,讓一個習慣了上陣殺敵,戍守邊防的將軍留在錦衣玉食的大殿里,多少有點郁郁不得誌。另一邊,新的機會不斷向他們發出一輪輪召喚。
“2014年,我確實看到了線上線下融合的機會。”羅文軍在阿里六年做的事情都是在打線下,但身處一線,他當時看到了兩個明顯的信號:一,從商業邏輯來看,線上線下的成本結構基本持平,這意味著,消費者花同樣的錢,在哪里買其實無所謂,關鍵看商品本身的質量和服務體驗。基於這個信號,線上線下的融合是肯定的;二,從行業大趨勢來看,當時能夠清晰的感知到消費升級,最明顯的特征是按照傳統的營銷手段,普通的大促在當時已經很難驅動消費者,她們開始由別人買什麽我買什麽,逐步變成個性化選擇。
在阿里周邊“覓食”
幾乎是理所當然的,阿里舊將大多選擇在阿里周圍找機會。即便偶有例外,其商業思維也都建立在對阿里大戰略背景的全景分析基礎上。
2014年9月,羅文軍作別老東家,鎖定新市場——線下零售業。他創立的“洽客”核心業務邏輯是,幫助帶有連鎖性質的品牌或零售商做互聯網的運營管理和營銷,最終把實體門店變成線上線下融合,覆蓋周圍三公里。
無獨有偶,張良倫的創業項目也沒有跳出阿里周邊。“離職時我在阿里是個小P6(高級產品經理)。阿里曾告訴我們,這里三年成人,待三年才能完整地懂這家公司。兩年的時候,我感覺或許應該夠了。”貝貝網創始人張良倫於2014年初創立貝貝網,9個月時間帶領這家母嬰電商成為估值超10億美金的獨角獸企業,被投資女皇徐新譽為“下一個京東”。
蘇寧軍是在阿里上市前離開的。“2012年的時候我很堅定的要出來,當時覺得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搜索技術會是最有前景的。”蘇寧軍這樣談自己創辦寶貝走天下的初衷,他是阿里智能推薦引擎系統項目創始人,離職時,移動大潮尚未在互聯網界展露頭腳。
此外,切走阿里蛋糕的邏輯在電商的發展軌跡上也有例可循:靈感來自淘寶客傭金返利模式的蘑菇街、米折網;本質上與蘑菇街模式相同的口碑網;專為電商做人才招聘服務的馬伯樂。
資本市場對這一做法同樣持認同態度。於今年中旬投資了阿里系創業項目貝貝網的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姜皓天興奮的表示,淘寶大品類分拆是目前電商投資的一大機會。“淘寶第一大品類女裝走出了美麗說、蘑菇街,母嬰走出了貝貝,二手物品的閑魚也在獨立運營。通過更優化的流程,更進一步地優化供應商和產品品質以及鏈條,給淘寶大品類下的細分品類用戶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和價值,是電商創業的機會。”
煎熬在漫長的單打獨鬥期
離開,意味著除了過往經歷和極少數“親信”,你什麽都帶不走。
“真正出來那一刻不會是自由的,壓力會大到讓你透不過氣來。”蘇寧軍說,一開始他想做一個親子活動平臺,通過智能推薦,推薦不同的孩子參加活動,但想法過於理想化了,平臺的機會是很少的,尤其做垂直平臺。當時,寶貝走天下平臺很快擴展了4000多個行業商品,但問題是,這個行業沒有好的產品允許企業把平臺做起來。這相當於開了個淘寶,但沒有貨,或者都是假貨、差貨。與此同時,當行業的服務意識還沒有起來的時候,服務的問題都得由平臺來承擔。
更讓蘇寧軍頭痛的是,薪水全沒了,每個月還得嘩啦嘩啦花錢。“總之一直是很壓抑的狀態。創業真的太恐懼了,不是人幹的。” 痛定思痛,蘇寧軍其後選擇斷臂止血,全面轉型自營。
現在再問蘇寧軍,“創業初期最大的挑戰是什麽”這樣的問題,他的答案是:在阿里,中層和高層最大的差別是,不用你去想,要做什麽,都是馬總指哪打哪,但創業一定要自己去想怎麽做,做什麽。這個東西想錯了,不是做無用功,就是會死得很慘。“剛出來的兩年我指錯了位置,雖然賺了點小錢,但如果一開始方向就指準了,憑我的團隊,現在絕對是十億套現,而不是十億估值。”
和蘇寧軍一樣,阿里前員工、現魔筷科技創始人王玉林在離開阿里之後也幾經波折。2014年離職後,王玉林作為技術合夥人創立了母嬰電商唯一優品。但這個項目並沒有迎來屬於它的時刻。王玉林解釋,一個項目的停運,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幸運的是,他從中看到了SaaS服務的機會。
“阿里是一家具有平臺、電商基因的公司。魔筷科技其實也是平臺思維,只是切入點先從企業服務開始。電商平臺不可能解決商戶所有需求,企業花了很多錢去營銷推廣,資金一停流量暴跌。C端用戶真的是看不住的,哪里有優惠去哪里。品牌、平臺總需要一個這樣的全渠道工具。”
沒有人懷疑,阿里是一個非常好的學校,但這並不足以使阿里的所有前員工成為一個個出色的創業者。享受著阿里光環的他們,也擺脫不掉在阿里養成的大公司病。
王玉林告訴創業家&i黑馬,阿里的出身或多或少會讓你在資本市場享受所謂的光環,但大公司出來也有缺點。最明顯的是,在大公司無論工作環境,共事同事的能力,還是公司提供的資源都是非常強大的,需要什麽幾乎觸手可得。以前他根本不需要花心思在資源匹配、資金獲取上。很多人出來也都覺得我需要什麽,你要給我這個東西,不會自己去創造尋找,但創業的時候資源是沒有的,需要自己去搶、去創造。 要跳出這個思維圈子,需要時間。
老東家變身競爭對手
在離馬雲最近的地方,越來越多蠢蠢欲動的年輕人在熱烈描述“阿里有何不足”、“如何優化鏈條”,而讓馬雲擔憂的是,隨著公司越來越大,阿里可能很難留住其中野心勃勃的創新者。他們成了巨頭臥榻之側,最危險的人。
但對那些從阿里出走的創業者,放棄大公司的安穩,赤身跳入市場,遇到的挑戰遠遠大於他們的想象,阿里也可能是他們創業路上最大的攔路虎。比如,除了自身運營和外部商業競爭,想要圍繞阿里的業務做生意,就不得不防備老東家可能染指這個市場,因為沒有人知道阿里的叉子下一步會叉向哪一塊蛋糕。
網上有兩個廣為流傳的例子。一是,陳琪曾告訴李治國,蘑菇街上線後,淘寶有七八個小組都在做類似的東西。後來,淘寶封殺導購、返利網站的消息人盡皆知;二是,支付寶2號員工蔣海炳出走後曾圍繞電商企業人才招聘創立了馬伯樂,網站上線半年後,淘寶設計了一款與馬伯樂極為相似的產品“淘工作”,且用戶全部免費。
類似事件一直不曾間斷。阿里前員工、滴滴出行創始人程維在今年10月接受彭博商業周刊采訪時曾表示,滴滴創立之初,除了要面對嚴苛的政府監管和艱難的用戶培育,還要面對阿里巴巴投資的滴滴的競爭對手快的,這也是他和其天使投資人王剛於2013年初接受騰訊領投的原因。
盡管商戰殘酷,但血脈依稀相連
對於這些從阿里出走的創業者來說,阿里是他們創業征途中的重要跳板。
阿里不僅帶給他們最初的“產品價值觀”,也為這些創業者貢獻了最為重要的商業邏輯和團隊作戰理念。蘇寧軍告訴創業家&i黑馬,阿里的組織管理、績效管理,團隊建設,銷售管理體系等很多東西都適合創業公司,自己基本都是直接照搬。其次,“洗腦文化”是他在阿里三年收獲最大的東西。“阿里人都還蠻有理想主義的,這種文化會讓員工跟你一樣能夠看的遠一點,我現在也是找阿里的人來培訓我們,把這套價值觀學過來。”而王玉林的魔筷科技的核心團隊更是大多來自阿里。
阿里與其前員工之間,確實有一條雙方盡力維護的,相敬如賓的界限。但事實上,阿里前員工大多感恩阿里的培育,至少在公開場合,或者在他們的圈子之外,幾乎沒有人會對阿里大放厥詞。
三年來,阿里召開了兩屆離職員工大會。最近的一次,馬雲視頻喊話前員工,“希望未來中國500強里有200個CEO來自阿里。” 更早之前的第一屆離職員工大會,馬雲稱其前員工是阿里敵前、敵後的5萬外援,“即使你加入騰訊、百度、京東等任何競爭對手,阿里不會有任何生氣,我不相信你去了那邊會破壞阿里的生態系統。”
馬雲的這個做法,無疑在跟所有人打招呼:來,無論外面競爭如何,我們始終是家人。但,談感情歸談感情,投資和血腥的商戰是他們都有意繞開的話題。
為什麽阿里能夠投資外部創業者,卻幾乎不扶持阿里前員工的一次次商業探索?這是所有人感興趣的問題。
“互聯網沒有邊界,阿里的業務也沒有邊界,阿里在進入新領域的同時,非常願意看到曾經的同事和夥伴,在新的事業中能夠創業成功,也非常願意看到我們在新的時代、新的環境下,原來同事關系能夠變成新一代的夥伴關系。”阿里集團CEO張勇曾公開回答這一問題。
張勇不是一個願意把話講明的人。恰恰相反,他更像一個太極高手。實際上,夥伴關系這個說法很微妙,你可以這麽理解,也可以那麽理解,捉摸不定,卻又不冒犯任何人。 幾乎沒有人能夠摸清,阿里的邊界在哪兒。
從十多年前就開始琢磨阿里戰略的阿里第46號員工,挖財董事長兼CEO李治國曾經如此解釋阿里與離職員工創業項目的玄妙,“在生態圈里創業就是踩鋼絲,淘寶歡迎蘑菇街,但是也會看情況,它們永遠是競合關系,它做你也攔不住它。大公司都是這樣,先選中它的第一塊蛋糕,然後找第二個、第三個。微信是騰訊郵箱部門做的,馬化騰總不能攔著,非要給QQ部門去做,對於馬化騰來講,內部出兩個也比外面出一個要強。”
魔筷科技創始人王玉林則從創業類型上進行了分析:阿里系創業項目分為兩類,一是你出來本身就是幹平臺的,是跟阿里搶生意,這是商業上的競爭,避免不了。二是另辟蹊徑,阿里本身需要這種服務來跟他的生態業務合作服務行業,這里面有機會產生合作關系。至於投不投資,是從商業角度或投資回報率的角度考慮的,並不會因為你是阿里的,就不投資。如果是這樣,那對阿里是一個損失。“從這個角度看,它投你是正常,不投你也是正常。”
與王玉林看法相同的是羅文軍,“絕大部分阿里出來的人都有比較重的阿里特征和感恩情結,但在業務上是不是要有關系,這個未必。還是取決於大家的業務交叉程度,另外也要看時間。”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即便是阿里的前員工,但在這個坐擁4萬多現員工的烏托邦里,你仍然是一個“外人”。阿里有自己的內部孵化團隊,在如何“用新方式來定義未來商業”這件事上,阿里並不希望由一個“外人”來完成。而投資盡管可以快速擴大生態圈,但同時也意味著,它親手培養了自己最大的對手。就如雅虎,它在2005年發現並投資了阿里巴巴,但這並不能阻止雅虎走向衰弱。
無論如何,今日不同往時。阿里上市之後,《阿里巴巴不待見從阿里出來的創業者》一文曾在網上廣為流傳;還有人將馮大輝的名氣歸結為阿里巴巴時,他在知乎直言,“我去他大爺的”。那時,阿里與其前員工的關系可謂是劍拔弩張。如今,阿里的溫情牌正在其6萬前員工圈發酵。一個明顯的例證是,創業家&i黑馬采訪的多位阿里前員工均表示,阿里光環的確使他們在資本市場更容易獲得投資人青睞,其次,阿里的價值觀、商業思維、業務管理方式至今影響著他們。
換個角度看,阿里是他們的曾經。而他們,是阿里這顆參天大樹上分離出去的苗。盡管商戰殘酷,但血脈依稀相連。“如今再牛逼的日子,也不如兄弟們以前一起傻x的日子。”有著13年阿里人身份的俞朝翎說。
附阿里創業幫不完全名單,參考初橙資本
阿里系創業公司代表(排名不分先後) | |
公司 | 創始人/CEO/創始合夥人 |
挖財網 | 李治國 |
貝貝網 | 張良倫 |
滴滴出行 | 程維 |
美麗聯合集團 | 陳琪 |
唱吧 | 陳華 |
易到用車 | 周航 |
銅板街 | 何俊 |
塗鴉智能 | 王學集 |
同盾科技 | 蔣韜 |
珍愛網 | 陳思 |
愛學貸 | 錢誌龍 |
六藝星空 | 周楷程 |
和聊 | 馬雪峰 |
回家吃飯 | 唐萬里 |
車貓二手車 | 黃巍 |
淘粉吧 | 劉俊 |
遙望網絡 | 方劍 |
in App | 孫穎 |
5 miles | 盧亮 |
寧聖金融 | 李立中 |
快樂沃克 | 張衛華 |
靈犀金融 | 屈麗佳 |
酷炫網絡 | 陳世坤 |
音悅臺 | 張鬥 |
樹熊網絡 | 賴傑 |
美菜 | 方傑 |
淘汽檔口 | 範清林 |
閃電購 | 王永森 |
有贊 | 朱寧(白鴉) |
VHS好人生 | 章智雲 |
Rokid | 祝銘明 |
股票雷達 | 馮月 |
丸子地球 | 宋海波 |
樂刻運動健身 | 張俊傑 |
聚財貓理財 | 薛亮 |
典典養車 | 王冠傑 |
空格 | 唐永波 |
運滿滿 | 張暉 |
納人 | 李瑛 |
陸羽金融 | 王淑娟 |
淘實惠 | 陳偉 |
Life Smart | 孟濤 |
工品匯 | 韓壯 |
超級理財師 | 張國敬 |
大搜車 | 劉祚宏 |
遊多多客棧 | 苗灣兒 |
三體雲動 | 竇贏 |
依圖科技 | 林晨曦 |
比菜價 | 侯曉琴 |
比特幣交易網 | 張壽松 |
萬江龍 | 龔義濤 |
尚妝 | 李偉 |
好車伯樂 | 高宇寬 |
點呀點 | 趙光偉 |
Able Cloud | 孫誌東 |
多聽FM | 趙思銘 |
夢想旅行 | 郭寧 |
兌吧 | 施威 |
風先生 | 藍伊娜 |
簡理財 | 張陽 |
快塑網 | 龍巖名 |
銀承庫 | 夏青 |
沃趣科技 | 陳棟 |
覓食 | 馮曉 |
快快開店 | 喻策 |
伊西威威 | 陳棟 |
和信貸 | 林鵬 |
英語流利說 | 翁翔堅 |
諾亞財富派 | 魏然 |
愛哆哆喜餅 | 周普 |
跨境無憂 | 楊佑泉 |
優配良品 | 史慶東 |
銀盒子 | 崔魏巍 |
九曳供應鏈 | 張冰 |
e成科技 | 劉謝榭 |
悠先點菜 | 張穎 |
醫口袋 | 祝華峰 |
悠可 | 張子恒 |
小黑裙瑜伽 | 顧春 |
神汽在線 | 盧麗芬 |
騰保保險 | 李政君 |
電商寶 | 馬國良 |
挖酒網 | 王超 |
雲片 | 劉大林 |
魔筷科技 | 王玉林 |
TiKi | 吳永輝 |
哈帝機器人 | 傅軍 |
禦途網 | 齊憲威 |
e簽寶 | 金洪洲 |
WeX微匯金融 | 何俊 |
奇點金融 | 那競丹 |
佳銳科技 | 楊雪松 |
賣好車 | 李研珠 |
宋小菜 | 余玲兵 |
袋鼠雲 | 陳吉平 |
big | 吳永輝 |
一地一味 | 劉勇 |
回收寶 | 熊洲 |
天一琴茶 | 蔣萃林 |
閃閃 | 曾金鶴 |
南瓜車 | 盧鑫 |
吉屋 | 潘國棟 |
虎瑞科技 | 樂誌能 |
彩貝殼 | 胡宸宇 |
百姓秒聘 | 萬春蕓 |
9貝殼 | 譚飆 |
好孕幫 | 盧軼 |
樂高電商 | 陳明道 |
蜂優客 | 馬洪亮 |
Campus Room | 董必正 |
潮牌PR | 張超 |
懶人周末 | 金忠堃 |
雲霽科技 | 智錦 |
快馬醫療 | 朱培 |
掌上大學 | 淩雲 |
象文科技 | 王亞玲 |
多準數據 | 宋健 |
蕉葉山房 | 胡喆 |
盈谷網絡 | 蔣從輝 |
海帶 | 朱寶金 |
有鄰 | 楊仁斌 |
遊戲貓 | 楊秀明 |
小豬巴士 | 童勛果 |
e精靈 | 周雷 |
去學網 | 吳遐 |
沙發旅行 | 黃小亮 |
哢噠故事 | 謝琳斐 |
後廚鮮生 | 靳建華 |
途鳥科技 | 楊願成 |
閱面科技 | 趙京雷 |
我的天 | 陳德輝 |
蜜桃醫生 | 楊馨 |
脈度量子 | 郭旭 |
有數金服 | 張利江 |
漂牛文化 | 張誠偉 |
叫練 | 余健 |
海綿保 | 侯彬彬 |
養愛車 | 王玉博 |
酷劃網絡 | 王瑛 |
送菜哥 | 劉文會 |
馬上到家 | 李國慶 |
優剪生活 | 熊國平 |
雲代賬 | 張穎 |
數模科技 | 淩雲 |
網上廚房 | 楊洋 |
荷馬金融 | 葉程坤 |
寶貝走天下 | 蘇寧軍 |
網紅貓 | 張帥 |
洽客 | 羅文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