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激活市場 中央要求守住三條底線

於12月20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多次提到適度規模經營。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曾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要求,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梳理歷來文件及政策可發現,中央將此視為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會議強調“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安信證券農林牧漁行業首席分析師吳立認為,土地是農業生產最核心的生產要素。土地流轉集中是推動以家庭農場、合作社為代表的適度規模化經營的前提,也是此後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實現農資社會化服務的基礎,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破局點。在整個農業供給側改革中居於重中之重的地位。

在“三權分置”解決承包地流轉的制度性障礙之後,適度規模經營的“多種形式”包括,承包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其新型經營主體包括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最終是為了提高農業的規模效益。

而“適度”規模則要求不能盲目求大、強行推進。官方曾刊文稱,從全國來看,由於各地的農業資源稟賦、農民就業和收入結構等自然經濟條件千差萬別,不可能存在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土地經營規模適宜標準。所以,合理確定適合當地的土地經營規模要靠各地從實踐中探索。

日前,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曾在第一屆國家發展論壇上提到,當前農業資源要素供給條件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這對農業的轉型升級提出更高的要求。

為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他認為,需要提升機械化水平,提升農業的規模化水平。中國特色的規模化可以通過發展規模化的服務解決機械化問題,小麥就是如此。一定要防止通過行政的手段來擴大土地的規模。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廖洪樂也對本報記者表示,農業規模總有邊界,在中國,小農戶總會存在,未來農業發展形態是“小農戶+規模經營”。

至於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吳立認為,本屆政府上臺以來,從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到土地流轉“三權分置”再到農村土地兩權抵押貸款及相關產權保護落實,農村土地改革一直沿著明晰產權掃清障礙推動資本化的思路在穩步推進。經過多年試點,預計2017將進入總結期。

會議最後強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會議表示,不能犯顛覆性的錯誤,必須守住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的三條底線。

正如中央提到的要協同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更好引導農業生產、優化供給結構,廖洪樂稱,為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府不能追求一刀切,要求一步到位,應該由企業主動去調整,政府要為改革提供好的環境和服務,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需要說明的是,底線思維越來越明顯。

此前土地制度改革也有三條底線,要求“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跟本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提及的“三條底線”,廖洪樂認為,強調底線思維是為了保證改革是在一個可掌控的框架下進行,不能為了改革引起很大的動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5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