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陳琪:今後競爭將不限於行業內,而滿足FOR模型的產品能更快成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20/160423.shtml

陳琪:今後競爭將不限於行業內,而滿足FOR模型的產品能更快成長
投資人說 投資人說

陳琪:今後競爭將不限於行業內,而滿足FOR模型的產品能更快成長

當公司增長到一定階段,在戰略上要非常清晰下一步應該怎麽增長,要非常大膽地往下面去找下一波的成長空間,而不是等遇到瓶頸了才開始做下一步。

本文由投資人說(微信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

在業內,陳琪先生是公認的對產品開發有著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的創業者,希望他總結的做產品的思維方法,能對你有所啟發。

1

蘑菇街的崛起

蘑菇街最早的狀態是一個導購平臺,沒有交易,用戶全部導流去了淘寶。我們把貨幣化的過程交給淘寶,畢竟沒有任何一個垂直的B2C或者C2B的服裝電商可以跟淘寶匹敵。然而,做電商導購本質上還是要受制於人。我在2012年底複盤的時候,問每一個高管:如果你是淘寶,你怎麽搞蘑菇街?

在2011年下半年,我們就決定開始轉型做獨立的電商平臺。依賴於「買手+數據分析」的方式,只是蘑菇街平臺前期的現實選擇,要進一步構建深度的、電商化的社交運營系統,則需要將更多情緒、情感、情趣、情懷的感性因素標簽化、數據化,在此基礎上形成應對的方法、程序……得出消費者洞察。

其實,很慶幸當時淘寶率先封殺了蘑菇街,導購畢竟只是一個輕工具,花費了很多精力來做比價、同款,想盡辦法提高用戶轉化率,但因為拿不到後端用戶行為的數據,路越走越窄,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少。

但成為交易平臺,價值會更紮實,有各種數據沈澱下來,可以讓賣家賣得更好,買家買得更好,這就完成了從工具到平臺的價值升級。正是因為被封殺,我們比美麗說率先轉型。

從成立至今,蘑菇街幾乎每年都做一次大的轉型。產品形態一直在變化,但是業務模式的本質一直沒有發生變化,蘑菇街就是逛街的事兒。逛街是很社交性的,又很消費性的。

幾次轉型主要為了規模,只要發現有新的方法可以迅速擴張規模,就會大膽地沖上去,而不是抱殘守缺地守著以前的一點成績。這是值得很多創業者借鑒的:當公司增長到一定階段,在戰略上要非常清晰下一步應該怎麽增長,要非常大膽地往下面去找下一波的成長空間,而不是等遇到瓶頸了才開始做下一步

總結一下,蘑菇街的產品創新,一是根據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叠代;二是根據市場和資源的變化迅速調整產品形態。現在,很多公司以為自己的轉型是在創新,其實是在走產品生命周期。

2

培養商家和選擇客戶

蘑菇街電商剛剛上線的時候,我們只有兩三百個商家,還都是小商家。我們的策略就是先把一些小商家服務起來,讓他們變成比較大的商家。一個小商家在你這里做的規模跟大商家一樣了,大家會看到在這個平臺上也能起來,就會想著到你這里來。

2014年上半年,蘑菇街運營團隊每周都會把商家進行排名,十個運營人員每個人手里都有一堆商家,每到周五就PK誰手里的商家客服的響應時間變快了,誰的發貨時間變快了,一個個的排出來。

最初很多商家都是夫妻店,等到下半年再去詢店的時候,很多商家都有團隊了,少的五六個人,多的十幾人。2015年,大商家基本上量就起來了。這時候,這些店主就要反過來滿足蘑菇街的要求:所有產品均包郵,將貨品寄到蘑菇街的庫房進行質檢。這是大而全的淘寶無暇去顧及的苦差事。

我們平臺上的退貨率很低,遠低於業內平均數值。但我打算再把退貨率提升上去,因為因為蘑菇街要成為一個快時尚渠道品牌,回歸到本質,女生買衣服是需要拿一大堆去試穿的,本質的需求並不會因為網購而更改

這套想法如果是放在淘寶平臺上,那些商家會恨不得和我拼命!所以我說小公司成長起來,與其說是顛覆式創新,我更喜歡叫破壞性習慣。

不但商家是要培養的,用戶也是一樣要篩選的。對於創業者來說,所謂現有主流人群,他們確實收入水平更高,消費能力更強。但直接跟你競爭的就是現在市場里邊最強大的一些公司,他們不是簡單的強大,而且也有各種各樣的手段。

如果要和這些公司競爭,你一定要把自己的命運和歷史綁在一塊兒。所以,我們和未來的主流人群站在一塊兒,我們很開心,我們的用戶都是90後。

曾經,蘑菇街上的人群叫非主流人群,他們消費的東西是非主流產品。實際上,很多創新公司都是從非主流人群、非主流消費開始發展的。今天的特斯拉,在汽車行業中一定是一個非主流人群消費的非主流產品,但我相信隨著電池容量和續航能力的增長,它一定會變成主流。創新產品常常是從非主流人群開始發展,慢慢發展到主流人群。

今天,我們面臨兩種選擇。一是我們直接去搶現在的主流人群。他們被現在主流的玩家在服務著;另外一條路,我們陪伴著現在的用戶成長為主流。最後我們選擇了後一條路,從新主流人群,到新主流趨勢。

3

爭奪用戶時間

現在發展到移動時代,產品滲透的環境也轉移到移動端。

重度用戶一天用手機大概四、五個小時,里面一半多是被微信給拿走的,平均下來每個用戶每天打開微信50多次。光在微信上一個用戶平均刷兩個小時,晚上回家再看個電影,又兩個小時沒了,剩下所有的APP就搶用戶一個小時的時間。也就是說任何兩個APP之間都是互相競爭的,競爭的是用戶的時間。

蘑菇街為什麽用戶量還是比較大的?看我的在線時長:蘑菇街APP的打開次數和時長數據是平均一個用戶18到20分鐘。也就是說,在剩下的一個小時里,蘑菇街搶走了1/3。

關於品類滲透問題,背後的邏輯是「誰高頻誰牛逼」。所以,一定要從人群更廣、品類消費頻次更高的方向殺過去。蘑菇街在選擇品類的時候非常簡單。對女孩子來說,衣服的頻次高爆了,就算不買,每天也要看好幾遍。

我們曾經做過一項研究:年輕的女生每16個月要換一部手機,那麽16個月後,會有多少用戶把你的APP裝回來?研究結果對小創業者來說不那麽樂觀: 絕大多數人不會在換手機的時候把非常垂直的APP裝回來,因為壟斷性APP正在覆蓋小的功能。這些APP由傳統意義上比較強的公司推出,他們的包容性和產品的豐富性正在迅速變化。比如,支付寶可以聊天,百度地圖可以訂外賣。

因此,接下來的競爭是所有APP之間的競爭,而不是簡單的同行業競爭。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唯有擴大規模。這個邏輯對於那些供應商或是供應鏈導向的並不重要,但如果是消費者導向的,我剛才講的內容就特別重要。你幹的品類到底是不是比較高頻的,比較普適的,能夠消耗掉大量用戶時間的?你消耗的越多就越沒有對手。

4

FOR模型

我判斷一個互聯網新產品時會用一個FOR模型,這個模型由三個特征組成:

第一個特征:碎片(Fragments)

這個產品中的主要內容,一定是碎片化的,而且碎片是同構的。比如Twitter把「一切事物」碎片為140個字、新浪微博把「一切事物」碎片為140個字+一張圖、Pinterest把「所有美好的事物」碎片為一張圖+一小段描述+一個URL、蘑菇街把「所有美好的女性商品」碎片為一張圖+一小段描述+一個商品購買地址(包括線上和線下)。

碎片的豐富性基本上決定了這個產品最終平臺化之後的基礎規模,所以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新浪微博的規模百分之百的要比蘑菇街大,因為它的碎片是「一切事物」,而蘑菇街只是「所有美好的女性商品」。定語越多,規模越小

第二個特征:組織(Organize)

為什麽要碎片?因為同構的碎片很容易以各種維度被組織。比如Twitter按時間線組織、Tumblr按標簽組織、蘑菇街按商品的天然品類組織。

這種組織一定是非常自由的,任何兩塊碎片,都有可能被組織到一起。組織的方式越自由,信息流動的速度越快,相應的也無法獲得沈澱

所以我們看到,因為時間線是最自由的組織形式,所以新浪微博的信息流轉最快,但信息很快過期;蘑菇街的組織形式受商品天然品類的邊界限制,所以流轉相對較慢,但是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沈澱,挖掘出「最熱」的商品來引導有「從眾心理」的用戶。

第三個特征:再組織(Re-Organize)

當信息碎片按某種形式組織好之後,這樣的產品還會允許用戶用非常自由的手段重新組織信息碎片。

比如新浪微博的「轉發」功能,就是把別人的信息碎片重組到自己的時間線中;Tumblr的轉帖功能,可以把別人原創或收集好的碎片方便地組織到自己的建立的體系中;蘑菇街的「喜歡」功能,可以把別人分享的好商品,極快地收藏到自己的喜歡目錄中。再組織的本質作用是將有限的內容盡可能充分地重複利用,以此提高生產率。

打個比方,在不具備再組織能力的BBS體系中,一條信息(帖子)只能被10個人消費,但同樣的內容,在微博體系中就有可能平均被50個人消費,那麽同樣的生產成本(原創消息的人所花的時間)就帶來了更大的生產成果,也即更高的生產率。

所以,要讓「再組織」發揮作用,就必須要求用戶整體對內容的選擇能力很強,而且產品本身有通過「積累用戶利已行為得到利他結果的機制」。以上三個點組成了這個模型的基本框架,我把它叫做「FOR」模型。為什麽滿足FOR模型的產品有更高的概率獲得較快成長?原因有兩點:

1)生產率,上面已經提到,FOR產品比傳統的產品有更高的信息使用率,因此生產率更高。這是最本質的原因

2) 適合移動設備,因為內容小片,可以方便地在移動設備上瀏覽,而且自由的組織形式和再組織動作的輕量化,都很適合移動操作

前面都是總結,但這個總結很有可能一文不值,說不定它是類似「優秀短跑運動員都有兩條腿」這樣的總結。所以我再用這個模型來推論一種目前不存在的產品,以後我們可以再回過頭來看看這樣的產品有沒出現、有沒有高速增長,以此來驗證這個模型是不是靠譜。

我推論的這個產品是一個旅遊產品。

1)碎片。它的碎片是「一切在路上會碰到的東西」,比如一個景點、一個餐館、一個菜色、一家加油站等等,全部碎片化並同構為「一張圖片+一段描述+一個地理位置」。當然同構後的結構可能還要再複雜一點,比如可以多張圖片,但是這里作最簡的處理。

2)組織。可以按所謂「路線」或「攻略」來組織所有這些碎片。比如我做了一個杭州攻略,其中就可能有這些碎片「雷峰塔、西子國賓館、白堤、某外婆家的外婆炒蛋……」這些碎片可能按時間排,也可以按地理排。當我到杭州旅遊時,就可以用手機隨時調用我的攻略,指導出行,並隨時為每個碎片拍照或Check In。當我因為迷路錯過一個碎片,也沒關系,周邊的其它碎片會被推薦,隨意選一個接著玩吧。

3)再組織。當我遊玩回家,之前在遊玩過程中的Check In行為和拍照行為,就被系統自動整理為「遊記」,而另一個用戶可以簡單地Copy我的遊記,改動其中幾個碎片,成為他到杭州旅遊的「攻略」。如此一來,攻略 》 簽到 》 遊記 》攻略……就成了一個循環,信息被更充分地使用。

我相信這樣的旅遊產品會得到很多人喜歡的,你喜歡麽?

FOR模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3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